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梅雨不來卻「放水流」 建案、河川工程虛耗水資源

2018年06月01日
系級:法一A
姓名:褚繼桓
學號:06141151

後灣陸蟹「大戰」財團 創生態易地「雙贏」首例

2018/06/01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鄒敏惠

       爭議近十年的墾丁國家公園後灣京棧飯店開發基地與陸蟹棲地衝突案,29日終於完成國內首次因生態保育進行「以地易地」的作法,成功以海生館臨時停車場用地,交換飯店合法購得開發的陸蟹棲地,達成陸蟹生存及財團開發的雙贏。
       成功換地後,位在陸蟹棲地約3.4公頃(含公有地0.9公頃)的飯店開發基地,將換到後方約1.9公頃的原海生館臨時停車場用地,完整保留的陸蟹棲地,未來可望規劃為生態保護區,成為後灣社區及業者吸引優質生態觀光的亮點。
       墾管處處長劉培東表示,這是政府少見的突破性作法,尤其是國產署的突破,讓國有土地交換不再只是開發價值的提升,保育價值也是選項之一,未來全台灣生態與開發案衝擊時,都有完善範例能夠參考,生態保育與土地開發不再只有流血抗爭的選項。
心得:
       自然環境與經濟建設的衝突層出不窮,在一座大島上的我們更是如此。能看到以這麼和平的方式解決紛爭,實感欣慰,但我認為,這種碰撞不可能每次都有如此完美的結局,當必須為了大自然得退一步的時候,財團還是應該放下,畢竟美麗的台灣就只有一個,破壞後將不復以往,像如果這篇新聞的飯店堅決不妥協,飯店蓋成後,陸蟹就只剩死路一條。台灣人請為了台灣多著想罷。
日本獵捕333頭小鬚鯨 逾1/3母鯨懷孕
2018年06月01日 環境資源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摘錄自2018年5月31日中央社報導
日本在南極夏季「實地調查」中,總共獵捕333頭小鬚鯨,其中122頭為懷孕母鯨,不過研究結束後,鯨魚肉全進到消費者肚子裡。
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一份呈交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報告顯示,日本獵人總共獵捕333頭小鬚鯨。
捕鯨團隊是在2017年11月從日本啟程前往南冰洋,2018年3月返國。完成數週的研究後,捕鯨團隊僅花12週就捕獲全部鯨魚,之後返回日本。
心得:
  常常看到一些批判捕鯨行為的文章;我就一直在想,他們憑什麼?
  沒有消費就沒有殺害,也就是說是有消費才有殺害呀!以為把話說得好聽一點就可以減少自己的罪嗎!不管是日本、阿爾蘭或是其他民族,捕鯨都是一件維持了幾百年的傳統--可以維持幾百年不就代表他們其實是不傷害物種多樣性的嗎?如果是像恐鳥被滅絕,那無話可說;但是很明顯錯並不在那些捕鯨人啊!
  鯨魚數量的減少絕對不只是他們造成的。當然,我並沒有深入的去了解這件事,但用常識想就可以得出幾個簡單的結論。其一,假設鯨魚被捕的數量並沒有增加;那很明顯就是整個大環境的改變造成的,不如說他們才是受害者,不只傳統被破壞,還要背黑鍋。其二,捕鯨的數量增加;現在所有少數民族的人數基本上不會增加,而且就算是族人了解傳統文化的人也急遽的減少,能夠捕鯨的人又更少是可以預見的;那為什麼捕鯨數量會增加?不是其他盜獵者的作為,就是經濟上有吸引力造成他們願意增捕。就算是第二項罷,我們其他人有什麼立場去批評他們,去阻止他們?

