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環保咖啡杯 甲店買乙店還

系級:哲二
姓名:王曉琳
學號:05113034
環保咖啡杯 甲店買乙店還
2018年05月12日 04:11 中國時報 張立勳 台北報導
北市府推動禁用一次性餐具政策,市議員陳建銘認為,環保政策不該柿子挑軟的吃,對用量大的咖啡紙杯束手無策,令人質疑柯市府只敢打蒼蠅,不敢打老虎;北市環保局對此回應,擬仿效YouBike商業模式,先輔導咖啡連鎖店提供環保杯甲地買、乙地還,達到紙杯減量目標。

台灣一年咖啡商機高達700億元,相當每年喝掉28.5億杯咖啡,平均每人一年就喝掉122杯咖啡,陳建銘表示,北市滿街超商、咖啡店,光是四大超商就有1501家店,飲用咖啡的人數更是驚人。

陳建銘說,雖然業者推出購買咖啡自備環保杯減價活動,但成效有限,處處仍可見使用一次就扔掉的咖啡杯,不但製造垃圾也不環保,他質疑柯P的環保政策做假的,對使用一次性咖啡杯的超商不敢處理,根本就是只敢打蒼蠅,不敢打老虎。

他以德國為例,一次性咖啡杯使用的太多,於是政府和業者合作,推出可重複使用的杯子,讓購買、攜帶、飲用、退杯形成一條龍服務,建議市府仿效YouBike商業模式,讓民眾可以甲地租杯乙地還。

對此,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說,目前法令沒有強制要求使用環保杯,不過,市府擬參考德國做法,補助咖啡連鎖店提供可攜帶環保杯,讓消費者在甲店買咖啡時,先支付杯子押金,在乙店可還杯子退押金,清洗則由店家負責。

盧世昌指出,因為超商數太多,擬先以咖啡連鎖店為首波推動對象,預計1個月內邀業者討論,此外,手搖杯飲料也是大宗一次性餐具,市府先從小規模試辦,視成效再評估是否擴大。

(中國時報)
心得
現代社會對環保的觀念意識抬頭,一次性餐具等在學校已經算普遍,加上不提供飲料袋現在在路上也蠻容易看到大家人手一個飲料提袋,其實水杯我相信是能辦到的,在響應環保的同時也替許多商家創作許多商機,大家拿著自己喜歡的提袋心情也好,豈不是三贏。

