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 星期六

系级:会三D
姓名:吴建华
学号:04155248

喜馬拉雅高山 環保基金會成立

2018年05月02日
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歐盟通過新菸鹼類農藥禁令 盼找回蜂群健康
2018/05/02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英國衛報報導,由於新菸鹼類殺蟲劑對蜜蜂造成嚴重威脅,歐盟27日決議全面禁用,預計2018年底生效。

新菸鹼類殺蟲劑是全世界最為廣泛使用的殺蟲劑,禁令生效後,只能在封閉的溫室中使用。

2018427日這天,歐盟投票通過禁用新菸鹼類殺蟲劑,人們聚集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舒曼廣場替蜜蜂慶祝這一刻。圖片來源:AvaazCC BY-ND 2.0
蜂和其他昆蟲對全球糧食生產至關重要,因為牠們幫全世界3/4的作物授粉。近年來授粉昆蟲數量減少,部分歸咎於農藥的廣泛使用。歐盟遂於2013年禁止在誘蜂的花卉作物上使用新菸鹼類殺蟲劑,如油菜籽。

但今年2月份,歐盟科學風險評估員(European Union scientific risk assessorsEfsa)發表一份報告指出,由於農藥會污染土壤和水,進而出現在野花或後繼作物中,任何戶外使用都會對蜜蜂和野蜂造成高風險。另一份近期的蜂蜜樣本研究也揭露新菸鹼類污染已達全球規模。

歐洲衛生和食品安全專員安德柳凱提斯(Vytenis Andriukaitis)對歐盟投票結果表示欣慰:「委員會幾個月前就根據Efsa的科學建議提出這些措施。蜂的健康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牠攸關生物多樣性、糧食生產和環境。」

許多民眾聲援禁用三種主要新菸鹼類,近500萬人簽署了Avaaz行動組織的請願書。

歐洲農藥行動網(Pesticide Action Network Europe)成員德米(Martin Dermine)說:「25年前開放使用新菸鹼類就是個錯誤,引發一場環境災難。今天的投票結果是歷史性的。」

然而,農藥製造商和一些農業團體指責歐盟過於謹慎,可能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儘管此主張先前已經遭到反駁。歐洲作物保護協會(European Crop Protection Association)成員泰勒(Graeme Taylor)說:「歐洲農業會因為這個決定而遭殃。不一定是今天,不一定是明天,但是決策者將會看到剝奪農民重要工具造成的衝擊。」

英國國家農民聯盟(NFU)對此禁令表示遺憾,認為沒有證據支持該禁令。NFU副主席史密斯(Guy Smith)說:「新菸鹼類農藥幫助農民解決的害蟲問題並沒有消失。真正的風險是禁令無助改善蜂群健康,同時影響保護作物的效果。」

英國環境糧食和農村事務部(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Food and Rural Affairs)發言人對禁令表示歡迎,但補充道:「我們承認禁令對農民的影響,並將繼續與他們合作探索替代方案。」去年11月,英國環境大臣戈夫(Michael Gove)推翻了英國過去立場,轉為支持全面戶外禁用。

新菸鹼類是神經毒劑,已被證明會對蜂個體造成廣泛的傷害,如損害記憶和減少蜂后數量。最近的證據顯示蜂群也受害。更有其他研究發現,德國75%的飛蟲已經消失,影響所及可能更遠,引發「生態環境惡化」的警訊。

英國薩塞克斯大學教授高森(Dave Goulson)表示,基於證據的重要性,歐盟的禁令是合乎邏輯的,但疾病和棲息地缺少野花也是傷害蜂群的因素。「再者,如果用其他類似化合物取代新菸鹼類化合物,那只是在原地打轉。我們要的是走向真正的永續農業,」高森說。

部分專家擔心,在溫室中使用的新菸鹼類會被排進水道,嚴重危害水生生物。

挪威卑爾根大學教授範德斯勞特(Jeroen van der Sluijs)表示,新菸鹼類化合物還將繼續用於處理寵物、馬厩及動物運輸車輛的跳蚤,佔所有用途的1/3:「環境將持續被污染。」


