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系級:英三A
姓名:沈子銓
學號:04121145

「中國夢」與「完全極權」:歐美專家談習近平修憲


2018/03/11 BBC中文 林祖偉


XI JINPING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中國修憲刪除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在國內外引起爭議。BBC中文訪問兩位歐美學者,聽聽他們怎麼看待修憲以及中國近年的發展。
英國牛津大學社會學與社會政策系榮譽教授斯坦‧林根(Stein Ringen)兩年前曾經出版《完美的獨裁-21世紀下的中國》,當時他形容中國是「近乎極權」,但現在他認為要修正為「完全極權」。美國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主任杜克雷(Clayton Dube)則認為,中國有別於其他一黨國家,能夠解決國內問題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夠硬把西方民主的一套搬到中國來,他屬於對中國崛起立場較溫和和正面的學者。
然而兩位學者都認為,如果中國只有一人掌握權力,會帶來風險和不穩定性。

修憲爭議


面對修憲爭議,中國有自身一套論述。中國人大發言人張業遂表示,修憲有利於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有利於加強和完善國家領導體制,而目前中共黨章對總書記、軍委主席,以及憲法對軍委主席,都沒有做出「體現了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規定。他認為憲法只有「不斷適應新形勢,吸納新經驗,確認新成果,做出新規範,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不過,兩位歐美學者均認為這對中國並不是好事。
來自挪威的社會學者斯坦‧林根對BBC中文表示,修憲是一件「大事件」,因為是正式確認中國的領袖擁有「絶對權力」,讓習近平成為「唯一」的領導,斯坦‧林根形容這是「危險的一步」,沒有人能制衡領導人,或會令領導人「犯錯誤」,或是變得過於自信去採取「具冒險性」的政策,一方面加大在國內的管控,或會造成國內系統的不穩定局勢,另一方面國外亦會變得霸權。
雖然《人民日報》稱今次修改國家主席任期,「不意味著改變黨和國家領導幹部退休制,也不意味著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但斯坦‧林根認為這次修憲明顯是發出信號,表示沒有人能夠挑戰習近平的權力和地位。斯坦‧林根認為,習近平目前的權力地位媲美毛澤東,沒有人能夠超越,或是與他並列。不過兩人之間存在兩大分別:第一點是中國已經富強起來,經濟資源與軍事實力比以前還要進步;第二點是行使權力上,習近平比較「具策略性」和「審慎」。

TWO LEADERS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南加州大學美中學院主任杜克雷(Clayton Dube)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認為,今次修憲並「不是這麼大的一件事」,他解釋說:「黨總書記、軍委主席的職務更為重要,但沒有任期限制,今次取消任期限制的是國家主席,相當於一個儀式頭銜。」他亦提到,當年江澤民即使卸下國家主席一職,也繼續擔任中央軍委主席,反映要掌權超過十年,不限於一個職位。
杜克雷不贊成中國把權力集中在個別人士身上。他認為,一個擁有全權的領袖或只聽從少數人的意見,可能會誤判形勢,增加了不穩定的風險。他這點與斯坦‧林根想法差不多,不過他強調這個問題不是出自今次本身修憲或是習近平身上,而是「體制的問題」。
「許多偉大的人即使聰明、有心有力,但一個人面對這麼多事情,仍然是一大挑戰,所以領導人應該找人分擔這份重要的責任。」杜克雷說:「如果你反對習近平,你是與整個體製作戰……就算習近平是一個很好的領導,但難保下一個不是一個壞的領導。」

習近平支持度


有一種說法是,如果中國人民支持修憲和習近平,就應該尊重中國的決定。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完全贊同」修憲,並指這份修憲草案「充分發揚了民主」,「體現了黨和人民的共同意志」。BBC中文早前在兩會隨機採訪多名人大代表,絶大部分均統一口徑對修憲表示「非常支持」,認為習近平「領導得很好」,「希望他一直當下去」。
但實際上到底有多少人支持修憲和習近平,難以有量化的參考,網上反對修憲的聲音亦被刪除,儘管仍有少數人——例如前著名報人李大同,公開表示反對修憲。
杜克雷認為中國國內有一些民眾或因習近平提倡的「中國夢」而支持他。
「我認為他建構了中國夢,給予人民一個模範的作用,不單是與小康社會有所連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指引和啟發,這是一件好事。」但被記者問到,「中國夢」會否成為民族主義的煽動工具時,他表示有這個可能性,亦認同「愛國主義」的意識形態或許會轉化成一些「不太健康」的東西。

