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系级:会三D
姓名:吴建华
学号:04155248

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 年均升3.3公分

建立於 2018/03/21
摘錄自2018年3月20日聯合報報導
中國國家海洋局前(19)日發布《2017年中國海平面公報》表明,中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較常年高58公分,為1980年以來的第四高位。
中新網報導,中國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副司長陳陟表示,中國沿海近六年的海平面均處於30多年來的高位,1980年至2017年,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為每年3.3公分,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準。
2017年中國各海區沿海海平面變化區域特徵明顯,與常年相比,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沿海海平面分別高42公分、23公分、66公分和100公分。
監測顯示,1980-2017年中國沿海氣溫與海溫均呈上升趨勢,速率分別為每10年0.39℃和每10年0.23℃,氣壓呈下降趨勢;2017年中國沿海氣溫與海溫較常年分別高0.90℃與0.77℃。
心得:由于最近全球气候暖化,北极和南极的冰山逐渐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如果持续上升将会使沿海地区的居民成为气候难民,除了中国陆地面积减少之外,许多岛国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冲击更为严重,甚至面临国家完全没有领土,可见维持全球气候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否则人类及极地生物将会濒临绝种,需从节能减碳做起,减缓海平面上升的危机。

怒!不法業者租廠房 堆置廢棄物4千多噸


怒!不法業者租廠房 堆置廢棄物4千多噸

哲二   王曉琳   05113034

時間與出處:廖德修 工商時報 2018/03/24 14:01 

新聞內容:

環保罪行屢見不鮮,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日前協同檢警調憲及地方環保單位,動員230餘人查緝全台27處廢棄物運輸公司、承租人及司機多人,共扣押14台作案車輛,廢棄物4600多噸,將依法懲治。

環保署表示,去年10月起,環保單位陸續接獲高雄地區民眾陳情廠房遭非法棄置廢棄物,種類為汙泥、廢塑膠、廢布、廢尼龍繩、廢泡綿等。經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南區大隊調查後,再配合保警第七總隊調閱監視錄影畫面,鎖定多家合法及非法清運公司。

從資料可發現,犯案模式都是從源頭或轉運站收受廢棄物,再將廢棄物棄置於各廠房,也就是「先租後棄」進行環保犯罪。他們為了賺取清除處理費用,先僱用人頭向不知情地主承租土地或廠房,再指派大貨車或曳引車非法收受廢棄物,利用無人之際載運到承租廠房、土地,並由現場人員操作機具堆高棄置。

後來出租人發現承租者早已失去聯絡,犯罪地點遍及大社區、燕巢區、大樹區、仁武區、鳥松區、大寮區等處,廢棄物數量初估4622噸。

環保署說,黃姓、楊姓、吳姓等承租人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提供土地堆置、棄置及處理有害事業廢棄物與一般事業廢棄物,持續聯繫車輛轉運至租用廠房及空地堆置廢棄物,初估犯罪所得高達3279萬餘元。

承租人及涉案司機均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第41條,也涉及同法第46條刑責規定,而運輸公司則違反《廢棄物清理法》第4142條及同法第46條的刑責規定,目前已由司法機關進行後續偵訊。

環保署強調,事業廢棄物,應該委託主管機關許可的合格清除、處理機構進行清除處理,業者企圖節省成本,委託非法業者,將面臨共犯刑責。環保署除了加強清查並呼籲民眾倘發現事業有違法異常情事,可利用免費公害陳情專線通報。

心得:
環保本來應該是件好事,但經由這些唯利是圖的人惡意操作,使原本好的事物單純的事物都變得不那麼美好那麼單純,這些人其實都應該嚴逞,不然大家都覺得沒甚麼。

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雪豹吃牛保險買單 青藏試辦人獸衝突險
環境資訊中心2018/03/23     上稿編輯: 鄒敏惠
(摘錄自2018321日中央社報導)

中國大陸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區經常發生保育動物雪豹「肇事」捕食牛羊,造成牧民損失。當地試辦保險理賠,為「肇事」野生動物買單(埋單),緩解人獸衝突。

新華社報導,既有的「青海省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造成人身財產損失補償辦法」因為從省到鄉需經過嚴格的層層採證和認定程序,牧民保留現場和證據的意識普遍不足,只有部分受損牧民能拿到補償金。