為腦癱家庭討公道 讓中國農村遠離污染 陳立雯走上「垃圾路」

系級:德文二  
姓名:陳品均
學號:05123031
為腦癱家庭討公道 讓中國農村遠離污染 陳立雯走上「垃圾路」

2018年05月11日
上稿編輯: 陳宣竹
文:陳怡樺(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4月下旬,走訪台灣「廢棄物」主題之行的中國環保工作者,進入台南市區,從力行減塑的正興街區回到大學路18巷底民宿。一行人難掩疲憊,拖著行李爬上磨石子樓梯,來自北京環保團體《自然大學》的陳立雯是其中一員。房間吹進夜涼,談著與垃圾分類奮鬥的一路點滴,陳立雯依然抖擻,目光炯炯。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邀請中國農村非分類基金發起人陳立雯來台,與投身廢棄物議題的台灣民間團體交流。攝影:陳宣竹。
在網站搜尋欄鍵入「陳立雯」,跑出來的是「『海歸女碩士』下鄉做垃圾分類」,來自華北平原河北滄州農村、八零後的陳立雯如何走上與垃圾互依互存的路呢?「每個人的成長都經歷一些潛移默化,自己都說不明白的機遇。」陳立雯對農村有很深的眷念,1980年代初農村的自然、純樸帶給她很深的影響,看著農村的垃圾問題日益嚴重卻無解,她心有不甘。
「當時我深深被感動了,其實已經忘了是哪句話,但還得當時激動的感覺。」回想起2006年某天,無意間在電視上看到《北京地球村環境文化中心》創辦人廖曉義分享自己的公益環保之路,那時還是研究生的陳立雯開始對「NPO」、「NGO」、以及各類環境議題感興趣,上網查了許多資料。同年,她加入《北京地球村》成為志工。兩年的志工參與,讓陳立雯認識越來越多環境議題,正在猶豫要不要進入組織工作時,碰巧在一場以「垃圾」為題的講座,看到美國攝影師Chris Jordan鏡頭下肚子裡滿是塑膠垃圾的信天翁。自此,剛從學校畢業懷著滿腔熱血的陳立雯,正式展開了她的環保之路。那年,自天津師範大學外語研究所畢業的陳立雯也成了「唯二」沒進學校教書的畢業生。
剛開始,陳立雯工作的主軸是食品安全和氣候變遷,負責收集資料、研究、翻譯等工作,時間一久,「這樣的工作型態是我期待的嗎?」不時從心裡浮出來問自己。社區垃圾分類是《北京地球村》最早開始的議題,這裡也是陳立雯參與垃圾議題的起點,同時也結識了當時任職光明日報、而後創辦了《達爾問自然求知社》的馮永鋒。2009年,陳立雯加入剛完成註冊的《達爾問》。參與之初,她的心力花在組織公眾活動,議題多元從認識植物、觀察河流、探訪掩埋場焚化爐等線下活動。
當時的北京不停地向外擴張、人口不斷成長,生活垃圾也隨之增加,周遭的垃圾焚燒及掩埋處理問題,引發多起抗議事件。陳立雯也將所有精力都投注在「垃圾分類」,甚至開始投入維權行動。
一路走來,到焚化爐周邊的村子進行調研,陳立雯眼睜睜看著垃圾污染發生,看見許多政府解決不了的污染問題,看到更多無能為力的細節。「垃圾的填埋焚燒點都設在相對弱勢的地方,這群人的抗爭也更加困難。」這些微弱的吶喊成了陳立雯更堅定向前的動力。
讓陳立雯忘不了的是2011年遇到的第一個案例,為了一出生就腦癱的孩子,父親和垃圾焚燒場打官司,走進這戶人家,整個家庭沒有一點笑聲,只有滿屋子揮之不去的悲傷。那次調研中,遇到孩子半夜癲癇發作,「爺爺悲憤地指著眼前的垃圾焚燒場,再轉頭望向躺在病床上十年的孫子說:『我一點辦法也沒有...』。」那個場景,深深刻刻地烙在陳立雯的心裡抹不去。垃圾產生的危害,大部分的人都看不到,製造垃圾的人也看不到,但深受環境污染之苦卻得不到正義伸張的村民卻日日夜夜與之共處。
陳立雯投入焚化爐的調研活動,參與與陪伴反焚行動。圖片:陳立雯提供。