有人在破壞臭氧層 氯氟碳化物劇增 排放源在東亞

系級:日二C
姓名:洪婉翊
學號:05122334

有人在破壞臭氧層 氯氟碳化物劇增 排放源在東亞

2018年06月01日  環境資訊中心  編譯:姜唯










        英國衛報報導,科學家近日發現,全球禁用多年的臭氧破壞性化學物質氟氯碳化物(CFC)排放量驟升,原因不明。
科學家認為,除非找到肇事者並加以阻止,否則臭氧層的恢復可能會延遲十年。而新排放源已追踪至東亞,但還要進一步調查才能找到更精確的位置。
M.G.N. - Marcel(CC BY-NC-ND 2.0)
氟氯碳化物排放劇增。示意圖。圖片來源:M.G.N. - Marcel(CC BY-NC-ND 2.0)
氟氯碳化物過去廣泛用於製造家具和建築物用的泡棉、氣膠和製冷劑。20世紀80年代人們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破洞後,全球透過蒙特婁公約禁用之。2007年以來,氟氯碳化物中破壞性第二強的CFC-11產量幾乎已經查不到。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科學家孟茲卡(Stephen Montzka)和負責監測大氣中化學物質的同事發現CFC-11排放量上升。「這行我已經幹了27年,這是我見過最驚人的事情。」孟茲卡說。
「我們是大氣層偵探團,試圖了解大氣中發生什麼事和背後原因,」孟茲卡說,「當事情不太對勁時,我們就要發出警訊。」
聯合國環境署負責人索爾海姆(Erik Solheim)說:「如果排放繼續增加,有可能減緩臭氧層的恢復。因此必須確定這些排放的確切原因並採取必要行動。」
禁令生效前已經用於建築物和電器中使用的氟氯碳化物至今仍然持續洩漏到大氣中。排放速度一直在下降,直到2013年,格陵蘭到南極的研究站發現下降幅度突然趨緩。科學家開始進行調查,評估大氣分散和分解CFC-11的能力是否有變化,但這個因素幾乎是被排除了,而最新2017年的資料顯示,這個因素似乎完全沒有作用。
接下來,研究人員檢視舊材料是否可能釋出如此大量、莫約兩倍的CFC。「但我們沒有找到有誰用比以前更戲劇化的速度摧毀舊建築物。」孟茲卡說。
最後,研究團隊探討是否有其他化學製程產生了CFC-11這個副產品。他們也排除了這一點,因為涉及排放量實在太高,全球排放量增加了25%。
「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人正在製造新CFC-11。」
孟茲卡補充説,破壞性比較小的CFC-11替代品,製造成本比較高。「如果增加的排放量能迅速消失,那麼臭氧層恢復時程受到的影響會比較小。但如果沒能消失,可能會造成臭氧層恢復延後10年,如果持續增加,延遲得更久。」最後一種情境是可能的,當使用新的CFC-11於泡綿中,短期內只有一小部分會洩漏到大氣中,但之後會持續洩漏多年。
科學家將這份研究發表於《自然》期刊。

       當開發中國家不斷發展的同時兼顧經濟與環保是重要的課題,尤其國際經濟、環保組織對於這類情形發生時規範的強制力也是相對重要的,並且若是能用獎勵、鼓勵等方式做宣導,並是情形嚴重與否進行仲裁都是必要的,如何將環保概念傳遞世界角落,如何扶持開發中國家與世界組織接軌都是避免CFC-11等事件再次上演的方式。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產業簽台版「綠色協議」 結盟處理海廢、電子、營建廢棄物