為緩解人獸衝突,昂賽鄉啟動「人獸衝突保險」試點,由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管委會和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各出資人民幣30萬元(約新台幣140萬元)「為『肇事』野生動物『埋單』」。牧民只需為每頭牛支付3元(約新台幣14元),即可加入保險。

昂賽鄉地處瀾滄江源頭地區,生態環境較優越,被公認為雪豹在中國棲息最密集的區域。


心得:
        雪豹在全球得數量已不到7000隻,但因為其是掠食者,因此在棲地附近的牧人往往因雪豹的捕食行為受到損失。這份保險看似只是為了補償牧民的經濟損失,實則應該有個更高大的目標----保護雪豹的生存。雪豹造成牛羊死亡後,民眾為了報仇心態及永絕後患的想法,便會圍捕雪豹,導致雪豹傷亡;若今天保險施行成功,雖然牲畜一樣會受到攻擊,然而民眾得到理賠金額後也較無難以承受的損失,自然復仇心與永絕後患的想法也會較薄弱,不會輕易圍捕雪豹了(畢竟雪豹是肉食生物,人類圍捕也有風險,若機會成本不符,誰還會去獵捕呢?)。
         雖說"人獸衝突險"立意良好,但中共當局的作法仍需要牧民交予保費方有保障。關於這點,我覺得中共可以變更為"以民眾實際作為取代保費",意思也就是只要牧人實施予保護雪豹相關的長期措施,便能得到政府給予的保障。例如印度雪豹保護協會並未向牧民收取費用,而是透過當地牧人協辦生態觀光的收入補助畜牧者的損失。中共當局收取3元人民幣保費在我們看來也許不多,但我們應該考量當地收入與物價來判斷,說不定用措施代替收費會更有成效,能使更多民眾配合吧!