走回農村 實作垃圾分類

隨著組織轉型,陳立雯也從《達爾問》轉到《自然大學》工作,除了倡議之外,也走入遭受污染的社區,由於工作夥伴增加,調研範圍也從北京走向全國各鄉各村,和社區、村民走在一起。陳立雯和夥伴一起調查了北京的垃圾分類執行情況進行調查、追蹤了中國的廢品回收體系、走訪了全中國超過30個垃圾焚燒場的現況,看到末端垃圾混和處理造成嚴重污染,但扭轉的政策遲遲沒有出現。她深信,垃圾源頭減量、垃圾分類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終於在2018年1月,出現了轉折性的政策,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佈《關於加快推進部分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通知》,針對北京、天津、上海等46個城市重點城市優先實施生活垃圾分類。作為「垃圾生產大國」的中國,終於在垃圾分類行動上向前邁開一步。
2018年3月,中國政府頒布一項與垃圾相關的政策。為加快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水平,《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出現,其中一項是建立符合農村多樣生活垃圾的收運處置體系。採訪結束當天,正好遇上中央電視台《經濟半小時》以「垃圾又進村」為題的紀錄報導,央視記者指出,農村遭垃圾圍村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特別在省會城市周邊的郊區縣,農村垃圾的處置成了一個盲區。根據中國住建部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城市垃圾每年清運量1.79億噸,農村垃圾每年產生量1.5億噸左右,城市垃圾處理率超過九成,農村垃圾處理率卻不到五成。
2014年,工作了八年的陳立雯遇到倦怠,決定隔年8月到加拿大讀書,指導教授的研究主題是全球電子廢棄物轉移,她以「追蹤北京的電子廢物回收」作為論文主題。2017年回到中國,在馮永鋒的邀請下,又回到自然大學的團隊。
過去十多年,中國農村的種植方式和生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上近年來中國各層級政府積極推動的美麗鄉村建設、觀光旅遊項目等,生活垃圾越來越多,原本已經不夠應付的垃圾收集處理系統,情況更為嚴峻。每年回河北老家,陳立雯總能見到垃圾隨處傾倒或露天燃燒的情況。
一直有返鄉情節的陳立雯想,做農村的議題,不一定非得去種地,畢竟她擅長的是環保倡議。「不管農村,還是城市,我從來沒有實際操作過。」於是,她捲起袖子,帶著自己規劃的分類系統,進村開始垃圾分類的現場工作,河北省淶水縣南峪村是第一個試點,也是在網路上最廣為人知的一個。走進幾個村子實際操作後,「垃圾分類的監管,實際管的是人。」陳立雯發現,最困難的不是改變村民的行為習慣,而是讓垃圾分類成為公共事務、納入常規管理的事。
談到未來的計畫,由於中國農村的樣貌很多元,陳立雯希望能在一年做出十幾個試點,如此可從中看出差異,也發覺其中不同的困難,有助於規模化推展,與不同層次的管理層級合作。
拿著垃圾分類的說明,陳立雯走入鄉村,手把手教民眾進行垃圾分類。圖片:陳立雯提供。
談起與父母的互動,陳立雯的語氣裡有身為長女的獨立。「老實說,我的爸媽一直不太清楚我在做什麼工作,我爸一直覺得我會去教書,後來才發現我沒去教書。」陳立雯說,比起很多朋友的父母,我的爸媽算是開明的,即使沒有按照他們的期待當老師,對於我的決定,他們也沒有阻攔。
到了自然大學後,多了許多到污染區維權、抗爭的工作,當時陳立雯的父母依然不曉得女兒的具體工作內容,只知道她每天都很忙,直到某次爸爸到北京玩,「那天,我實在沒時間帶他去玩,只好把他帶到辦公室。」碰巧一群維權的夥伴來拜訪,他終於知道我在忙什麼,也開始擔心了。現在進到農村工作,「爸媽其實不太願意,總問我:『妳在城市生活那麼多年,又跑回農村做什麼?』」陳立雯明白,爸媽不希望她太辛苦,也心疼她。「不是賺多少錢就會開心,一旦走上這條路,會想繼續待著走著,和夥伴們一起。」是陳立雯的心底話。
1989年,四個從荷蘭飄洋過海的外星寶寶,陪著台灣展開第一波的資源回收推廣行動,讓八零後的世代認識了紙類、金屬類、塑膠類、玻璃類四大分類,儘管因為種種原因提早退休,卻養成一個世代的分類習慣。將近三十個年頭,「少女的祈禱╱給愛麗絲」的旋律和垃圾分類早已滲入每個台灣人的倒垃圾時光。深夜,步出靜謐的十八巷,「希望在我六十歲退休那年,能看到一些改變就夠了。」剛回到北京的陳立雯,又在急急忙忙趕往下一個村子的路上。眼前這件看似小事的舉手之勞,實實在在是關乎未來一整個世代的大事。