系級:英三B
姓名:曾雅勤
學號:04121283

產業簽台版「綠色協議」 結盟處理海廢、電子、營建廢棄物

2018年06月01日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賴溫狠





1日在環保署署長李應元的見證下,產業界簽訂台灣版「綠色協議」,更針對塑膠、電子廢棄物、營建廢棄物與焚化底渣等物質的再利用,各自組成循環經濟聯盟。三聯盟目前都已有20多家廠商參與,他們希望此舉結盟合作,可以壯大再利用產業規模,也藉由交流平台,讓法規也能整合配合。
「綠色協議」仿效荷蘭綠色協定(Green Deal),是民間自主發起,政府部會、地方政府、企業、智庫、學術單位、銀行都參與其中。李應元表示,荷蘭已經運作三年,目前有1200團體參與,合計簽了上千個協議,從前端的產品設計,到後端的回收利用,都設法尋找合作機會,走向循環經濟模式。
「技術已經ready。」光洋科董事長馬堅勇表示,目前聯盟成員已經掌握電路版有效率的拆解、貴金屬無污染回收等技術,目前已有六家業者參與,上下游涉及的業者達20多家,包括國際大廠蘋果、戴爾都已經接軌,馬堅勇尤其點名國內ASUS、ACER、英業達、緯創的參與,將能使電子廢棄物的再利用達到產業化。
馬堅勇認為,台灣是3C半導體生產大國,做好手機、電腦的回收,減少廢棄物、再利用資源,將有助於產業提升競爭力。
塑膠中心總經理蕭耀貴展出從漁網等塑膠海洋廢棄物重製而成的眼鏡、衣服、包包等,但也表示目前還沒有量產,仍屬推廣階段,盼將來能成有規模的產業。
蕭耀貴期待,未來能與漁業署配合,請漁民直接從源頭將廢漁網等海廢集中起來,一來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再者當海廢的收集穩定後,業者便能較有規模與效率的處理。
目前營建廢棄物、焚化爐底渣已獲政府大力推動在公共工程中使用,但再生粒料如何保障安定、無害而更獲得廣泛利用?混凝土學會副理事長詹穎雯表示,目前全台每年平均耗用8000萬噸土石,使用再生粒料將減少對天然資源的耗用。
詹穎雯指出,煤電廠飛灰、爐石等進入混凝土,其實可以讓強度更高、耐久性更高,是優質的混凝土,公共工程接觸後多得到接受好評,台電飛灰目前再利用狀況良好,中鋼爐石再利用率也正在成長中。
不過,詹穎雯也直言,政府法規可以再做整合與修正,例如環保標章的認證本是美事一樁,不過反而造成產品流通的障礙,因為目前政府的採購法不能特別要求採購有環保標章的混凝土,反成為限制性的招標。而營建署對綠建築規範中,與綠色材料的整合也還不佳,影響了再生建材的去處。再者,地方自治的法令上,有時也因為地方政府的本位主義,讓資源流通困難。
李應元回應說,業者建議中央修法配合的,將來可以藉著綠色協議的平台做互動與討論,2016年環保署也已大修《廢清法》,重新定義廢棄物與再利用,未來不排除再調整,以落實循環經濟。李應元重申2050年達到齡廢棄的目標,表示「現在就採取行動!」

心得:
若企業「短視近利」,忽略自身對環境的影響 ,只一昧地剝削社會與大自然,最終造成的惡果必定是生態浩劫,全民跟著買單。我認為一個有良心、有遠見的企業家,為了能夠永續地發展自家企業,也為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都應該朝向環保這條正確的道路走。回收再利用不再限制於常見的紙類、塑膠類,貴金屬、垃圾、廢棄物經過處理後,也可以是淨化環境、提升競爭力的推手。
系級: 法一A
姓名:褚繼桓
學號:06141151

嘉義玉米檢出基改成分 查扣200噸

2018/05/24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陳秀玲

       食安新爭議!嘉義朴子2016年曾爆發進口基改玉米混充成國產貨事件,沒想到,農糧署2018年檢測國產玉米時,又發現來自朴子的玉米含基改成分。農糧署強調,當地庫存的200公噸玉米已經全數查扣,未流入市面,若種苗場提供基改種子給農民,將可罰100萬元。
       農糧署指出,2018年度的國產硬質玉米檢測共76件樣品,其中1件樣品遭基改汙染,來源同樣為嘉義縣朴子市。因目前台灣並未核准田間種植任何基改作物,假如追查到最後發現,有種苗場提供基改種子給農民種植,將違反《種苗法》,可處罰100萬元。
心得:
       基改作物真的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吃了到底對身體有什麼影響?科學界尚未有定論,且我想大部分民眾應該都還不能接受。但會種植基改作物的心態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植物比較強壯,且容易成長。在基改作物的安全性能被準確判定及通過相關法案前,希望農民別種植這種作物了,冒著被罰錢和傷及廣大民眾的風險是不值得的。

2018年5月31日 星期四

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美、加、日共組核電聯盟「Nice 英國也加入
2018/05/31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共組「Nice」核電聯盟(Nuclear Innovation: Clean Energy,核創新:乾淨能源),推廣核電成為全球無碳能源之一。隨後,英國也確認加入。

媒體氣候之家報導,聯盟於24日在哥本哈根和馬爾默舉行的部長級峰會上正式啟動。美國能源部次長布魯伊特(Dan Brouillette)特地在能源部官方部落格呼籲各國共同努力,共創「美好未來」(Nice Future)。

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策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Beis23日也確認加入。

布魯伊特說:「如果全世界是認真要減排並取得經濟成長,那麼部長們必須考慮所有無碳選項,包括乾淨、可靠的核能。」布魯伊特表示,這次合作將「確保未來討論創新和先進乾淨能源時,核能也會在討論範圍內」。