工二A
陳宥蓉
05116159

【我們的島】煤電復辟深澳灣 

活塞教練反對的理由

建立於 2018/03/19




高度爭議的深澳燃煤電廠環境差異分析,歷經三次專案小組審查,在3月14日的環評大會中,獲得通過。但爭議沒有到此落幕,反而衍生更多問題…
946-3-10深澳燃煤電廠環境差異分析在3月14日的環評大會中,獲得通過。
深澳燃煤電廠環境差異分析在3月14日的環評大會中,獲得通過。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深澳電廠,1960年開始營運、2001年退役。2006年,台電提出新建電廠計畫,通過環評後,2010年動工。但動工後,卻遭遇極大阻礙。
2018年3月13日,暱稱活塞的潛水教練王銘祥,帶我們來到基隆市的番仔澳灣。十年前,台電公司將深澳燃煤電廠的卸煤碼頭預定地,規劃在此。「一開始大家都不知道。但我有天下去潛水,發現這裡有塊很漂亮的珊瑚礁區,面積大概有兩三個足球場大,覺得如果碼頭蓋在這裡,將會影響整個灣內生態,所以開始和大家一起反對。」
946-3-28潛水教練王銘祥紀錄到番仔澳灣水下漂亮的珊瑚礁區。照片提供 王銘祥。
潛水教練王銘祥紀錄到番仔澳灣水下漂亮的珊瑚礁區。照片提供 王銘祥。
卸煤碼頭在居民全力搶救下,獲得喘息。沒有開發擾動,讓海洋生態環境更加豐富。但2017年,台電以北部區域供電能力不足為由,再度提出環境差異分析審查。為了通過環差審查,台電避開番仔澳灣,把卸煤設施集中在原開發範圍的深澳灣內。這個規劃,雖然減少了對番仔澳灣的衝擊,依然帶來許多問題。
「灣澳的出口會,蓋490公尺的堤防向外延伸。這裡是國內外觀光客來看象鼻岩、看海灣的景點,這麼多遊客的地方,蓋個這麼巨大的防波堤跟卸煤港之後,後面看到的灣澳景致,就完全不見了。」長期在深澳灣進行調查的生態研究者梁珆碩指出,北台灣的海岸景致,不能視為單一獨立各點,尤其是深澳灣這一帶的單面山地質,與蕈狀岩、海岸景觀是連成一體的,一旦遭受破壞,不僅是景觀受創,「堤防興建後,因應船隻經過,必須浚深,屆時破壞水下礁岩,連帶也會對生態造成衝擊。」
946-3-14象鼻岩。
象鼻岩。
不僅如此 ,堤防下將埋設溫排水管,高溫與海流變化,也讓王銘祥擔憂,會讓珊瑚白化。「一定會影響到!因為一蓋出去海流就會影響到,到時候溫排水不是只流在深澳灣,一定也會往番仔澳灣來。」
除了海洋生態,新建燃煤電廠,對十年都沒電廠的深澳里居民,也帶來空污疑慮。儘管如此,在台電公司長期溝通下,仍有部分居民支持燃煤電廠。使得地方上開始產生撕裂與拉鋸。
946-3-25部分深澳里居民擔心燃煤電廠會帶來空污,但也有居民支持電廠新建,地方上開始拉鋸。
部分深澳里居民擔心燃煤電廠會帶來空污,但也有居民支持電廠新建,地方上開始拉鋸。
空污疑慮、生態爭議,讓這個案子在環保署環差會議的專案小組很頭痛。環評委員在三次專案小組審查後,做出重做環評與修正後通過兩案併陳決議,要求台電釐清爭議,提送大會討論。
會中,台電董事長楊偉甫不斷強調,台灣燃煤電廠現行技術下的排放物,跟燃氣電廠排出來的,已經非常接近,希望鄉親放心。而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王美文反駁,台電公司的說法模糊不清。就以燃煤的林口電廠與燃氣的大潭電廠來比較,光是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兩者差距就高達183.33倍。
此外,燃煤電廠與供電穩定的關係,也受到挑戰。台電宣稱,如果沒有深澳電廠,會有備用容量不足的問題。但反對團體指出,深澳電廠通過興建後,要在2025年才啟用,屆時台灣備用容量已超過15%,並不缺電;若以穩定供電的角度切入,在民眾對空污風險認知提升的情況下,未來燃煤電廠的限制,一定會增加,這將使燃煤電廠在穩定電力供應調度上,帶來更多不確定性。
台灣目前處在能源轉型交叉口,當再生能源提升到20%,未來的挑戰並不是備用容量占比不足的問題,而是再生能源間接起伏的調整,以及如何達到碳排放的承諾。考量未來並不缺電、且強化穩定供電的前提,應該將預算投資在儲能與能源效率提升的面向。
針對民眾與地方政府的疑慮,台電在會中並未做出讓他們可以接受的答覆。就連委員在前三次會議所提出的質疑,台電也都多有缺漏。有委員直指,部分評估資料幾乎完全空白,「像新北市提了14個意見,今天都沒有回覆。我覺得這個態度,我完全不支持,建議要重新做環評。」
946-3-3最後投票表決,結果八比八,會議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此案修正後通過。
最後投票表決,結果八比八,會議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此案修正後通過。
946-3-4最後投票表決,結果八比八,會議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此案修正後通過。
最後投票表決,結果八比八,會議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此案修正後通過。
儘管多數環委都對台電回覆不滿,閉門會議卻沒有共識。最後投票表決,結果八比八,會議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投下關鍵一票,讓此案修正後通過,引發政治效應。
除了桃園市、基隆市長紛紛要環保署給交代,新北市更堅定表示,要抵制闖關的深澳電廠,決不核發生煤許可。
就在深澳電廠闖關隔天,備受爭議的核二二號機,在原能會、台電赴立法院報告後,又獲得重啟許可。2025年的廢核減煤承諾,會不會跳票?能源轉型究竟做不做?人民還在等待行政院,給出答案。
946-3-27深澳電廠闖關隔天,備受爭議的核二二號機,在原能會、台電赴立法院報告後,獲得重啟許可。
深澳電廠闖關隔天,備受爭議的核二二號機,在原能會、台電赴立法院報告後,獲得重啟許可。
公視 我們的島【煤電復辟深澳灣】
03/19(一) 22:00首播
03/24(六) 11:00重播
------------------------------------------------------------------------------------------------------心得:
我覺得任何非再生能源的發電廠目前為止都應該是減量的,而不是再增蓋,況且我們也不清楚這座燃煤電廠蓋下去後對於此海岸線上的生態與當地的居民的生活會造成那些影響,我認為在蓋任何公共設施前都不應只有環評,更要讓當地居民都知悉這項設施實行後的利或弊有哪些,讓他們能發揮公民自決的精神,為自己所居住、成長的環境出一份力,決定未來的方向。