CHINESE DREAM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斯坦‧林根認為,有很多跡象顯示,習近平有一定的支持度,但這種支持度,可能是源自習近平利用民族主義啟發民眾,引發民眾的仰慕。如果形勢有變,這種支持度或會大變。他認為「中國夢」只是民族主義宣傳的其中一環。
習近平2013年提出「中國夢」時已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形容「愛國主義」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

管控宣傳


在兩年前的訪問中,斯坦‧林根介紹了一個新的概念,名為「管控專制」(Controlocracy),意旨不需要嚴加打壓,人民會「自發地」自我控制、自我審查,不會去做「不應該做」的事情,人民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造就一種錯覺,認為「中國沒有那麼獨裁」,但事實上一旦中國當局覺得有所威脅,是有能力採取行動壓止。
斯坦‧林根認為,中國受惠於其經濟發展以及科技的日新月異,其管控模式也更加「現代化」和「成功」,例如無處不在的監控鏡頭,以及人臉識別技術,顯示政府可以如何「透徹地」監控民眾。
斯坦‧林根表示,中國在互聯網管控上亦更具智慧,不單是禁止部分「不當」言論,而是主動滲透一些充滿黨的意識、由上而下的想法,做法愈來愈高明,外界難以辨別這些意見到底是來自平民還是政府。
中國稱,這些管控是為了「國家和人民安全」,避免影響社會和諧,防止謠言散播。中國公安部門透過監控系統緝捕罪犯也時有所聞,但有時則被批評是用來監控異見人士,打壓他們的聲音。
另一方面,中國愛國式宣傳愈來愈多,例如近年的愛國電影票房甚為高漲。斯坦‧林根說:「我個人認為傳統的宣傳模式仍然奏效,當然,人民不是愚蠢的,可以看得出這些宣傳有多笨,但如果這些宣傳每天都存在,它是有影響力的,它未必直接說服你,但會麻木你的意識,如果我們低估這種看似沒有效的宣傳模式,這是錯誤的。」

體制問題


杜克雷說中國面對許多很大的問題,例如人口老化、氣候變化等,他相信,中國領導人明白亦致力應對這一系列問題,中國有別於其他一黨國家,能夠解決「一些國內嚴重的問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能夠硬把西方民主的一套搬到中國。
如果不走西方民主的道路,中國應該怎麼走呢?
杜克雷認為,無論是國家主席、中共總書記還是軍委主席,這些重要職位,應該設有任期限制,並制定一個較為穩定的機制,讓賢能繼任、權力順利過度,這種機制不一定是西方的民主系統,但需具備一定的可預測性和透明度。
他說,近年的中國領導人,大多經過前任領導及黨內元老商議,這種做法或有問題,但不得不承認中國有能力發掘勝任的領袖。
「我個人覺得,中國在培育領袖的能力方面十分成功,可以有十分勝任的人選,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完美,一些人或涉貪,但中國有能力培訓和審核領袖。」杜克雷提到,中國地方官員任期不會太長,反問為甚麼整個國家的領袖不應該受到限制和評核。

CHINA FLAG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斯坦‧林根預言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強硬管治模式不會有所軟化,而在英國、歐盟、美國的現況來看,西方國家的民主進程正在「掙扎」中,中國的「成功」或會間接影響其他國家。
中國有一種說法認為,權力集中能夠減少政治爭拗,讓政府更有效率。斯坦‧林根反駁指,中國政府目前並非「有效率」,而是因為坐擁龐大資源而可以處理很多事情,他引用世界銀行的報告指,中國在管治效能方面,與西方民主國家仍然有一段距離。他認為如果以長時間來看,「民主」是更為有效,對人民有利的方法。