「空污貧富差距」惡化,全球95%人呼吸有毒空氣

系級:哲學二
姓名:鄭麗儀
學號:05113972

「空污貧富差距」惡化,全球95%人呼吸有毒空氣

2018/05/12 作者丁肇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僅次於高血壓、飲食和吸菸,空氣污染已成為全球第四大死因。英國衛報報導,一份全球性空污研究指出,全世界95%以上的人口呼吸著有問題的空氣,最貧窮的社區受危害最重。污染最嚴重和最輕微的國家之間的差距迅速增加。
全球三分之一人口受室內外空污雙重打擊
城市是絕大多數人口的聚集地,數十億城市居民呼吸著有毒空氣,開發中國家尤其如此,但在農村地區,燃燒固體燃料同樣造成室內空氣污染的風險。全球有三分之一的人面臨室內外空氣污染的雙重打擊。
「衛生效果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的報告利用衛星資料和進階監測得到的新發現,來估算有多少人暴露於高於世界衛生組織安全上限的受污染空氣。
專家估計,空氣污染以增加中風、心臟病、肺癌和慢性肺病風險等方式,在去年導致全球超過600萬人死亡。來自中國和印度的死亡人數佔總數一半以上。
報告發現,2016年,在家中燒煤或生物性固體燃料(如木材)以烹飪或供暖,使26億人暴露於室內空氣污染。室內空氣污染也會影響周邊地區的空氣品質,貢獻印度1/4的空污死亡人數,而中國則近五分之一。
最髒和最不髒的空氣 落差拉大
研究所副所長奧基夫(Bob O'Keefe)說,地球上污染最嚴重和最輕微的空氣之間存在驚人差距。雖然富裕國家已經採取清理行動,但許多發展中國家在尋求經濟增長的同時,空污也更為嚴重。
奧基夫指出,污染最嚴重和最輕微的地區之間現在有11倍的差距,而1990年的差距是六倍。「空氣污染控制系統仍然落後於(較貧窮國家)的經濟發展,」奧基夫說。
但奧基夫也補充:「我們有理由樂觀,只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似乎正積極採取行動,像是削減煤和加強控制。印度也真正開始加強防治室內空氣污染,例如提供液化石油氣(LPG)作為烹飪燃料以及電氣化。」


RTXRIYC
Reuter / TPG

室內空污人數減 運輸排放空污增
儘管人口不斷增加,但暴露於室內空氣污染的人數從1990年全球約36億降至今天24億左右
然而,隨著道路與交通運輸量增加,運輸排放空污問題越來越大。柴油燃料是包括英國在內等富裕國家的空氣污染主因,但在較貧窮的國家,車輛老舊使得汽油發動機的輸出效率變差,更可能排放出每年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的懸浮微粒。
社群網路意識空污風險 防治壓力增
奧基夫表示,各國政府正面臨越來越大的空污監管和防治壓力,尤其來自社群網路的影響力。
「社群媒體一直扮演重要角色,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透過社群媒體取得相關資料和討論(空氣污染相關議題)。人們現在不但有能力擔心他們吃的食物和居住環境,更能在公共場合討論問題。」奧基夫說。
17日發表的這份報告呼應近年來累積的資料,揭露空氣污染如何增加及導致死亡。過去十年間衛星和實地監測已經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而大規模研究也證實更多呼吸髒空氣引起的健康風險,這些風險很少直接殺死人,但可以確定的是,它會使人們更容易死於其他因素。

心得:

空氣是人類生存離不開的東西,每時每刻都要呼吸,故空氣污染我認為是人類生活高素質十分需要去重視的。一個城市無論發展的再好,只要空氣不過關,顯然不是一個理想的居住城市,如大陸北京一直被人詬病。

然而我認為空氣越來越差的責任不全在市民個人層面,而在政府層面。從新聞中得知,世界的乾淨空氣和臟空氣地區差距正在不斷拉大,從1990年的六倍到現今的十一倍,這顯然說明我們做的環保工作的努力仍然是不夠的,然而我認為這並非全責怪在每個市民頭上,個人所做的環保工夫是有限的。還記得北京奧運會時,北京由於充滿了霧霾,北京的天空一直都不是藍色,而是灰蒙蒙一片的,走在路上的人大多也都戴著防霧霾的口罩,然而奧運會舉行時,政府強制限制汽車出行、對工業等限制...使奧運會的北京的天空在短短一個月內就恢復了藍天,可見如果政府要出手,這個問題可以很快被解決。那麼問題就是政府考量的不止是環保,還要發展,然而我認為這其中的平衡點就是永續發展的關鍵,雖然本人對此還沒有什麼特別的見解,但是我認為,把環保、市民的綠色生活這項議題提到政府議程的討論是必要的。

