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大事記成績公布

各位同學好,

截至第16周的大事記成績已批改完成,請同學們至以下連結查看。

另外,先前有同學反應大事記成績的問題,我都已重新查看過,並進行更新,
如還有任何問題,請大家於周二課堂跟助教反應。

大事記成績公布

財經1b
陳加偉
06155222

紐西蘭海洋熱浪 驚見3000公里外熱帶魚出沒

2018年06月22日環境資訊中心

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 民間創意徵件結果出爐

2018年06月22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深澳電廠引發爭議後,4月底環團發起「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公民創意徵件比賽,向民間尋求更好的作法,善用興建深澳電廠的1000億經費於創能、儲能、節能,來取代燃煤電廠。
22日評選結果出爐並頒發獎項,除了政府偏重的太陽能、風力外,參賽者也提出對地熱、黑潮、廢棄物等其他發電方式的期待。大部分的提案所需成本都遠低於深澳電廠的1000億元,效果也更突出,環團表示將呈給總統府、行政院、經濟部等政府機關,做為政策參考。
「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公民創意徵件比賽22日公布結果。賴品瑀攝。
「取代深澳電廠的N種可能」公民創意徵件比賽22日公布結果。賴品瑀攝。
「沒有獎金,沒有獎品,就只有一張獎狀,卻還是那麼多人來參加,提供了他們的創意和知識。」主辦這次評選活動的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理事長高茹萍表示感動,這次共有八組團隊參賽,在網路投票與專家評選後,產生優等獎「最穩定的綠能-黑潮發電」、「深澳地熱地電廠「人人有電發」、「臨門一腳」共三名,以及創意獎「綠能公益新可能」,與人氣獎「廢棄物尋寶創能」。

穩定可做基載 黑潮、地熱政府棄守中 民間繼厚望

台灣先天擁有的黑潮與地熱資源,目前並非政府綠能政策的重點,不過在民間的眼裡仍是大有可為,兩者都是24小時穩定發電,可以作為基載電力。
優等獎「最穩定的綠能-黑潮發電」獨立發明家丁景信表示,過去黑潮發電多運用槳葉式發電,所費不貲,發電效率也不高,因此政府目前處於放棄的狀態,從躉購價格訂為2.3元,不到風力5.8元的一半,即可見一斑。
不過,他發明的「集流罩」不僅收集黑潮的動能,更可轉換黑潮的動態壓力能,因此比傳統槳葉式發電多達45倍的能量,大幅提高黑潮發電的商業價值。
「只需在海面放置100X150公尺面積的水槽,裡面裝滿數百噸海水,一座裝置容量有100MW,」丁景信指出,這對漁業與生態的衝擊都小,且以水泥保護,一座可以放在海裡20年以上。
他估算,若要等同一座核電廠的1GW裝置容量,黑潮發電只需要200億元的經費就夠了。黑潮不只穩定,而且夏天的流速比冬天快,發電量更多,剛好符合台灣的需求。
優等獎「臨門一腳」團隊具有推動反核四公投的背景,他們建議在深澳燃煤電廠的計畫地點改推「深澳地熱電廠」,看中的就是深澳外海7公里的火山島——基隆嶼,地熱資源相當豐富。他們評估,要達到深澳燃煤電廠預計能發出的84億度電,需建造裝置容量1100MW的地熱電廠,約耗資983億元的經費。

同時解決廢棄物問題 垃圾山轉生質柴油

人氣獎「廢棄物尋寶創能」則是提案將廢棄物純化為生質柴油,團隊成員米勒健康科技公司副總經理黃介平表示,他們正在從歐洲引進技術來台。利用催化裂解化學處理技術,在小於300度的相對低溫下有效裂解碳氫化合物的分子,產出的柴油可符合歐盟商用柴油標準EN590,每公升生產成本約為9至13元之間。
「垃圾山地下有寶物,就是碳氫化合物。」黃介平認為,焚化爐正準備除役的內湖垃圾場就是很適合的地點,雖然有台北市長參選人承諾將會清除內湖垃圾山,但比起焚化,將垃圾山轉作為生質柴油反而更划算。
況且,目前還在燃燒重油的基隆協和電廠正準備改為天然氣發電,他認為,與其花大錢改成燃氣電廠,不如繼續做燃油電廠,來源就是包括內湖垃圾山等鄰近地區的廢棄物轉生而成的生質燃料,同時也解決了垃圾問題。