心得:
    人類為了使農作物免於病蟲害,使用了大量的農藥來保護經濟作物,此舉雖然避免了作物不會被啃食,可是另一方面卻造成蔬果收穫下降,究其原因竟然是新菸鹼類農藥減少蜂群數量,導致植物授粉出現困境。這件事情堪稱是人類農業的諷刺----保護作物的藥物竟然使作物減產!因此這次歐盟對於新菸鹼農藥的禁用除了直接保護蜜蜂之外,其實也間接保護了蔬果的收成,使這樣的諷刺之事能夠得到暫時的解決。
    報導中所稱的新菸鹼,其實還有更為大家熟知的名字:類尼古丁(Neonicotinoid),在農藥上含有此成分者歸類為新尼古丁類 (neonicotinoids)類尼古丁是一種屬神經毒的化學藥物,若昆蟲接觸、誤食,殺蟲劑將與體內尼古丁乙醯膽鹼受器結合,導致昆蟲麻痺、死亡。(引用自:科技部網站-科技大觀園【類尼古丁農藥 毒死蜜蜂】一文),簡單來說,這種農藥會使昆蟲生命受到危害,蜜蜂是昆蟲的一種,自然也會受此種化學物質傷害、減少數量。而歐盟在實施當今較嚴格的禁令之前,已經有類似報告提出傷害蜂群的質疑,當時的歐盟也先取預防性措施,限制可尼丁、益達胺及賽速安等3種藥劑使用範圍(上述3種藥劑皆含有類尼古丁);然而反觀我國,對於外國報告仍有所懷疑,因此從未有禁用的具體時程計畫!由此差別可以得知我國對於昆蟲保育這一方面仍有待加強,政府相關部門理應嚴肅看待此一議題並有所應對,使我國生態環境得以永續發展才是正道。雖然政府部門會因為禁用這些農藥引起農業人士反彈,但是對於這種反彈不應該抱持鴕鳥心態,應當聯合科技學術等單位共同開發替代的農藥、輔導相關產業的農藥使用。
         而歐盟這次的禁用範圍只禁止戶外使用,雖然此舉使外界的植物不會直接沾染到新菸鹼物質,昆蟲就不易直接受害。然而新聞中專家亦質疑此藥劑滲入水中的話勢必又是一項挑戰,也許仍然會對昆蟲造成間接的侵害,但是當前的戶外禁用已經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了,若要根除此物質的危害,依然有待科技進步與研發的協助。
          總而言之,有對策總比沒對策好,歐洲國家願意踏出保護的第一步,自然值得嘉許,也希望研發替代藥劑的腳步能跟著前進。而我國相較於歐盟,實際執行的措施依然不足,期待政府能注重此議題並有所進展,以免這塊土地上的生態繼續承受這樣的危害。

註:
*農藥成分與使用之資訊參考自: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農藥資訊整合檢索平台
*我國對於新尼古丁農藥之限制政策參考自: 農委會網站-農藥與植物保護主題館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系級:資一B
姓名:陳昱彤
學號:06156256

柬埔寨的活國寶 極危湄公河短吻海豚數量增至92隻

2018/05/04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數十年來,短吻江豚(又稱伊洛瓦底江豚)分布於湄公河的族群,看似一去不復返地減少。但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和柬埔寨政府上個月公佈湄公河短吻海豚數量普查結果,發現過去兩年來,這個極度瀕危的物種,數量從80隻上升到92隻,是20年前開始記錄以來首次發現族群增加的趨勢。
Irrawaddy Dolphins (Orcaella brevirostris);圖片來源:WWF-Cambodia
伊洛瓦底江豚(Orcaella brevirostris);圖片來源:WWF-Cambodia