國際問題


斯坦‧林根認為,如果中國進一步把權力集中在一人身上,領導人或會變得更強勢,在國際上變得更為霸權,干預別國內政,或會與其他國家有衝突。
他說目前已看到這種趨勢,想跟中國做生意的公司或國家,不能夠輕易得失中國和「傷害中國人民的情感」。
他舉例說,知名汽車公司梅賽德斯‧奔馳因為引用西藏流亡領袖達賴喇嘛名言而向中國道歉;萬豪酒店把香港台灣列為「國家」要道歉;挪威為了與中國關係正常化,這個本以民主、人權自豪的國家,需要承諾不提及影響兩國關係的事情。他說,在經濟上,中國推動「一帶一路」構想,令很多發展中國家依賴中國,亦在世界各地設有孔子學院,務求以軟實力「把中國故事說好」。
也許,歐美學者的說法會被視為「中國威脅論」。中國外長王毅說,「中國威脅論」「不得人心,可以休矣」,他形容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全球經濟增長」、「全球減貧事業」的主要貢獻者,「只要不懷有偏見,不奉行雙重標凖,從中看到的絶不是甚麼威脅,而是滿滿的機遇。」
杜克雷說,習近平與歐亞、東南亞等國家合作,推動「一帶一路」,整體而言是表達「正面的思維」,但他同時點出「一帶一路」面對、「負債」等眾多批評,但他相信習近平明白這些關注。
他認為,中國崛起不能夠犧牲別國利益,否則會自然而然地引起別國抗議,中國或需要更強調,「一帶一路」這項計劃如何成為其他國家的禮物,並不僅是有利於中國。他相信中國國內有良好的發展,最終全球也能夠得益。

心得

最近習近平修憲改主席任期一事引發各界關注,但網路上許多年輕人盡是以嘻笑、戲謔的態度在幫習近平取廟號或是取笑中國人沒有言論思想自由無法反對等等。我認為我們在消遣之虞,不可忽略此事的嚴重性;而更重要的是要正視這個事件,並且了解它將帶來的影響

身為紅二代的北京作家老鬼都在三月九號發公開信,反對修憲,更直言取消任期限制就是嚴重倒退;並以當年中共強人毛澤東採獨裁終身制使中國陷入黑暗民眾受盡苦難為例,警告習文革結束進入改革開放,有了限制領導人任期的憲法,是中國政治體制改革非常不容易的成果,「不能夠這樣子又改回去」。

報導中提到中國進一步把權力集中在一人身上,領導人或會變得更強勢,在國際上變得更為霸權,干預別國內政,或會與其他國家有衝突。身處中國強權隔壁,又和他們有緊張關係的台灣將來恐怕在國際上舉步會更加維艱。而中共對於台灣的政策是否將有所改變也值得我們持續關心。

2018年3月10日 星期六

系級:社一B

姓名:郭綺筠

學號:06115206



都市環境污染知多少 研究找鴿子來解答


2018/03/07/  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上稿編輯: 鄒敏惠

鴿子可能是城市裡不太受歡迎的一員,但研究人員表示,鴿子其實別有用處,例如可以用來探知空氣中的多種毒素——從血鉛到農藥含量——以及這些毒素對生物體的影響。

系級:法一A
姓名:褚繼桓
學號:06141151
中國將設大熊貓國家公園 規模為黃石公園三倍大
2018/03/08境資訊中心       稿編輯鄒敏惠

        中國四川省政府已確定獲得經費,未來五年將挹注100億人民幣(約462元台幣)建立大熊貓國家公園,面積將是美國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三倍。
        路透報導,中國官媒《中國日報》今天(8日)引述官員說,大熊貓國家公園將對四川、陝西和甘肅境內的野生貓熊提供保護,佔地2萬7134平方公里。相較之下,成立於1872年的美國黃石公園,佔地8983平方公里。
        此一成立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計劃,是中共執政黨和中國國務院去年初推出。四川省政府近日確定將獲得經費。

心得:
        熊貓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動物之一,其可愛的外表能令全世界的人為之動容,中國過去就把熊貓送往國外,台灣也獲得討喜的團團&圓圓,可以說是和平的象徵。很高興能看到中國付諸實際的行動來保護這個「國寶」,讓這個物種更能有保障地在中國生存下去。