2018年3月23日 星期五

十年屠殺 

東亞合法野生物市場正在掏空非洲

 2018/03/23環境資源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摘譯自2018年3月15日ENS南非,開普敦報導;姜唯編譯;周念學審校

不止非法盜獵,亞洲的合法出口市場也正在掏空非洲生態!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最新報告指出,非洲每年出口數千噸活體、骨、皮和肉類到亞洲,而且這個趨勢目前看不到盡頭。
根據最近十年有紀錄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貿易資料,從2006年到2015年,約有140萬隻受管制的活體動植物、150萬件毛皮和200萬公斤肉類,從41個非洲國家合法出口到17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Hans Hillewaert(CC BY-SA 4.0)
非洲毛皮海獅(學名:Arctocephalus pusillus);圖片來源:Hans Hillewaert(CC BY-SA 4.0)

看不到盡頭! 非洲野生物合法出口至東亞

談到非洲野生動物貿易,焦點主要集中在非法貿易以及大象和犀牛等代表性物種的大規模盜獵活動上,合法野生動物貿易較少受到關注。然而,TRAFFIC最新報告〈一路向東 - 從非洲到東亞及東南亞的CITES動植物出口分析〉指出,東亞市場正大量掠奪非洲野生動物,而且出口量不斷增加。
這些出口的物種包括來自CITES附錄I(最瀕危的物種)或附錄II(目前並無滅絕之威脅但需要密切監控貿易情況之物種)的975個不同物種。
南非是活禽、哺乳動物和植物的最大出口國。截至目前為止,納米比亞是最大的哺乳動物皮毛出口國,主要是軟毛海豹毛皮,大多數賣往新加坡和香港。
非洲毛皮海獅,拍攝於納米比亞克羅斯角。CC BY-SA 3.0
非洲毛皮海獅。(CC BY-SA 3.0)
出口量第二大的哺乳動物皮是象皮,總計1萬1285件來自辛巴威(8744件)和南非(2533件)。
數量最龐大的出口皮革是尼羅河鱷魚皮,超過140萬。
200多萬公斤的肉類出口大部分來自三種動物——尼羅河鱷魚、歐洲鰻魚和軟毛海豹。最大的爬行動物肉進口國是香港。
另外,從一項詭異的野生動物商品可一窺屠殺的規模——短短十年內,烏干達和坦尚尼亞出口超過50噸的河馬牙齒到亞洲。
河馬牙齒。Carol Tanzola(CC BY-NC-ND 2.0)
河馬牙齒。Carol Tanzola(CC BY-NC-ND 2.0)
現貨交易主要商品是兩種很少受到關注的物種——豹龜和球蟒。活體動物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新加坡和香港。這些國家和中國是毛皮進口大國,新加坡和韓國則是主要的肉品進口國。

鳥類出口屬非洲灰鸚鵡最常見

野生動物貿易中最常見的鳥類是非洲灰鸚鵡,2006年至2015年期間南非出口4萬475隻,剛果民主共和國出口3萬4283隻。
2017年,非洲灰鸚鵡被列入CITES附錄I,不允許國際貿易,但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內的多個締約國對禁令提出了保留意見。
Terese Hart
非洲灰鸚鵡。圖片來源:Terese Hart(CC BY-NC-SA 2.0)
由於某種原因,2013年突然出現大量的費沙氏情侶鸚鵡出口,共6萬5315隻銷往亞洲。這種鳥原生地是坦尚尼亞,但所有出口都來自南非的圈養鳥園。
報告檢視的這十年期間,木材是其中一項出口大宗,總量達1000萬平方公尺,其中大部分來自原始森林,最終也是銷往東方。木材種類大部分是非洲柚木,超過900萬平方公尺的木材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脆弱的雨林。