分散、轉供 太陽能更有彈性

除了開拓更多低污染的綠能發電方法,獲創意獎肯定的瓦特先生團隊,「綠能公益新可能」提案談的則是綠能轉供,不再讓台電一手包管發電與售電,而是讓民眾選擇購買自己認同的永續能源。成員吳宥錡表示,他們以優化創能、儲能、輸電來改善北部缺電的問題,並以太陽能發電與儲能,補上北部每天尖峰負載的87萬度電力缺口。
他們預估這個計畫需要412億元,而剩下的588億,則拿去補助企業買綠電,若是一度補助1元,等於將有588億度的電,也就是6.5個深澳燃煤電廠的量將改購買綠電,不但環保,更將產上數千億的經濟價值。
評審團認為,「綠能公益新可能」雖然可能無法直接取代深澳燃煤電廠,但是其創意展現了利用商業模式、政策創新來發展太陽光電,也提醒了再生憑證、電業法子法轉供部分等等法規與政策,應加速修正,跟上民間的創意。優等獎獲獎者陳秉亨的「人人有電發」計畫,雖然也是目前正在大力發展的太陽能,不過著眼的是推廣200萬戶民宅、300家社會企業的小型自用裝置,以落實綠能彈性、
心得:台灣長期以火力發電維持日常供電,不僅因為需要進口大量燃煤來維持生產量,排放的溫室氣體也不停受到環保團體的抨擊,因此在40年前凱使建造核能發電廠,以免除上述問題,但怎知燃料棒的輻射含量很危險,半衰期也幾乎是永生,不僅造成蘭嶼地區的人口有健康疑慮與危機,日與俱增的廢料也不知該何去何從,好在我們擁有多樣的天然資源,因此得以發展其他的綠色能源,但是來源散亂而且不夠穩定,舉辦發電的構思比賽除了能夠讓很多沒有出現過的發現構思齊聚一堂,也能讓我們的政府做參考。雖然經費的問題是必須要解決不過從小地方做起,小規模的替代方案,相信也是能夠舒緩目前的困境。

「是產業用料不是廢棄物」塑膠洋垃圾來台倍增 環署諾追蹤

音樂二

04117081
張楚楚



「是產業用料不是廢棄物」塑膠洋垃圾來台倍增 環署諾追蹤


2018年06月23日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賴品瑀報導
英國媒體報導在中國限收洋垃圾之後,歐洲廢棄物轉向東南亞國家,其中英國廢塑膠出口至台灣年增10倍。環保署日前也表示的確掌握,今年第一季從世界各國進口的廢塑膠約有12.89萬公噸,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57倍。
23日環保署再補充說明,第一季從英國進口台灣的廢塑膠,從去年同期的0.60萬公噸,增加為1.47萬公噸,成長達2.46倍,並不是10倍。且進口來台的廢塑膠是廠商「付費購買」的「產業用料」,而非等待處理的廢棄物,主要做為再生塑膠粒料,如以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製作成機能性紡織品,以聚乙烯(PE)製作成塑膠棧板、垃圾桶或塑膠瓶罐等。
但也有民眾質疑,國內許多回收後的塑膠仍舊進入焚化廠,環保署也逐步禁用一次性塑膠用品,那麼讓更多國外的廢塑膠進口,豈不自相矛盾?
環保署廢管處處長賴瑩瑩指出,這並不是將國外廢棄物進口至台灣處理。這些進口廢塑膠作為產業用料,必須符合需求,算是塑膠回收循環利用;至於推動限塑政策,則是針對難回收物品以源頭減量方式辦理,兩種策略並不衝突,而是共同建構循環經濟體系。
賴瑩瑩指出,中國實施禁廢令,確實導致屬產業用料的廢塑膠,在國際市場間價格大跌,一來連帶影響國內廢塑膠收購價格,再者國內塑膠製造廠商則利用跌價實際大量向國外購買進口。
其中,以其他塑膠、乙烯聚合物、苯乙烯聚合物,這三項的廢料、剝屑及碎片為最大宗,今年1到5月進口量共計16.2萬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2.52倍,主要是從日本、菲律賓、美國、英國等國進口。
賴瑩瑩指出,這些進口的廢塑膠,身份屬製造業所需的「原料」,因此目前依法進口者無需申請許可。不過面對進口數量倍增的狀況,環保署將會同相關部會儘速查明,這些進口廢塑膠是否真的符合產業用料需求、是否摻雜廢棄物,是否衝擊國內二次料供需市場等,進行追蹤檢討。