Nice」將與太陽能、風能、智慧電網、電動汽車和能源可及性等國際倡議同屬乾淨能源部長級會議議題。該倡議將向各國政府和政策制定者推廣以核能作為減排解決方案,尤其是將核能用於能源密集型作業,如海水淡化。

通常避談氣候變遷的川普政府,正推動一項國際能源議程,以促進核碳捕集成為低碳工業解決方案。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挪威也將在會議上另組一個碳捕集聯盟。

全世界約有50座核反應爐正在興建中,其中大部分位於中國、印度、阿聯酋和俄羅斯。布魯伊特表示另有十幾國政府表示有興趣加入「Nice」。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稱,波蘭、羅馬尼亞、阿聯酋、俄羅斯和阿根廷都想加入。

正在辛克利角興建一座新核反應爐的英國率先建立了類似的全球政治聯盟,目的在於終結煤電。

日本因福島核災宣布退出核電七年後加入「Nice」,顯示日本發展核電以及回歸國際舞台的野心。淘汰核電使日本的燃煤消耗量幾乎要創下歷史新高。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推翻了該政策,稱核能是該國最重要的能源來源。

核電批評者指出核能成本高,並有熔毀的潛在危機和放射性廢物問題,必須將重心放在發展其他乾淨能源。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首席科學家帕爾(Doug Parr)表示,核產業是「樂觀過頭」。「核能相關資料顯示其速度緩慢、風險大,遠不如倡導者聲稱的可靠,極度昂貴且價格仍在上漲。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貨幣市場是不會投資的。」

「核能最後的希望是,由於其提供低碳基載的潛力,政府會基於對市場的判斷來拯救它。但是21世紀的電網不同於20世紀電網,是以類似資訊網絡的方式運作,是跨國、分散式、可再生且具備智慧的特性,不需要基載,因此也不需要核能。」


心得:
    這則新聞對於國內多數聲浪而言,大概是驚人的一件大事。這些擁有尖端科技的國家竟然不放棄核能發電,而是要以此做為未來美好生活的基石!
    當然此一跨國聯盟除了核電以外,也會與其他再生能源的討論扯上關係,因為兩者的主要目標一致,皆以減碳作為核心理念。在這篇文章中,我認為美國能源部次長所云其實有道理「如果全世界是認真要減排並取得經濟成長,那麼部長們必須考慮所有無碳選項,包括乾淨、可靠的核能。」在當今各個國家都受到氣候協定的約束下,碳排放量都受到嚴格管控,然而國家的經濟機器還是要繼續運轉,若是為了減碳而傷害產業,對於國家而言都是莫大的危機與傷害。
    因此以當前局勢和科技能力而言,核能確實有潛力成為一種不排碳的主要能源,用更高的效率來取代燃煤發電系統,也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雖說再生能源也能達到減少污染的效力,但是發電的量呢?穩定度呢?單單以我國而言,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在去年(2017)只占4.5%,這樣的量真的有辦法在短期內取代核能嗎?我國目前有23座風力發電廠提供了這4.5%中百分之十四的量;然而在同一年的數據中,核能雖然受到各種維修與天災影響(簡單來說,該年有大約一半的核能機組因故無法運轉),卻依然有著8.3%的供應量。以上數據清楚表明一件事:三座商轉的核電廠之發電效率大於二十座風力發電廠!
    核能的安全性受到大眾質疑是難免的,畢竟以往的車諾比、三哩島、福島事件等等,都是核安的黑歷史。雖然以前的核災很可怕,但人類會自這些錯誤學習,反而有更多的實力去解決潛在風險。接著,我們試以現實面考量,燃煤發電導致了全球性的氣候災變、綠能發電尚不足取代其他發電方式,我們人類在未來的數十年是否要做出一個更明智的抉擇呢?要是核能發電有更高規格的安全標準、值得信賴的管理方式、完善的災害應變措施,又何嘗不能接受呢?