河岸警衛隊的巡邏成效,加上嚴格沒收會導致短吻江豚糾纏溺死的非法刺網,是實現此歷史性增長的主要原因。過去兩年,共有358公里長的非法刺網——幾乎是短吻江豚僅剩棲地的兩倍長——從其核心棲地沒收。
WWF柬埔寨分會主任提克(Seng Teak)説:「遊船業者是取得如此成果的幕後推手,他們與執法部門密切合作,舉報盜獵活動並協助沒收非法刺網。」
1997年第一次正式普查估計,湄公河有200隻短吻海豚,由於混獲和棲息地流失,數量持續下降,2015年只剩80隻。但現在下降趨勢似乎正在逆轉。
除了數量增加10%,調查也顯示短吻江豚的長期健康狀況也有令人振奮的改善:成年個體的存活率提高,幼豚數量增加,整體死亡率減少。2015年有九隻短吻海豚死亡,2017年降到兩隻,同時2015年的9隻幼豚,在三年間讓幼豚數量增加到32隻。
「短吻江豚是湄公河環境健康的指標生物,其族群的恢復為湄公河和數以百萬計依賴它生存的人們帶來希望,」提克說,「我們為這個好消息歡呼,但現在不是沾沾自喜的時候。因為牠們生存的威脅依然存在,我們要加倍努力保護短吻江豚,以保護牠們的未來,以及與之共存的河流和社群。」
Irrawaddy Dolphins (Orcaella brevirostris)
短吻江豚是湄公河環境健康的指標生物。圖片來源:naturepl.com / Roland Seitre / WWF。

柬埔寨農林漁業部漁業管理局長Eng Cheasan表示:「短吻江豚是我們國家的活國寶,這次普查的結果反映了我們多年來不斷努力保護這個物種的成果。我們將持續努力,消除這個物種所有的生存威脅來重建其族群。」
此次調查涵蓋從柬埔寨桔井到寮國孔恩瀑布區的湄公河主河道,總長190公里。調查團隊從兩個方向拍攝短吻江豚,並將背部和背鰭上的獨特記號與已知個體的資料庫進行比對。

心得:

  人類破壞了大自然,但我們也正在積極尋找著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並一直嘗試著還給他們應有的、原始的家園,雖然從這篇來看,92隻海豚距離原有的200隻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我們的努力讓原本的下降,開始逐漸回升,不但展現了柬埔寨對保育的成果,也增加了我們的的信心。
  

毒物檢測結果民眾問不得? 桃市環保局遭告發瀆職

系級:歷史二
學號:05112017
姓名:許悅琪
毒物檢測結果民眾問不得? 桃市環保局遭告發瀆職


去年底動工開發的桃園市觀音區草漯重劃區一期土地,年初被檢舉埋有大量垃圾及事業廢棄物,包商挖出後堆置未處理,市議員參選人戴兆華指出,市府不但放任地主將土方回填並完成點交,還以「政府資訊不公開」為由,不讓居民知道先前開挖檢測埋在該區地下廢棄物的毒物檢測報告結果,今天到桃園地檢署按鈴告發市府環保局長沈志修瀆職圖利。 
戴兆華指出,位於觀音區成功路一段旁原華棋土石場,2000年開始營運,至2014年遭檢舉非法堆置事業廢棄物,隔年該土地範圍列入草漯市地重劃區,去(2017)年市府整地開挖發現地下埋有垃圾,包商挖出後堆置未處理,上萬坪土地上到處可見一座座小土堆。 
戴兆華氣憤表示,他在今年二月踢爆草漯重劃區垃圾案後,環保局針對地下掩埋物開挖十個點進行毒物檢測,但相關的檢測結果,市府不但不肯透漏任何資訊,還說過程除地主及市府官員外,在地居民並非當事人,無權瞭解。 
戴兆華指出,從2014年的華棋土資場廢棄物堆置案開始,環保局就未依法辦理,至今不但仍留有上萬公噸廢土及垃圾,環保局還趕在土地點交前解除所有地號列管,讓該處以一般土地價值完成重劃土地點交,除了讓地主獲取高額利潤,更讓相關廢棄物的處理費用險些由市府負擔、市民買單,認為環保局明顯瀆職。 
對此,市府環保局回應,草漯重劃區堆置廢棄物案2014年已會同環保署針對該區23筆土地勘查,發現其中15筆有廢棄物堆置情形,相關涉案人員皆已判刑定讞,同時要求地主清除廢棄物,陸續於去年2月清理完成。 
環保局指出,由於地下掩埋廢棄物屬非均質性,若重劃區後續施工再發現廢棄物,仍應由清理義務人(地主)負清理責任,並非由市府負擔。 
至於民眾如有需要政府施政、措施及其他相關資訊時,則須依規定申請,市府會依政府資訊公開法提供相關資料。