都是海廢管理後段班! 英國塑膠垃圾大量出口至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音樂二

04117081
張楚楚



都是海廢管理後段班! 英國塑膠垃圾大量出口至馬來西亞、泰國、越南


2018年06月21日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中國不再開放進口「洋垃圾」後,英國改將廢棄物運往其他國家,其中不乏廢棄物管理方式堪慮、海洋污染紀錄全球倒數的國家,例如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
英國獨立報報導,中國垃圾進口禁令生效後四個月內,英國出口馬來西亞垃圾量就翻了超過三倍,成為英國塑膠垃圾的主要目的地。此外,出口越南垃圾量增加了50%,泰國增加了50倍。

不幸的是,根據2015年發表於《科學》期刊的一份研究,這三個國家的海洋廢棄物排名都在全球前10名,其中越南排名最高,是第三名。該研究估算出塑膠垃圾未經妥善處理而進入海洋的數量,是目前為止最完善的一份調查。

英國廢棄物量暴增 進口國「吃不消」發臨時禁令

近幾個月來,全球海洋中的塑膠已成為主要的環境問題之一,科學家和環保人士強調其有害海洋生物。
儘管英國政府向來主打塑膠減量措施,但目前在全球海洋中流通的大部分廢棄物,一般認為是來自廢棄物管理基礎設備效率較低的發展中國家。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針對英國廢棄物出口所做調查,由於英國廢棄物量突然暴增,各國正陸續限制進口。東南亞國家和另一個主要塑膠進口國波蘭,都開始限制從國外進口的塑膠廢棄物數量。
波蘭內政部長布魯津斯基(Joachim Brudzinski)說,中國進口禁令導致「非法進口到波蘭的物材增加」。
在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隨著港口積壓的塑膠垃圾越來越多,也開始實施臨時禁令。
印度孟加拉處理塑膠垃圾的人們。圖片來源:Gerry Popplestone(CC BY-NC-ND 2.0)
印度孟加拉處理塑膠垃圾的人們。圖片來源:Gerry Popplestone(CC BY-NC-ND 2.0)

中國洋垃圾禁令 英國環境部長改尋替代市場挨批 

中國宣布不再接受外國垃圾之後,英國環境部長戈夫(Michael Gove)說,英國應該停止出口污染,在國內就將塑膠垃圾處理掉。
此後出口廢棄物下降了17%,但出口量仍然很大。
工黨議員和環境審計委員會成員麥卡錫(Kerry McCarthy)批評道:「我以為中國的禁令會讓政府明白,我們不能長期依賴出口來處理我們的塑膠垃圾。結果相反,部長...不認為這是個危機,還繼續讓市場機制尋找替代出口市場。」
綠色和平組織英國海洋塑膠專案主任尼科爾斯(Fiona Nicholls)說:「把我們的垃圾掃到別人的地毯下不該是英國解決塑膠問題的態度。」
「我們不應該讓我們的塑膠垃圾在全球四處流竄,應該關閉源頭。這個產業正以驚人的速度生產一次性塑膠,2050年全球產量將達到四倍,這顯然超過我們回收系統的處理能力。」
環境、食品和農村事務部發言人表示,政府有決心「增加英國境內處理的廢棄物」,「短期內先以馬來西亞、土耳其和印度為替代市場,以因應中國禁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