2018年3月9日 星期五

系級:日一B
姓名:曾哲宏
學號:06122220

印尼狗肉市場如地獄 年吃100萬隻狗

2018/03/05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謝曙霞
印尼有許多地區及原住民部落仍盛行吃狗肉,每年都有約100萬隻狗被屠宰送到餐桌,而宰殺過程的影片曾在去年曝光,殘忍手法令人揪心,紛紛呼籲當地政府及民眾採取措施,然而當地媒體近期追踪發現,首都雅加達的狗肉交易依然非常盛行,度假勝地峇里島仍普遍食用狗肉沙嗲。
根據「雅加達動物援救網絡」(Jakarta Animal Aid Network)資料顯示,印尼一些信奉基督教的部落居民將狗肉當成傳統食物,常在家庭慶典或節日上食用,尤其是在復活節期間。
印尼美都新聞電視台(Metro TV)追踪發現,雖然印尼僅有7%的人食用狗肉,但每年都要宰殺約100萬隻狗,而且狗肉交易在首都雅加達也非常盛行,如在雅加達東區就有一家專門售賣狗肉的餐廳。另外,在峇里島的路邊也可隨處看見售賣狗肉沙嗲的攤販。
事實上,狗肉交易在印尼並不違法,但根據調查顯示,80%被虐待及銷售的動物均涉及跨省運送,違反了印尼禁止跨省進行狗肉或其他動物的交易行為。
心得:
       在狗被多被當做寵物的現在,食用狗肉似乎受到許多人的反感;牛肉屠宰也是不惶多讓的不人道,但人們看到報導表示出來的卻是和狗肉報導不一樣的"噁心"、"殘忍",而不是"牛牛好可憐歐!!"
      這篇報導,除去狗肉這個比較顯眼的標題,不過就是"沒有人要注意的違法肉品買賣",相較於之前韓國的狗肉新聞也比較沒有反響,就好像在暗示"印尼人吃狗不意外"一樣。各地的食文化,應該要根本於歷史的源流,而非以自我文化中心本位思想而強加於他人,更不能貶低,強迫他人;現在主流文化中狗會獲得"寵物地位"也不過就是在人類馴服動物時,狗在某些地區被選擇為和豬、牛等不一樣的用途罷了。歷史上出現和肉牛,肉豬一樣的"肉狗",甚至是食人族有"肉人"都是有可能,且可以,也應該被接受的。
      再更進一步的說,為什麼不能吃人?因為人跟人可以溝通嗎?會喊痛嗎?為什麼中國佛教徒不吃肉?佛說不殺生?那佛也說眾生平等,草木花朵也不該殺不是嗎?沒慘叫沒見血,刀下亡魂不是命,是嗎?
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看上台東金崙 兩民間業者拋1MW地熱發電計畫
2018/03/07環境資訊中心