2018年5月2日 星期三

墾丁南灣北海域染黑 墾管處污水廠誤排將遭罰

班級:社二B
姓名:楊永楨
學號:05115226

墾丁南灣北海域染黑 墾管處污水廠誤排將遭罰


2018-05-01 15:53聯合報 記者潘欣中


有民眾今天發現屏東墾丁南灣海灘北側海域出現大量黑色髒汙。 圖/網友Ziby Ca...
有民眾今天發現屏東墾丁南灣海灘北側海域出現大量黑色髒汙。 圖/網友Ziby Cat授權提供

屏東墾丁南灣海灘是遊客戲水和衝浪勝地,有民眾今天上午發現北側海域出現大量黑色髒汙,縣環保局、墾管處近午到場了解,初步調查是汙水處理場人員將手動排水誤觸為自動,致沈澱的髒汙底泥隨之排入大海;縣環保局表示將重罰以示警惕。
縣環保局長魯台營說,初步調查是墾管處委外的廠商人為疏失,將手動排水改為自動造成汙水流出,流出的汙水量仍在計算中,南灣是墾丁的門面,代表墾丁家公園的形象,誤觸顯示廠商人員訓練不足,是重大疏失,將依水汙染防治法開出重罰,該法可罰6萬至600萬元,若是繞流排放,可罰6萬至2000萬元。
墾管處表示,這是委外汙水處理場廠商首次發生的人為疏失 ,將依合約對代處理廠商做懲罰性罰款;保育研究課說,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實在難以量化計算,後續讓海水自然稀釋。

有民眾今天發現屏東墾丁南灣海灘北側海域出現大量黑色髒汙。 圖/網友Ziby Ca...
有民眾今天發現屏東墾丁南灣海灘北側海域出現大量黑色髒汙。 圖/網友Ziby Cat授權提供


墾丁南灣北側海域今早發現遭染黑,經查是汙水處理場人員將手動排水誤觸為自動,致沈澱...
墾丁南灣北側海域今早發現遭染黑,經查是汙水處理場人員將手動排水誤觸為自動,致沈澱的髒汙底泥隨之排入大海,放流口南側海域被染黑,稍後被海流沖走 。記者潘欣中/翻攝

史上第一次!氣候變遷嫌犯上法庭 但說罪魁禍首另有他人

系級:日二A
姓名:曾柏荃
學號:05122115


史上第一次!氣候變遷嫌犯上法庭 但說罪魁禍首另有他人


2018.04.30 4:40PM  PeoPo公民新聞  作者:顏和正

全球第一遭將氣候變遷搬上法庭辯論,因為舊金山市控告石油公司是溫室效應的元兇。雪佛龍首度公開承認溫室效應的存在,但卻說罪魁禍首不是自己而另有他人。那會是誰呢?
 
文/CSR@天下/顏和正
 
 當台灣為了深澳燃煤電廠吵翻天之際,太平洋彼岸的美國最近也為了碳排放這件事鬧上法庭,在加州法院進行了一場全球史無前例的「氣候變遷」法庭攻防戰。  
      加州的舊金山、奧克蘭等城市,指控石油公司應該為氣候暖化造成的危害負責,因此將雪佛龍(Chevron)、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殼牌(Shell)與英國石油(BP)等大咖告上法庭。加州法官亞爾士普(William Alsup)上週特地召開了一場「教學庭」,請兩造各自說明溫室效應與石油公司之間的關係。「好讓知識不足的法官能夠學點科學,聽聽科學會有幫助的,」帶著有太陽系圖樣、象徵「科學」的領帶的法官如是說。
石油公司刻意隱瞞,誤導大眾?
 