2018年5月11日 星期五

空污致死數字驚人 世衛:90%發生在貧窮國家

2018年05月11日 上稿編輯: 鄒敏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專家們再次指出,空氣污染對全世界最弱勢的族群而言是另一個沈重負荷。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博士說:「空氣污染威脅全人類,但最貧窮、最邊緣化的人們受害最深。」
烏蘭巴托的空氣污染。圖片來源:didemtali(CC BY-NC 2.0)
烏蘭巴托的空氣污染。圖片來源:didemtali(CC BY-NC 2.0)

 英國獨立報報導,WHO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90%的人呼吸著含有危險污染物的空氣,直接或間接導致每年約700萬人的死亡,而且絕大多數空污相關死亡發生在較貧窮的國家。
        蒙古首都烏蘭巴托被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評為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首都,也是WHO列為特別容易受空氣污染影響的許多亞洲和非洲城市之一。當地居民會喝「肺茶」或是「氧氣雞尾酒」之類的商品,以求多少降低一點空氣污染的傷害。有些商品甚至標榜效果如同「在森林裡散步」。儘管WHO專家說這些氣泡飲料並沒有療效,居民們只能無奈表示政府沒有盡力守護他們的健康。
        WHO公共衛生工作負責人尼拉(Maria Neira)博士指出,世界上許多巨型城市,像是北京、德里和雅加達,空氣污染程度超過安全上限的五倍以上。這樣的結果呼應4月發表的另一份全球空氣污染報告
        不過,2016年以來,WHO空氣污染資料庫增加了1000多個新城市,這顯示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積極關注監測和控制空氣污染。該資料庫目前涵蓋全球超過4300個城市,是同類資料庫中最完整的。
         近年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空氣污染監測工作也有所增加——新資料顯示,空氣污染相關的死亡,有90%發生在中低收入國家。
         「包括市府在內的各級政府領導人已經開始注意這個問題並採取行動。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政府承諾監測和減少空氣污染,公衛、運輸、住宅和能源等領域的全球性行動也在增加。」譚德塞博士說。
        WHO的空污相關措施聚焦於空氣中懸浮微粒的濃度。懸浮微粒與中風、心臟病和肺癌等疾病有關。
        「想像一下,這種污染物會深入你的肺部和心血管系統,造成每年有700萬人過早死亡這種驚人數字。」尼拉博士說。
心得:
  有投資一定有風險,但風險不一定要自己承擔;貧者更貧,富者更富之原由。有錢人投資,可以把風險轉嫁給其他人,成功了自己大賺,失敗了叫人來賠;國家也是這樣:建設、發展、進步,這些大部分都會伴隨著汙染,就算理論上可以無汙染的進行。美國中國等排碳大國得到進步,珊瑚礁島得到破滅;美國中國等原料進口大國得到發展,原料出口國只剩下被強姦式的剝削後的軀殼;跟當時三角貿易歐洲人從殖民地上奪取人力、資源那套唯一不一樣的就是,某些新興國家加入了掠奪的行列,包括我們中華民國(台灣)。
         而在一國內,也是如此。有錢人吃好住好穿好呼吸好,窮人就只能用健康去換死亡;印度有80%的家戶沒有電,他們燃燒低階的煤炭跟動物糞便來升火,這不是跟大饑荒時後的愛爾蘭一樣嗎!?高級住宅與貧民窟比鄰,就跟大饑荒時充滿朝氣的都市旁便有死屍累累的農村一樣不是嗎!?人類果然到底是一個種族,劣根性到哪都一樣。
  生在這個要沉不沉的小島上,我無能為力。在紙上能說多少說多少,真的要做,我比太宰治還沒能力。

中國「象皮」需求增 緬甸亞洲象慘遭無差別濫殺

系級:日二C

姓名:洪婉翊

學號:05122334



中國「象皮」需求增 緬甸亞洲象慘遭無差別濫殺
2018年05月08日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RayPeng
英國大象保育組織「Elephant Family」耗時4年暗中調查蒐證,在4月24日發表「剝皮:對亞洲象日漸增長的需求」(Skinned - The Growing Appetite for Asian Elephants)調查報告,直指中國為象皮需求最大市場,因為從非洲運送象皮路途遙遠,目前中國境內的象皮製品多是來自緬甸等地區,而隨著中國市場需求增加,進而造成緬甸地區亞洲象遭濫殺的情況惡化。