心得附註-發電數據參考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2672我們的電從哪裡來?2017台灣能源情勢回顧  圖文: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能源資訊組整理

2018年5月30日 星期三

灌區水情不穩,節水栽培緩解休耕衝擊

班級:社二B
姓名:楊永楨
學號:05115226

灌區水情不穩,節水栽培緩解休耕衝擊

2018/05/29  農傳媒 文/ 林慧貞 攝影/ 謝佩穎

從數據面來看,灌溉用水雖占大宗,卻具有地下水補注等多項公益機能,然而每當水情吃緊,水田便往往首當其衝而面臨休耕的命運。極端氣候之下,務農挑戰已經不是「田水冷霜霜」,而是田水「焦涸涸」(ta-khok-khok,閩南語釋義為乾涸),如何從供水調節、栽培方式與自動化科技著手來節約水資源,是臺灣農業無可迴避的課題。
從2017年至今,堪稱是風調雨順的一年,泰利、天鴿颱風擦邊而過,但臺灣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楊明風卻高興不起來,「我們應該要設防颱中心,防止颱風跑掉。」幽默風趣的應答中藏不住滿滿憂慮。他表示在嘉南農田水利會灌區,全年降雨量85%集中在5~9月,時間短又集中,2017年颱風帶來的降雨量少,2018年水情相當吃緊。
嘉南農田水利會灌溉面積廣達8萬2千公頃,會員約25萬人,為全臺灣最多,其轄區主要灌溉水源來自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系統,兩者是子母水庫。根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截至2018年5月3日,曾文水庫有效蓄水量僅剩6.4%,共2,885萬立方公尺,烏山頭水庫有效蓄水量則有48%,共3,768萬立方公尺,兩個水庫相加起來,供應完水稻第一期作只能算「剛剛好」,仍待春雨來解渴。
臺灣灌溉用水將近80%來自河川,但烏山頭、曾文水庫對雨量豐枯懸殊的雲嘉南地區來說卻是農業命脈,蓄水量往往牽動栽培時程。

旱澇不均,嘉南農田水利會延遲供灌2

為了把握珍貴的水,早在180多天前,嘉南農田水利會員工就戰戰兢兢沙盤推演。「每個水利會工作站在10月中旬之前就已經先巡過轄區,掌握農民種植狀況、可能需水量,去年12月中我們就和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開會討論如何抗旱,今年一期稻供灌日期也往後延遲了。」楊明風一一細數嘉南農田水利會為抗旱所做的準備。
早在2017年秋、冬季,經驗老到的嘉南農田水利會就意識到可能缺水,以往大約1月16日就開始供灌水稻第一期作,2018年延至1月29日,「越晚氣溫越高,需水量就會下降。」楊明風解釋,秧苗怕冷,農民習慣引水為秧苗保溫,延後供灌可有效省水,但也沒辦法一直往後延,否則會影響水稻第二期作播種時程。
除了延後供灌,為了共體時艱,嘉南農田水利會供水頻率也從以往供9天、停7天,調整為供8天、停8天,第一期作水田加旱田灌溉用水,相較於灌溉管控水量,預計2018年5月底前可省下1千6百多萬公噸。

數據支持,供8停8水稻不減產

不論是延後供灌,或者改變供水頻率,都不是任意為之,而是有充足的數據支持。嘉南農田水利會位在臺南市學甲區的「灌溉技術推廣中心」,就是這些政策的幕後推手。
來到灌溉技術推廣中心的「露天滲漏計」試驗田,透過特殊設計的玻璃觀測窗,深達1~1.2公尺的稻田土壤、彎曲的水稻根系、間雜水分、空氣的小小孔隙,全都一覽無遺。露天滲漏計配備超音波水位計,可監測水流速,換算成水位高度,精準計算土壤入滲多少水、地面有多少逕流量,簡單來說便是可以得知地面逕流到底有多少白白流掉、作物吸收多少,目的是精準觀測作物總耗水量,計算不同生長階段需要多少水,缺水期便可以彈性調整供灌水量。灌溉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黃介銘表示,這次從供9停7,改成供8停8,就是因為實驗後,發現產量不會受到影響,用數據說服農民,他們才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
其實觀測地面逕流量並非新鮮事,但在尚未有自動化設備之前,嘉南農田水利會都是土法煉鋼,一下雨就要穿上雨衣、提起水桶往外撈水,常因逕流量太大來不及記錄,「而且一天可能只能測個兩次。」灌溉技術推廣中心試驗股股長陳志雄說。更新為自動化設備後,每秒就可以記錄一次,透過這些大數據,可以更精確知道水稻需要多少水。
嘉南農田水利會也與嘉義大學土木與水資源工程學系教授陳清田合作,實驗水稻第一期作在1月16日、2月16日插秧並實施7日輪灌,比較兩者的用水效率、生長時間、產量有何差異。結果發現,1月16日插秧的水稻生長天數146天,2月16日插秧則因氣溫較高,生長天數只要122天,需水量則分別為487、459公釐,也就是說,水稻第一期作延後插秧,需水量會減少,節水效率27.6%,但同時也會減產約6.9%。嘉南農田水利會評估這個數據後,才決定取其平衡,延遲約2週供灌。
灌溉技術推廣中心設有透明觀測區,可直接看到土壤剖面,觀察水稻根系、水分在土壤中的情形。