 加州城市向來被視為是積極倡議氣候變遷議題的先鋒,他們派出多位科學家說明石油公司的營運,長期以來導致了海平面上升,造成高達數十億美元的損害,包括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在內。然而,這些公司很久之前就知道這樣的環境影響,但卻隱匿不報,而且透過有組織的宣傳欺瞞消費者大量石油生產可能導致的危害,因此應該負起責任。  
        去年,哈佛大學一項研究就指出,艾克森美孚在過去40年公開質疑氣候變遷的危險,即便公司內部的科學家都承認這個威脅會愈來愈嚴重。「我們的結論是,艾克森美孚誤導了大眾,」該份研究指出。  
       被告只有雪佛龍派代表出席,而且不是由科學家上場,反而是由律師布楚斯(Theodore Boutrous Jr.)上陣。出乎人意料之外的是,向來對全球暖化議題輕描淡寫帶過、甚或避而不談的石油公司,這次公開承認這個現象的確存在。不過,儘管如此,雪佛龍卻主張他們並非罪魁禍首。
挖石油的人還是用石油的人要負責?
 
 布楚斯援引聯合國附屬機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報告,上面指出氣候變遷「主要是由經濟與人口成長所造成」。雪佛龍提出美國與中國自1970年代以來的碳排放量比較圖,指出美國的碳排成長遠比中國低很多,意味著因為中國人口成長,「耗碳」經濟成長更厲害,因此導致碳排大量增加。也就是說,對能源需求的增加才是元兇,不是提供石油的公司。
    「IPCC的報告並未說生產與挖掘石油導致溫室氣體增加,而是人類生活的方式,」布楚斯如此主張。換句話說,雪佛龍的攻防策略是,一方面承認氣候變遷的存在,但說罪魁禍首不是挖石油的人,而是「用石油」的人,也就是所有人類。  
        對於其他沒有出席的石油公司,法官也下了通牒,要求他們必須說明是否同意雪佛龍的看法,「你們無法只是沈默地坐在那邊迴避這個問題。」
 
法律可以解決科學問題?
 
  這場長達五小時的「科學教育」,因為是首度用法律來處理氣候變遷這個科學問題,吸引媒體的注意力,甚至被拿來跟1925年美國轟動一時的「猴子審判」案相比。當年,田納西州通過反演化論的法令,但一位生物老師仍舊在課堂上講授演化論而遭到起訴,「人類是否是從猿猴演化而來」的科學問題,因此搬上法庭辯論。
      不過,法官亞爾斯普卻不這麼認為。他本身就是一位有點另類的法官,曾為了審理一件矽谷智慧財產權案件而去學習編碼程式語言,因此聲名大噪。他敦促擠爆全場的媒體不要將這個事情「無限度放大」,「如果你覺得無聊,你可以離開。」 
要怪的到底是需求端還是供給端?
 
       雖然只是「教學庭」,但是這場法庭前哨戰已經成為一個指標,因為未來可能會有愈來愈多將氣候變遷訴諸法律的案子。    
        除了加州,紐約市也在年初宣布將考慮控告全球前五大石油公司,因為他們的營運導致氣候異常,讓市民遭受嚴重的生命財產威脅。2012年的珊迪颶風,讓紐約市蒙受的損失估計高達710億美元,去年一份研究也預估紐約市在2030到2045年之間,每五年就可能會遇上一次災難性的洪水。他們控告石油公司的理由跟舊金山一樣:這些人早就知道問題,但卻保持沈默,而且並未採取任何行動加以預防。  
      故不論石油公司的立論,是否能夠獲得法院認可,不可否認的是,其說法確實有值得人們深思之處。人們一再指控石油公司,卻不試圖改變生活習慣來減少石油的使用量,例如多利用大眾運輸、減少塑膠的使用(塑膠也是由石油提煉而來)等等,即便石油公司被判有罪得繳納大筆罰金,那也只是事後補救而已,依舊無法改善氣候變遷的狀況。 
       因此,到底是需求創造市場,還是生產創造需求?要怪的到底是需求端,還是供給端呢?這似乎是個在法庭上也難以判定的問題。
心得:
              這樣的事件發生讓人覺得挺有趣的,政府將暖化原因歸咎於石油公司,而石油公司將原因推給群眾的需求,那到底誰才是真正該負責的人呢?我想全部人都是有責任的,先不論責任大小,身為人類為了生存,我們每個人每天都使用到能源,多多少少對環境造成了傷害,雖這是無可避免的,但人類應該共同設法將損害降到最低,共同將保護地球環境視為己任,而不是像踢皮球似地讓問題不斷延續,這樣不但問題無法解決,最大的受害者還是人類自己。