合法市場掩蓋非法  交易數量被低估

根據這份報告,非洲大陸實際上的出口數量可能不止於此。報告指出,「並非所有在CITES貿易資料庫中的交易都是合法的,這是公認的事實。例如採伐數量很可能超過國家限額,或是野外採伐偽裝成人工飼養。」
「這類製品可能佔報告總貿易量中很高的比例。此外,許多物種最近才被列入CITES,因此在2006至2015年的貿易資料審查中看不出龐大數量或根本沒有出現。」報告寫到。
「在這項分析中,鯊魚和鬼蝠魟產品的出口並不顯眼。雖然許多鯊魚和鬼蝠魟物種被列入CoP16(2013),但CoP16在2014年9月才生效,締約方要到生效時才會報告交易。」
對於列入CoP17(2016)的所有物種,包括鯊魚、魟和木材物種如黃檀木,要到2017年管制才生效。

【研究報告的重要發現】※整理: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
  • 共有41個非洲國家出口CITES附錄野生動植物至17個亞洲國家/地區
  • 從2006年開始,活體野生動植物的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人工繁殖來源的比例從2006年的42%增加至2013年的66%,達到高峰
  • 某些貿易量大的物種在CITES公約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特別是豹紋陸龜跟球蟒
  • 南非是活體鳥類、哺乳類和植物的最大輸出國
  • 納米比亞是哺乳類皮製品的最大輸出國,主要來自南非海狗
  • 自非洲出口的動物皮有91%(141萬8487件)以上來自尼羅鱷
  • 出口量排名第二的哺乳動物皮為非洲象, 1萬1285件,主要來自辛巴威跟南非
  • 馬達加斯加是唯一有出口活體兩棲動物到亞洲的國家
  • 日本是活體兩棲及節肢動物的最大進口國
  • 新加坡進口最多的活體鳥類
  • 香港在活體爬蟲類的進口上佔有重要地位,大部分是豹紋陸龜及球蟒
  • 辛巴威是爬蟲類皮的最大輸出國,排名第二的是尚比亞
  • 只有三個動物物種的肉有申報出口的紀錄:尼羅鱷、歐洲鰻及南非海狗
  • 南韓是歐洲鰻的最大進口國,香港排名第二
  • 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出口50多公噸的河馬牙。近年來馬拉威成為重要的河馬牙出口國
  • 2015年起,肯亞及坦尚尼亞突然開始出口活體絲葦(一種仙人掌)及同屬中其他仙人掌物種(4萬4575個標本)
Legal East Asian Markets Are Gutting Africa’s Wildlife
CAPE TOWN, South Africa, March 15, 2018 (ENS)
Quite apart from the decimation of illegal poaching, legal export to Asian markets is tearing the wild heart out of Africa. Each year thousands of tonnes of live animals, bones, skins and meat head East in a plunder with no end in sight.
The scale at which Africa’s wildlife is being drained by Eastern market demand is enormous,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by the wildlife monitoring network TRAFFIC based in the UK.
The focus on wildlife trade from Africa generally centers on the illegal trade and the massive poaching of iconic species such as elephants and rhinos.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legal wildlife trade from the continent.
According to TRAFFIC, between 2006 and 2015, almost 1.4 million live animals and plants, 1.5 million skins and two million kilograms of meat from species listed by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CITES, were legally exported from 41 African countries to 17 countri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he report, “Eastward Bound – Analysis of CITES-listed flora and fauna export from Africa to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warns that these export volumes are huge and escalating.
South Africa proved to be the largest seller of live birds, mammals and plants. Namibia was, by far, the greatest exporter of mammal skins – mainly those of Cape fur seals – most going to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The second most common mammal skin exported was from elephants, with 11,285 sold from Zimbabwe (8,744) and South Africa (2,533).
The greatest overall number of skins exported, however, were from Nile crocodiles – over 1.4 million.
Over two million kilograms of meat was also exported, most of it being from just three species: Nile crocodile, European eel and Cape fur seal. The largest importer of reptile meat was Hong Kong.
The scale of killing can be guaged by one seemingly bizarre export. In just 10 years, more than 50 tonnes of hippo teeth were marketed to the East from Uganda and Tanzania.
Live trade was dominated by two species which generally receive little attention: leopard tortoises and ball pythons. Importers of live animals were predominantly Japa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These and mainland China dominated skin imports, and Singapore plus the Republic of Korea were the main meat importers.
The most commonly exported birds were African grey parrots, with 40,475 leaving South Africa between 2006 and 2015 and 34,283 from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
In 2017, the African grey parrot was uplisted to CITES Appendix 1, where international trade is not allowed, but several parties, including the DRC, took out a reservation against the ban.
For some reason, there was a run on Fischer’s lovebird in 2013, with 65,315 heading for Asia. Although the bird is native to Tanzania, all exports were from captive source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10-year period under review, a major export was wood, with 10-million square meters – much of it from virgin forest – bound for the East. Most of this was driven by exports of African teak, more than nine million square meters coming from the DRC’s fragile rain forests.
It is likel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at these overall export numbers are low in terms of what actually leaves the African continent.
“It is recognised,” reads the report, “that not all trade reported in the CITES Trade Database was sourced legally. For example, specimens may have been taken which exceeded national harvesting quotas, or taken from the wild and falsely claimed to be captive-bred.”
“It is possible that such specimens make up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otal trade reported. Also many species were only recently listed in CITES, so will not appear in this review of trade data for 2006 to 2015 in large amounts or at all,” the report states.
“Exports of shark and manta ray products do not feature highly in this analysis. Although many were listed at CoP16 (2013), the listings did not go into effect until September 2014 and therefore Parties will not have reported trade until then.”
For all of the species listed at CoP17 (2016), including sharks, rays and timber species such as Dalbergia, restrictions did not enter into effect until 2017.
心得:
為了自己的生存屠殺,為了自己的欲望剝削。
又是一篇充滿人情味的文章呢!
每個生命都應該受到尊重,也理所當然有生存的權利,但在生存競爭上失敗的物種消失了也是理所當然;當然人類也是如此。現再也不過就是人類自以為是地稱霸地球,總有一天會被處分掉的,有點小期待。
說真的,除了部分比較"感性"的人以外,Who care?連地震海嘯的時候,死了幾百個人阿什麼的,不過就是數字嘛!事到如今幾個物種滅亡了,所以呢?偏激愛的動保團體跟沒被政府閉嘴的科學家會說話而已吧!