據了解,走私象皮如今已成為緬甸的地下經濟命脈,每公斤的象皮,可以賺新台幣約1800元。另外,因為隨著緬甸森林覆蓋率降低到超過42%,為避免緬甸最重要的資源乾枯,緬甸當局祭出新政策,降低木材原料生產出口。但許多原本負責協助伐木運輸的大象卻因此失業。專家估計,緬甸有超過2500頭大象失業,這意味著有高達4成的大象,成了不事生產的經濟動物。許多大象主人都表示,如果沒有收入養不起大象,那就會把大象野放,淪為盜獵者剝皮的對象。

根據報告,目前緬甸境內大約有2,000頭野生大象,在中南半島僅次於泰國;而緬甸光是去年就發現有59例大象在叢林裡遭屠殺的案件,與2010年的4起案件相比,成長幅度驚人。緬甸政府調查也發現,2013年到2015年間,亞洲象遭盜獵的數量已增加25%。「大象家族」警告,與象牙貿易相比,象皮貿易給亞洲象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心得:
為供給中國龐大人口所需資源,中國國土內的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再加上國家經濟崛起,因此近幾年國向世界各國進口資源越來越多,為應對這龐大出口國的需求缺口並藉機大賺一筆,各國商人及生產者不惜用違法或濫取的方式去開採這些資源,造成環境及生物危機,從文章中緬甸大象的遭遇可以見得,唯有在中國人民知識水平及環保意識的提升過後,再加上各國政府與民間配合加強取締才能減少諸如此類的悲劇發生。

菸蒂「15年」才能分解! 基市環保局:將增設東岸吸菸亭

歷史三
黃雅君
04112027


菸蒂「15年」才能分解! 基市環保局:將增設東岸吸菸亭
2018/05/10 ETtoday新聞雲  綜合報導
▲菸,抽菸,煙(圖/翻攝自Pixbay)
基隆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日前舉辦環境衛生宣導會活動,加強宣導民眾「菸蒂不落地」政策,並傳達菸蒂造成的汙染與不易分解的隱憂。每根菸蒂至少要花費15年才能分解,造成的毒素汙染最終會影響人體。環境管理科長楊國正表示,未來預計在東岸增設吸菸亭。

為提升基隆城市形象,先前市長林右昌推動「菸蒂不落地」政策,廣設吸菸區,請癮君子吸菸務必在吸菸區內,若亂丟菸蒂遭人檢舉,最高可重罰6千元。
環境管理科長楊國正表示,目前基隆許多地方已經廣設熄菸盒,方便讓所有吸菸的朋友能夠妥善處理菸蒂,避免菸蒂造成的汙染,「未來預計在東岸增設吸菸亭」,環境保護局於日前舉辦的宣導活動中,教導民眾可利用回收物自製熄菸器具,更傳達菸蒂不易自然分解的概念。


常發起淨灘活動的寶島淨鄉團指出,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00億根菸蒂被丟棄在便利商店、街道、水溝孔蓋、站牌等處,每4人就有1人亂丟菸蒂,明明吸菸者只要透過一個微小的動作,就能維護環境的健康,但現在這些龐大的清潔費用卻被轉嫁到全民身上,由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買單。

他們也強調,菸蒂是難分解的高分子化合物,一根菸蒂少說要約15年才能被完全分解,更何況許多菸蒂被丟進水溝後,會經由下水道、河流,最終流到海裡,造成有毒物質的汙染、動物誤食等問題。
由於香菸的濾嘴由醋酸纖維素製成,所以進到海洋後會變成其他金屬物質的載體,不只傷害當地物種,還可能會進入食物鏈,影響人體。