2018年5月1日 星期二

全球/波蘭濫伐歐洲最大原始林 恐被罰上億台幣

歷史三
黃雅君
04112027

全球/波蘭濫伐歐洲最大原始林 恐被罰上億台幣

2018/04/29 民視新聞 黃瀞儀 專題報導

我們常說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依,然而人類有時耗竭生態資源,也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而在人類意識到維護環境的重要時,不惜與政府單位對峙的例子也不罕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名下的世界遺產之一、「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是現今歐洲原始森林中最大的殘存林區,因為波蘭政府2016年允許大肆砍伐,引發環保人士和學術界反對,還演變成波蘭與歐盟的衝突。
影影綽綽的陽光透過樹冠,輕輕柔柔灑在歐洲現存最古老的森林。時間彷彿蒼涼的氣息,靜止無聲。過去,人為破壞尚未對森林造成太大殺傷力,為了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這座森林名列世界遺產 面積比台北大11倍、「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在1992年被認證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這片森林覆蓋波蘭東部,橫越波蘭和白俄羅斯邊界,佔地3086平方公里、比台北面積大11倍,不但是歐洲現存最純淨、甚至被稱為是世上僅存的原始森林。

「這個地區相當地獨特 ,由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覆蓋,自冰河時期就造就了這片森林」─ 華沙大學生物學教授 亞絡薩維奇
得天獨厚的生態,使森林暖如大地之母,孕育著歐洲最大的陸上動物「歐洲野牛 。」
然而1914年,一次大戰的戰火最終延燒至「比亞沃維耶扎森林,」此地遭德軍攻佔後,士兵無視歐洲野牛的保護令不斷殺戮,所幸在復育計畫推波助攔下,歐洲野牛的數量從20世紀的瀕臨滅絕、到如今有近600隻得以在波蘭漫遊奔馳。


但牠們並非唯一佔據這塊地盤的動物;由於物種包羅萬象,其中又以森林中最小的生物、蠹蟲、最會入境隨俗;牠們在森林產卵,甚至鳩佔鵲巢,自2012年、以外來品種之姿反客為主,侵佔五分之一林區,奪去其他生物空間 。為了抑制蠹蟲過分肆虐,波蘭林務局大肆砍樹,但環保人士和學術界怒指,大規模伐木違反了環境法規,更悖逆大自然的規律。

蠹蟲破壞森林棲地?專家:這裡本就適合牠們

「森林已存在了數千年,森林被雲杉覆蓋,原本就是蠹蟲棲息的環境,雲杉樹皮甲蟲的入侵,從二十世紀開始,幾乎每幾十年就會發生,是很正常的過程,大自然會自行進行修復。」─ 華沙大學生物學教授 亞絡薩
樹木的生長趕不及被消滅的速度,面對樹林遭屠殺,當地居民也跟政府爭執不休,這裡是需要保護的地方,如今被大肆破壞,而且每隔幾年就有爭議,既然住在這片土地上,我們就要保護它,我們有責任替森林發聲。

居民抗議政府用砍樹拯救森林;甚至批政府動機不單純,提出砍樹策略、是避免林木販售的經濟效益出現虧損。學術界則以生態角度評估,大自然有著自我修復的能力,不該受人為干預。當局對
地居民和環保人士的強硬立場,難有招架餘地,除了宣佈將環境部長免職,也暫時停止伐木。
但就在2016年5月,為不讓害蟲重演「乞丐趕廟公"的戲碼,當局將森林砍伐限額提高3倍,表示必須砍掉那些被肆虐的百年雲杉和松樹,時至今日,已有一萬棵樹消失。歐盟執委會也槓上波蘭政府,控訴波蘭毀了世遺森林,一狀告上歐盟最高法院。

若波蘭繼續砍樹 歐盟法院:至少罰430萬歐元

歐盟法院在17日的裁決表示,波蘭在歐洲最後一片世遺森林大舉伐木,違反環境法律,也未能履行保護特別重要自然地的義務,還警告波蘭政府若依然故我,將面臨最低430萬歐元,約新台幣1億6千萬的罰款。

人樹之爭!歐洲最大原始林可免於毀滅命運?