水稻強化栽培系統,節省3成灌溉用水

水稻需水量在不同生長階段各有差異,根據《臺中區農業技術專刊》193期,水稻栽培可分為秧苗期、營養生長期、生殖生長期、成熟期等四大階段,生殖生長期階段的幼穗形成期、抽穗開花期到成熟期初期,必須給予灌溉水高度約5~10公分,充分浸潤才能生產好品質。
而營養生長期階段,秧苗剛種下去時的成活期、生長期則不需要太多水,灌溉水高度約3公分即可;甚至到了最高分櫱期末期,必須一滴水也不給,也就是俗稱的晒田。因應這樣的特性,法國神父兼農藝家亨利 ̇德 ̇盧蘭尼(HenrideLaulani)在1980年代初期,逐步建立水稻強化栽培系統的操作模式,針對水稻不同生長期給予不同水位、肥培控制,並於1990年在馬達加斯加成立了非政府組織ATS協會(AssociationTefySaina,馬拉加斯語釋義為toimprovethemind)進行推廣。
2009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也首次引進此概念,在臺南市後壁區嘗試了為期3年《強化水稻用水栽培體系可行性評估及其對水資源之影響計畫》,後續則由財團法人「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以及2016年成立的「SRI保育型農業環境學會」接手在關渡平原推廣。目前SRI保育型農業環境學會在關渡平原有6分試驗田,雖然目前是秧苗需水較少的時期,不過來到試驗田,還是可以明顯感受到湛水高度比一般農田來得淺,甚至已經露出些微土表。
協助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發展水稻強化栽培系統計畫、專長水利的醒吾科技大學觀光休閒系教授張煜權表示,臺灣的水稻強化栽培系統核心概念是「三多四少」,即多晒田、多中耕、多有機、少苗、少水、少農藥、少化學肥料,透過精準給水,約可省下3成用水量。
一般農民習慣在抽穗前仍讓秧苗湛水約5公分,水稻強化栽培系統則強調,灌溉時機要依照「田間容水量」來判斷。張煜權表示,田間容水量即水因為重力流走後,土壤中還有多少水。也就是說,當地表上已經看不到水時,其實土壤中還是有一定水量可供作物使用,但當容水量低於作物所需,沒有適當補水,作物吸不到水就可能減產。
稻田中設置土壤水分張力計,測試土壤水分狀況,若超過水稻容忍範圍,須即時給水灌溉。
SRI保育型農業環境學會建議,一般時期,水在地表下15~20公分才要補水。若沒有精密的機械設備可以測量土壤水位也不用擔心,「其實一般農民都懂得如何判斷土壤有無缺水!」張煜權說,農民常說土壤出現「雞爪痕」,約拇指寬裂縫,或者踩進田裡,腳印壓不出水來,就須補水到「淹跤目」(kha-ba̍k,閩南語釋義為腳踝)高度了。這樣的生活經驗和水稻強化栽培系統試驗結果不謀而合,顯見農民的傳統智慧極有參考價值。
晒田則是為了讓水稻根系更強壯。張煜權表示,水稻大約長到45~69天時,也就是抽穗開花期之前,根系已經長得差不多了,此時晒田讓土壤龜裂,可以促使斷根,替換新根,讓根系繼續往外、往下發育,水分、養分輸送更好,同時也能遏制無效的分櫱,讓植株更健康。
不過在抽穗開花期之後、水稻有小寶寶時,還是要給予充足水分、肥料,否則結出的稻穗容易乾癟,「但是也不能一直淹水。」張煜權說,土壤必須保持空氣流通,土壤微生物才會長得好,建議抽穗開花期階段,等田水已經消失在地表大約2~3天後,再灌溉1次即可,此時的田間容水量仍足夠水稻利用。配合台北市七星農田水利研究發展基金會水稻強化栽培系統計畫的農民陳勝雄,也在一旁點頭附和,根據多年經驗,抽穗前即使土壤已經變白、裂開,沒灌溉都還沒關係,重點是當水稻「大肚子」時,要給足水分。
使用水稻強化栽培系統,除了挑戰農民用水習慣,湛水高度太低也會導致雜草容易生長。陳勝雄於2018年首度參與水稻強化栽培系統計畫,不過先前就曾配合荒野保護協會等非政府組織進行農田教育體驗,他並不否認田間湛水少,雜草會變多,但他認為這並非大問題,只要前期管理好,努力除草,不要讓雜草搶走陽光、養分,等秧苗長大後就好了。
「現在連我們這邊都會缺水,因為大家都是同一時期集中用水,總要試試新的栽培方法。」水稻強化栽培系統來到臺灣後做了不少改良,融入在地生活智慧,例如晒田斷根,而國外的水稻強化栽培系統採用單株栽培,但以臺灣現有插秧機具的形制,最少也要2~3株,且福壽螺易吃掉秧苗,所以也因地制宜改成3~5株。張煜權表示,其實水稻給水習慣和地區特性也有關係,例如臺灣東部有些地方福壽螺多,農民就會少放水,避免福壽螺隨著水位爬升吃秧苗,稻米栽培沒有一定的標準,必須因地制宜。
水稻強化栽培系統有許多概念與農民傳統智慧不謀而合,例如踩進田裡腳印壓不出水來,就須補水。(攝影/林慧貞)