正視海廢問題 世界地球日發布 「塑膠污染十大真相」

系級:工一A
學號:06116137
姓名:林謐
正視海廢問題 世界地球日發布
「塑膠染十大真相」
2018/03/22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RayPeng
塑膠污染正在扼殺我們的星球、侵害我們的海洋,世界地球日今年鎖定「終結塑膠污染」為行動目標,呼籲正視以下十大真相,號召周遭的親友、同事和社區採取行動,響應世界地球日終結塑膠污染的目標。
1.    1950年代以來,人類已製造83億公噸的塑膠。一年生的塑膠重量相當於全人類的體重總和。
2.    人類所製造的塑膠,除了少數被焚化燒掉外,至今都依舊以某種形狀存在著。
3.    91%的塑膠未進入回收系統。大部分的塑膠無法分解,將繼續存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上。
4.    美國每天使用5億隻吸管,這數量足可圍繞地球兩圈。
5.    全世界每分鐘發送出將近200萬個一次性塑膠袋。
6.    美國每年使用1000億個塑膠袋,將它們綁在一起的長度,足可環繞赤道773圈。
7.    全世界每分鐘售出100萬個塑膠瓶,總計到2021年,全世界將售出5000億個。但回收量不到一半。
8.    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這些塑膠足以覆蓋全世界的每一吋海岸線,每一吋堆的量都還能再裝成滿滿的五個垃圾袋,然後每年繼續累加。
9.    海洋裡的微塑膠數量,比銀河系裡的星星還要多。
10.      再不減少塑膠生量,到2050年,塑膠垃圾量將大於全球魚類總重量。

心得:

2018年終於開始實施了不免費提供塑膠袋的政策,我本來以為每個塑膠袋只收一、兩元會沒什麼成效,對於去買東西的人根本不痛不癢,但聽在飲料店打工的朋友說,買袋子的人其實很少,加上最近很流行杯套,所以效果還不錯。雖然我覺得用杯套是治標不治本,要用塑膠杯才能用杯套提著走,減少塑膠袋的同時若能自備杯子和吸管是不是會更好呢。環保意識開始抬頭,雖然緩慢,但我想塑膠的用量會越來越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