心得:
我們知道菸對人體有害,卻忘了菸對大自然傷害也很大,15年才能分解一根菸蒂,需要花多少的時間才能清除乾淨。追求吸菸時那一瞬間的快感釋放,是大自然含著淚也只能吞下的愁,更尤其抽菸卻沒有菸品的人,亂丟菸蒂,時常造成街道的不美觀。雖然近年我們增加了香煙的稅卻無法減少抽菸的人,一些城市願意推動禁亂丟菸蒂的法令是好,但如果能不進口香菸會更棒。不丹,曾被稱為最幸福的國家,是第一個禁止香菸進口的國家,期望哪天台灣能成為第二個。


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氣候變化:旅遊業排碳量約佔全球總排放十分之一
2018/05/09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林子堯

聯合國第24屆氣候談判準備會議正在德國波恩召開之際,一份對全球160個國家旅遊行業的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旅遊業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的總量相當於全球總排放的8%。在2009年至2013年期間,全球旅遊行業的碳排放總量從39億噸增加至45億噸,增加了15%,比原先的預估增加了四倍。與此同時,全球旅遊消費也從25000億美元增加至47000億美元。報告呼籲警惕全球旅遊業不斷增長的趨勢,及時採取措施。

研究指出,旅遊行業排碳量最高的是航空業,這主要來自高收入國家。2013年,美國的旅遊排碳量位居全球首位,這一排碳量的計算是根據美國國土接待的遊客以及前往國外旅遊的美國人的總數統計而出的,中國,德國,印度,墨西哥以及巴西位居其後。這些排碳量的統計數字中除了交通排放之外,還包括住房,飲食以及購物等等。專家們一致認為對航空客運徵收碳稅或者實施排碳配額是限制碳排放的最有效的措施。

心得:
    在報章雜誌、新聞媒體等等,我們經常可以聽見記者或是學者說觀光業、旅遊業是「無煙囪工業」,將旅遊產業塑造為一種低汙染且不損害環境的進步產業,但是在這篇新聞當中,竟然跌破眾人眼鏡得道出旅遊業驚人的排碳量。
       雖然聯合國呼籲旅遊業做出因應措施以減少碳排放,然而事情真的這麼好處理嗎?隨著經濟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各大洲之間的交通往來自然是無法避免的事,而當今最快速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報導提及的----飛機,同時也是該產業中排碳量最大者。其實當今的航空器在燃油效率的表現上都有長足的進步,畢竟航空業者的營運成本與競爭都是問題,因此能造出省油、載客多的民航機是各家製造商爭奪訂單的關鍵之一。至於目前要提出減少航空燃油使用的方案尚屬困難,畢竟當前飛機攜帶燃油考量的因素非常多,例如:風速、天氣、乘載重量、轉降機場或待命盤旋的備用燃油等等,這些因素使得目前飛機攜帶的燃油幾乎都是經過嚴謹計算得到的,早已是極經濟的做法。除非航空公司願意快速變更機隊的客機世代,換成較新的飛機才有可能更節省燃料(例如華航將A340機隊全面換裝為A350、長榮航空新購波音777-300ER取代747,前者估計能減少消耗17 %燃油,後者則是20 %),但是這樣大規模更新機隊並非每家航空公司都能負擔,尤其當今全球廉航崛起,這些廉航大多也只接收二手航空器,更甭談快速更新客機世代了。
       而專家們聲稱若課徵排碳稅金或是實施排碳配額,在當今局勢看來,筆者不認為是個優秀的方式。此種課徵稅金的方式雖能以價制量,但是旅行價格高漲的話,會引發眾多連鎖反應,例如:出國旅遊的單價升高,以旅遊為經濟基礎的地區要如何應對?當今廉航崛起最快速的亞洲地區若是受限於碳配額而打擊此產業該如何是好?即使不談廉價航空,諸如美國等大國的空中通勤費用因此高漲,有應對措施嗎?雖然這些話聽來是寧願為了經濟犧牲環保的辯解,但是沒人旅遊的國家回到以工業維生的機率很高吧?亞洲地區若沒航空業,難道用輪船替代?輪船的耗油效率有比較佳嗎?大國通勤族不搭乘中小型客機,不會人人一車嗎?
       看似經濟的外表下,其實隱藏更多的環保層面考量,因此當前除了期待飛機製造商能開發更節能的航空器之外,尚無立即的解決方案,希望科技的進步在未來能引導我們減少碳排放!