接受這項裁決的華沙政府,已表示尊重歐盟法院。雖然對生態創傷仍在,居民的激憤總算稍獲平息,歐洲僅存的最大原始森林,會再次受人為干預,還是讓自然決定、自我修復;人樹之爭、終究有待時間商榷。
心得:
特意將僅存的森林規劃為世界遺產,卻仍被有意危害之的國家進行墾伐。波蘭政府以樹木被蠹蟲為害之名濫砍森林,因其違法在先與歐盟槓上,將處罰金一億多,但我認為這遠遠不夠,應該要有更重的處罰,破壞世界遺產其罪之一,第二是森林不該被砍伐,他們孕育許多動植物,也富育大自然,為自然修復再修復。學者已出面說明大自然有大自然的規律,也許蠹蟲真的危害森林,但百年來這座森林從來沒消失過,何以說明傷害?真的傷害了也被森林自然復原,真正傷害森林的都是人類,人類自私的想法才是罪魁禍首。


煤電廠回來 深澳潛水天堂將消失?

歷史三
黃雅君
04112027

煤電廠回來 深澳潛水天堂將消失?

2018-04-07聯合報 記者蔡惠萍、吳淑君、游明煌  


未來深澳電廠及卸煤碼頭緊鄰珍貴的海蝕洞─象鼻岩。 記者許正宏/攝影
從碧砂漁港搭上遊艇,「活塞教練」王銘祥熟練地操作方向盤,不到廿分鐘船程,眼前出現由沉積岩組成的單面山、海崖地形、蜂窩岩,海蝕平台上一整片與野柳女王頭相同的蕈狀岩。當遊客還沉浸在目不暇給的海蝕地質奇景,王銘祥一個轉彎激起浪花,一隻龐然大象就矗立在大海中,「哇!」乘客都忍不住發出驚嘆。

卸煤碼頭 將緊鄰象鼻岩

過去深澳受到軍事管制,因而完整保留生態,解除管制後,許多祕境因此揭開神祕面紗,其中被列為台灣卅六祕境之一,宛如巨象側身矗立於海上的巨大海蝕洞,迅速在網路上暴紅,深澳也發展成潛水的熱門景點。
但根據台電規畫,未來深澳電廠卸煤碼頭就緊鄰著象鼻岩的港灣,防波堤非常靠近深澳岬角,電廠溫排水放流口就在深澳岬東側,電廠兩根大煙囪也將緊鄰深澳灣高高豎起。一切都將改觀。
從事潛水多年的王銘祥十年前就參與反番仔澳灣設卸煤碼頭行動,是當地知名保育人士。王銘祥說,十二年前環評時,認為這一帶海域沒有生態,他長年在這海域潛水,記錄下珍貴的大海扇等珊瑚生長情形,台電卸煤碼頭因而轉向,但這次環差又沒把可能造成影響的海中生態考慮進去,令人失望。
王銘祥說,未來台電打算在深澳灣蓋兩座各四百九十公尺及三百九十公尺的防波堤,雖不與深澳岬陸地銜接,但底下基座一定會朝兩側伸展投石,勢必影響附近的蕈狀岩。
在深澳象鼻岩外海,有珍稀大海扇,這些景觀恐受衝擊。 圖/王銘祥提供