自動化監測系統,精準掌握灌溉現場

研究作物需水量只是節水栽培的基礎,回到實際灌溉作業,根據農業委員會統計,臺灣17個農田水利會管理7萬1千多公里灌排渠道,足以繞臺灣59圈,滋養36萬8,575公頃農田,如何有效將水送到每塊農田裡,避免浪費,在用水拉警報時期格外重要。
嘉南農田水利會為了維持水稻、雜糧與甘蔗特殊的輪灌制度,僱用了近1,300名掌水工,24小時不間斷調配水源,然而這些掌水工年紀大多超過60歲,加上工作辛苦,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2017年經濟部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選定嘉南農田水利會烏山頭別線五甲水利小組56公頃,作為試驗田,裝設超音波水位計、自動開關水閘門、自動蝶閥等共22個管理系統,並結合無線傳輸,回傳田間水位和渠道流量,透過手機App開關水閘門。
帶著太陽能板的嶄新水閘門,散布在稻田溝渠邊顯得十分醒目,水利工程人員隨手打開「自動給水閘門」App,超音波水位計回傳的數據,清楚標示每條溝渠現在的水位高度、流量,用手指輕輕一點,遠方水聲瞬間止息,原來是控制每塊農田進出水的蝶閥自動關閉了。透過這個系統,試驗田於2017年水稻第二期作共節省了10%~15%用水量。
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經管課課長羅守枝表示,以往灌溉都是靠農民經驗,現在用數據輔佐可更精確,目前主幹線的監測系統由嘉南農田水利會負責,水利署南區水資源局則在支幹線佈設系統,包括排水系統,若排出的水過多,表示可能有水被浪費了,可以回頭查原因,例如是否下雨時就減少灌溉量。
然而與此同時,稻田原有的生產、生態、生活功能也值得注意。稻田灌溉水有補注地下水的功能,臺灣大學曾受農業委員會委託執行《臺灣水田公益機能評估與實例探討》計畫,依據各地水田面積、土壤入滲性質、水稻生長期田面湛水深度變化評估,發現臺灣38萬公頃水田,每年可補注的地下水高達20億立方公尺,等於6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以水庫開發的原水平均價每噸11.15元計算,地下水涵養效益每年高達223億元。
計畫報告也指出,水田還具有吸納洪水、減少碳排放、淨化水質、防止土壤沖蝕等功能,計畫團隊以2009年稻田可耕地面積41萬公頃計算,全臺灣稻田公益機能高達886億元,還沒算進生態效益、減緩地層下陷等功能。
農業委員會農田水利處灌溉管理科技正鄭友誠提醒,農業用水和一般工業、民生用水不同,可以直接回歸利用,在談論農業精準給水的同時,必須考量到給水量若正好等於作物需水量,地下水補注量是否足夠、農用排水稀釋工業廢水的功能是否消失。在水情吃緊時,農業用水固然須有應變措施,共體時艱,但不能視為常態,而是必須考慮農業用水的三生功能。