心得附註:
雖說航空器燃料消耗並不穩定,需仰賴每次航程的情形估算,但仍然提供一網站讓有意深入議題者稍微瞭解航空器的油耗:http://www.airliners.net/forum/(感謝全球航空迷在此網站提供資訊)

2018年5月9日 星期三

濕紙巾入侵 泰晤士河床變形

班級:社二B
學號:05115226
姓名:楊永楨

濕紙巾入侵 泰晤士河床變形

2018年05月09日  環境資訊中心;姜唯 編譯;鄒敏惠 上稿編輯

濕紙巾讓英國河床變形了!英國衛報報導,行動組織在與泰晤士河沿岸一處半個網球場大小的區域內拾起超過5000件的濕紙巾垃圾。Thames 21是倫敦一個專注於清理河流和運河的環保組織。上個月他們清理漢默史密斯附近泰晤士河堤一處116平方公尺的區域時,撿起總計5453件濕紙巾,比去年的總數(當時清理面積還比較大)增加了近千件。
圖片來源:Thames 21
Thames 21成員唐納(Kirsten Downer)說:「退潮時才看得到這些正在形成的小丘。泰晤士河床正在改變,廢棄濕紙巾堆積在河床上,影響河床的形狀。乍看很自然,近看才發現這些團塊是濕紙巾混著樹枝和泥土形成的。」
濕紙巾現在是個蓬勃發展的產業,有專門討論濕紙巾的研討會,還有個「濕紙巾」線上博物館。這個產業忙著創新,除嬰兒用濕紙巾外,還有個人護理用、家用、工業用、寵物用和特殊防瘧濕紙巾,預計每年將增長約6-7%,30億美元的國際市場將在2021年擴大到40億美元。
不過人們也漸漸注意到濕紙巾的環境影響。濕紙巾通常是棉等織物加上聚酯或聚丙烯等不可生物降解的塑膠樹酯製成。「人們常搞錯,或是不知道濕紙巾不可以沖馬桶。」唐納說。
去年英國產業組織Water UK一項研究發現,所有造成堵塞的物料中,濕紙巾佔93%。
志工從英國泰晤士河撿回來的濕紙巾。圖片來源:Thames 21
Thames 21正在與海洋環境組織City to Sea合作,提高民眾對這個問題的影響規模的認識,並希望與環境糧食與農村事務部會面,討論如何改進產品說明,讓人們在使用不可沖馬桶的濕紙巾時更加注意。
「我們希望人們意識到,這不只發生在泰晤士河,而是全國各地的河流和運河。我們工作的時候,人們常常來問我們在做什麼。和以往比起來,人們對塑膠問題顯更為沮喪和擔憂。」唐納說。

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一期稻作抽穗期南部缺水慘 農民深夜護水源

系級:英三B
姓名:曾雅勤
學號:04121283

一期稻作抽穗期南部缺水慘 農民深夜護水源

2018年05月08日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林昕慧














南部已經多月沒有降雨,曾文水庫只剩6%的水,偏偏現在正遇上台南水出穗、授粉期,水稻焦渴萬分,若持續缺水,會影響一期稻作收成品質,碎米粒會變多;品質好、米粒完整的一等米數量減少,一等米價格將攀升。
台南地區張姓稻農表示,家裡耕種四甲地,水利會有放水,但是停八灌八,這八天都沒有下雨,田裡會非常乾,由於地處在「水尾」區,他自己是用迴流水,重新灌回田區使用。農民說,十多年沒這麼嚴重過,擔心無水可用,這幾天都在田裡日夜顧田,一刻不得閒。
無米樂稻米促進會總幹事張美雪表示,現在正值一期稻作的孕穗期、授粉期,農民在田間等於備戰狀態,這時期稻米最需要水,由於輪灌在昨晚已經都結束了,要八天以後才會再放水,包括台南後壁、柳營、善化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