防波堤 恐影響水底生態

王銘祥說,深澳灣有豐富的珊瑚群與藻類,生物多樣化非常高,但防波堤導致附近海流強勁,珊瑚生長困難,且溫排水放流口一旦超過卅二度,珊瑚會白化。根據生態獨立研究者梁珆碩調查,防波堤興建後,將造成海藻床破壞消失,魚苗覓食棲地與避難場所都會被破壞,水下生態系都受影響。
王銘祥說,溫排水的管子久了會附著海蠣子,無法人工去除,要灌入化學藥劑沖刷出來,衝擊海底生態。他更憂心,未來港口人工設施會愈來愈多。
電廠消失的這十來年,人聲雖少了,但漁村的生物卻豐富了。沒了電廠日夜排放溫水及空汙,空氣裡不再夾雜刺鼻煤味,更讓原本奄奄一息的生態得以喘息。在漁港開設「長榮小卷」餐廳的黃文塗說,這十年,魚多了、海菜也多了,「卡早喔,雖然抓得到魚,可是都是畸形的,海菜根本長不出來!」聽到電廠又要回來了,「我頭都暈了。」
當地居民台大歷史系副教授衣若蘭說,距深澳三公里的八斗子,原有北部火力發電廠,停役後,政府在原址蓋了海科館,垃圾掩埋場改造成潮境復育公園,代表台灣對環境破壞的自省。她說,我們該思考讓深澳發展成像潮境公園一帶的生態環境復育計畫,而不是選擇破壞環境永續的方式,難道要讓深澳灣珍貴的生態與景觀成為下一個消失的景點?
圖表/聯合報提供
心得:
岌岌可危的生態仍持續不斷的遭受迫害,我們明明知道溫度對珊瑚的生長有多麼重要,卻一昧的為生活而讓海洋裡的居民受到傷害。將近十年沒有受到工業傷害,大自然復甦富育出許多魚類及珊瑚,但最近又開始動工將煤電廠擴大,用使得海洋生長停滯,甚至倒退。對於生態的自省我們遠遠不足。

能過濾飲水砷污染的苔蘚 科學家找到了

系級:英三B
姓名:曾雅勤
學號:04121283

能過濾飲水砷污染的苔蘚 科學家找到了

發表日期 2018/04/30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RayPeng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一種苔蘚,能淨化被有毒物質砷所污染的水,使其安全到可飲用的程度。

根據英國獨立報報導,科學家發現瑞典北部常見的一種水生苔蘚(Warnstofia fluitans)能迅速吸收砷,在部分的測試中,甚至可在一小時內排除多達82%的毒素。

由於瑞典該地區的採礦活動,供給飲水和種植作物的濕地和水源經常被砷所污染。研究團隊表示,這項發現提供了一種環境友善的淨水方式。

一種可行的做法是,在溪流和其他含砷量高的水道中種植苔蘚。此方案仍在發展中,「希望我們這個以植物為基礎的濕地系統,能解決瑞典北部礦區的砷污染問題,」斯德哥爾摩大學生態環境與植物科學系副教授、研究主持人Maria Greger說。
砷是存在許多礦物中的類金屬元素,是採礦業常見的廢棄物。尾礦是一個重大環境問題,因為它們通常具有強烈毒性。此外,大量的廢棄物很難完全被隔離,因此毒素往往最終會進入水源。

在瑞典,底岩含有大量的砷,透過開採被帶到地表。砷會進入水道,導致作物砷含量提高。研究人員說,在瑞典,小麥、根莖類蔬菜和綠葉蔬菜可觀察到這個現象。

某些食物含有少量的砷是正常的。像是在其他國家,稻米中的砷含量可能很高。「我們吃下多少砷取決於吃下多少食物,以及作物種植的方式和地點,」Greger教授說,「我們的目標是,用植物濕地系統將水在變成飲用水和灌溉水之前過濾出砷,防止砷進入食物中。」

該研究發表在《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期刊上,探討苔蘚「植生過濾」(phytofiltration)的能力。在植生過濾的過程中,砷等重金屬被大量吸收掉。

「我們的實驗顯示,苔蘚吸收砷的能力很優異,不到一個小時就能從一個容器的水中去除80%的砷,使水中的砷含量達到安全的程度,」進行實驗的研究助理Arifin Sandhi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