「救援+環保」喜馬拉雅山 大陸首個高山環境保護基金會成立

系級:哲學二
姓名:王曉琳
學號:05113034
「救援+環保」喜馬拉雅山 大陸首個高山環境保護基金會成立          (補第十週)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ETtoday新聞雲      20180501 15:39

大陸首個高山環境保護基金會「西藏喜馬拉雅高山環境保護基金會」430日在珠穆朗瑪峰北坡大本營舉行成立儀式。據介紹,該基金會將積極探索「環保+救援」模式,推進高山環保常態化,同時引導在地農牧民一起參與,並增加收入。

據《中新社》報導,西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尼瑪次仁在基金會成立儀式上表示,西藏位於青藏高原核心地帶,既是重要的世界登山旅遊目的地,更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他說,基金會的成立有利於凝聚更多社會力量,募集更多高山環保發展資金,推動西藏高山環保事業更好發展。
尼瑪次仁表示,為進一步發揮該基金會和西藏高山救援基金會優勢,將建立高山環保和高山救援長效機制,積極探索「環保+救援」模式,推進高山環保常態化,引導山峰所在地農牧民通過參與高山環保和高山救援,同時增加收入。
西藏喜馬拉雅高山環境保護基金會首任理事長魯達也表示,今後,基金會將全力支持西藏喜馬拉雅山峰所在地環境保護事業,引導當地農牧民參與環保,帶動脫貧致富,並表彰在喜馬拉雅山峰所在地環境保護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的團體和個人,推進西藏高山環境保護,建設美麗西藏。
目前,2018年西藏春季登山季已經開啟。從珠峰北坡大本營了解到,西藏登山協會和西藏聖山登山探險服務公司正借助該基金會力量,和珠峰故鄉所在地日喀則市定日縣政府僱傭當地農牧民,開展「2018年春季珠穆朗瑪峰、卓奧友峰、希
夏邦馬峰登山垃圾清潔大行動」。西藏擁有眾多的山峰資源,包括珠峰在內的海拔8000公尺以上的高峰有5座,具有開展登山活動得天獨厚的條件。
心得:
我覺得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在享受運動爬山看風景的過程中也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不但看到好看的風景也享受爬山的樂趣,環境也更加乾淨。真是一舉兩得

廢水數據造假 環保業者被送辦

系級:哲學二
姓名:王曉琳
學號:05113034
廢水數據造假 環保業者被送辦
2018-05-28 23:19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彰化報導
彰化有2間環保公司為下游廠商申報廢水檢測數值等業務,疑申報不實數據,彰檢接獲線報追查半年多,本月一舉破獲,將公司3名相關人員送辦,已交保。

2家環保公司幫下游電鍍業者、染整廠等客戶呈報的廢水監測數據,涉嫌從中做手腳,讓數據合乎環保標準。

其中設於花壇鄉的環保公司直接手動塗改監測資料,再輸入電腦,手法粗糙,連檢察官都搖頭。

另家環測公司以電腦程式自動申報不實的數據,檢察官高如應說,查驗時發現現場檢測值與申報不同,隨後又發現監測系統根本沒有連接電腦,數據仍然繼續傳送,當場逮個正著。

彰化縣環保局水質保護科長楊欣怡表示,環保公司只負責為工廠申報廢水監測數據,而非排廢水的主體,環保法令無法開罰;但由檢察官追查出協助工廠隱匿檢測結果事實,觸及刑法中「業務登載不實罪」,相關人員由檢察官帶回偵訊後再決定是否開罰。

彰化地檢署檢察長黃玉垣說,雖懲罰不肖環保公司的法令刑度並不高,但積極主動出擊,仍會帶來遏止作用,打擊不肖廠商。
心得:
我覺得發生這種事就真的要認真地開罰,不然就會有越來越多不肖廠商覺得這也沒什麼,現在有許多人都覺得攅點小漏洞沒關係,或許就是執法沒有讓他們感覺到有什麼,又或者是他們覺得根本不會怎麼樣,所以我覺得真的要好好開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