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美、加、日共組核電聯盟「Nice」 英國也加入
2018/05/31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共組「Nice」核電聯盟(Nuclear Innovation: Clean Energy,核創新:乾淨能源),推廣核電成為全球無碳能源之一。隨後,英國也確認加入。
媒體氣候之家報導,聯盟於24日在哥本哈根和馬爾默舉行的部長級峰會上正式啟動。美國能源部次長布魯伊特(Dan Brouillette)特地在能源部官方部落格呼籲各國共同努力,共創「美好未來」(Nice Future)。
英國商業能源和工業策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and Industrial Strategy,Beis)23日也確認加入。
布魯伊特說:「如果全世界是認真要減排並取得經濟成長,那麼部長們必須考慮所有無碳選項,包括乾淨、可靠的核能。」布魯伊特表示,這次合作將「確保未來討論創新和先進乾淨能源時,核能也會在討論範圍內」。
「Nice」將與太陽能、風能、智慧電網、電動汽車和能源可及性等國際倡議同屬乾淨能源部長級會議議題。該倡議將向各國政府和政策制定者推廣以核能作為減排解決方案,尤其是將核能用於能源密集型作業,如海水淡化。
通常避談氣候變遷的川普政府,正推動一項國際能源議程,以促進核碳捕集成為低碳工業解決方案。美國、沙烏地阿拉伯和挪威也將在會議上另組一個碳捕集聯盟。
全世界約有50座核反應爐正在興建中,其中大部分位於中國、印度、阿聯酋和俄羅斯。布魯伊特表示另有十幾國政府表示有興趣加入「Nice」。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WNA)稱,波蘭、羅馬尼亞、阿聯酋、俄羅斯和阿根廷都想加入。
正在辛克利角興建一座新核反應爐的英國率先建立了類似的全球政治聯盟,目的在於終結煤電。
日本因福島核災宣布退出核電七年後加入「Nice」,顯示日本發展核電以及回歸國際舞台的野心。淘汰核電使日本的燃煤消耗量幾乎要創下歷史新高。首相安倍晉三在2014年推翻了該政策,稱核能是該國最重要的能源來源。
核電批評者指出核能成本高,並有熔毀的潛在危機和放射性廢物問題,必須將重心放在發展其他乾淨能源。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首席科學家帕爾(Doug Parr)表示,核產業是「樂觀過頭」。「核能相關資料顯示其速度緩慢、風險大,遠不如倡導者聲稱的可靠,極度昂貴且價格仍在上漲。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況下,貨幣市場是不會投資的。」
「核能最後的希望是,由於其提供低碳基載的潛力,政府會基於對市場的判斷來拯救它。但是21世紀的電網不同於20世紀電網,是以類似資訊網絡的方式運作,是跨國、分散式、可再生且具備智慧的特性,不需要基載,因此也不需要核能。」
心得:
這則新聞對於國內多數聲浪而言,大概是驚人的一件大事。這些擁有尖端科技的國家竟然不放棄核能發電,而是要以此做為未來美好生活的基石!
當然此一跨國聯盟除了核電以外,也會與其他再生能源的討論扯上關係,因為兩者的主要目標一致,皆以減碳作為核心理念。在這篇文章中,我認為美國能源部次長所云其實有道理「如果全世界是認真要減排並取得經濟成長,那麼部長們必須考慮所有無碳選項,包括乾淨、可靠的核能。」在當今各個國家都受到氣候協定的約束下,碳排放量都受到嚴格管控,然而國家的經濟機器還是要繼續運轉,若是為了減碳而傷害產業,對於國家而言都是莫大的危機與傷害。
因此以當前局勢和科技能力而言,核能確實有潛力成為一種不排碳的主要能源,用更高的效率來取代燃煤發電系統,也減少空氣中的懸浮微粒。雖說再生能源也能達到減少污染的效力,但是發電的量呢?穩定度呢?單單以我國而言,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在去年(2017)只占4.5%,這樣的量真的有辦法在短期內取代核能嗎?我國目前有23座風力發電廠提供了這4.5%中百分之十四的量;然而在同一年的數據中,核能雖然受到各種維修與天災影響(簡單來說,該年有大約一半的核能機組因故無法運轉),卻依然有著8.3%的供應量。以上數據清楚表明一件事:三座商轉的核電廠之發電效率大於二十座風力發電廠!
核能的安全性受到大眾質疑是難免的,畢竟以往的車諾比、三哩島、福島事件等等,都是核安的黑歷史。雖然以前的核災很可怕,但人類會自這些錯誤學習,反而有更多的實力去解決潛在風險。接著,我們試以現實面考量,燃煤發電導致了全球性的氣候災變、綠能發電尚不足取代其他發電方式,我們人類在未來的數十年是否要做出一個更明智的抉擇呢?要是核能發電有更高規格的安全標準、值得信賴的管理方式、完善的災害應變措施,又何嘗不能接受呢?
心得附註-發電數據參考
*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2672【我們的電從哪裡來?2017台灣能源情勢回顧 圖文: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能源資訊組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