相中全國地熱潛能第三高的台東太麻里鄉金崙地區,太乙、宏崙兩家民間業者提出裝置容量各1MW地熱發電計畫,打算各設置一孔深度2000公尺的地熱井,以取熱不取水的方式進行地熱發電。
7日此案進行環評第一次初審,卻因為相關資料還需補充而需要補件再審。尤其之前向當地原民部落舉行說明會更遭批通知、程序上都有瑕疵,不但先前環評委員前往現勘時遭激烈陳情反對。當地的太麻里、金峰鄉公所也在會議中建議,應該重辦說明會,再好好向金崙溪流域周邊的居民說明此案。
「調查沒有考慮到原住民」小組召集人劉益昌直言,除了要依文資法進行相關原民文資調查,更應該考慮當地部落在日治時代遭集團移住後,鄰近部落的人際關係其實相當密切,要進行社會文化經濟調查時,不只太麻里,還包含金峰鄉,鄰近的溫泉、金鋒、金崙、壢坵等部落都需一併考量。
金崙地區為地熱潛能區,主要溫泉露頭沿金崙溪河谷分布,範圍長約1.5公里。業者強調,金崙的熱流值達到每平方公尺150mW以上,是高地熱異常區,有相當豐沛的地熱資源。
且當地已有中油2號井,探勘深度達2015公尺,儲集層最高溫度達180°C,業者選址就在此井周邊不到50公尺處,廠房面積約7公頃,將設立2孔深度2000公尺的地熱井,與1孔尾水回注井。
此案與先前高成炎的利澤地熱類似,採用ORC熱力循環迴路,取熱發電後,地熱水在管線內循環回注地底,因此業者主張,此案是小面積的地熱電廠,只取地熱發電,卻有不需建造電線塔、不影響區外景觀,也無損耗地下水資源、不產生廢水、廢棄物等優點。
不過,小組卻指出此案有不少資料仍須補充,除了與當地流域周遭部落的知情溝通與社會經濟調查需加強外,還有若發生井噴,所可能造成的公安、災害的評估與因應對策,與生產井、回注井的具體規劃,而基地內西北側屬於山坡地滑,更應該據地質法進行調查等。取用金崙溪1000CMD作為冷卻用水的需求,也應提出向水資源主管機關申請的文件。
環委劉小如一度質疑此案的「CP值」,質疑這合計2MW對整體供電的貢獻度,是否值得犧牲溪流與金崙溪流域的居民。能源局表示,雖然2MW的一年發電量約1280幾萬度電,回售台電的金額一年6000多萬,與全台一年用電約3000億度電相較,的確佔比不高,但卻是符合政府能源集中及分散式開發並行政策。目前能源局對地熱發展的政策目標,是2025年200MW,金崙地區的開發目標則是2020年10MW。
-----------------
心得:
地熱發電乃目前世界多國採用之環保發電技術,其好處在於不會增加溫室氣體與懸浮微粒的排放,且地熱資源相較石化燃料除了減少汙染,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我國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上,可謂擁有上天賜予的優良發電環境,因此這次有民間業者見到未來的美好前景而欲投資建廠甚是美事一樁。但誠如報導所述,除了要注意當地原住民部落的通知協調,也必須探討地質安全度。在東部山地建設人造建物必須考量是否有順向坡的情狀、林木保存、生態維護等等,即使地質強度充足,上述之林木生態也一定會受到人造物與人類行為影響,因此利益權衡仍需仰賴環評。
而此報導中有少部分資料邏輯謬誤,在此予以補充修正:文中所謂"ORC熱力循環迴路"與"地熱水在管線內循環回注地底"之關係其實並非文中所述。ORC熱力循環迴路大致運作原理和今日蒸氣發電機(RC循環)相同,惟其不同處在於依據冷源和熱源溫度範圍,選用適合低溫沸點的有機工質,將中、低溫熱能轉換為電力或軸功率輸出,由於上述之機能,使其發電效率較高,也因ORC效率較高,的確能像文中所述縮小發電廠的體積,但與將地下水送回地底無關,自不可以此連貫報導文句。把地下水送回地下,應該是因為其使用"雙循環地熱發電系統(Binary Power Plant Schematic)",白話來說,就是來自高熱地層的地下水的並未接入發電機組,而是在換熱器加熱了發電機有機工質,與機組的管線是分開的,因此地下水能重回地層其實與報導中提及的ORC較無關係。
即使報導有部分不足,但其透漏的訊息是很重要的:今日社會反空污的呼聲高漲、反核聲浪也沒有停歇,因此當前可行之路勢必得邁向綠能發電,像地熱這樣能穩定供給的能源(相較風力、水力、太陽能)同時也有外國成熟技術得以借鏡(如冰島、義大利、紐西蘭),倘若官方給予適當協助與鼓勵相關的學術研究,必定能大有表現,甚至有希望能取代部分火力及核能發電吧!

發電之相關知識來自:
*我國地熱發電推動現況與前景-能源局 陳世南科長(https://www.tpa.gov.tw/export/sites/tpa/activity/speech/download/1041014.pdf)
*闡述ORC熱力循環系統的工作原理與循環系統熱效率-漢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http://hanpower.com.tw/product/30)

系級:法一D
姓名:翁鈺智
學號:06141425

無視洛興雅事件 翁山蘇姬遭撤銷人權獎!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今指控緬甸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幾乎未阻止軍方對洛興雅(Rohingya)穆斯林的種族清洗,因此要撤銷6年前頒給翁山蘇姬的魏瑟爾(Elie Wiesel)人權獎。
翁山蘇姬因長年為緬甸民主奮鬥,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6年前獲得美國大屠殺紀念館的魏瑟爾獎。但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指出,在緬甸軍方對少數族群洛興雅人「種族清洗」時,翁山蘇姬卻未採取任何行動,因此要撤銷她獲得的人權獎。
美國大屠殺紀念館在給翁山蘇姬的信件表示:「軍方鎮壓洛興雅人之時,我們希望受到我們和許多人讚揚的妳,能譴責和阻止軍方殘暴行為,並聲援洛興雅人。」信件表示,翁山蘇姬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NLD)已拒絕與聯合國調查人員合作,並進一步提出反洛興雅言論,因此美國大屠殺紀念館決定撤銷翁山蘇姬的魏瑟爾人權獎。

心得:
英國殖民帝國主義在洛興亞人與緬甸人間劃下數道隔閡對立,加上兩造的信仰相差甚遠以及資源的爭奪,埋下交惡的種子,然佔多數優勢的緬甸民族軍方並無與之進行善意溝通,而係採取激烈的清洗手段,已屬危害人權道德,身居要職的翁山蘇姬,形象中,帶著民主意志,為人權發聲的她,於斯卻無任何表態,且立場模糊曖昧,綜聯合國已予以知會要求改善,仍無法取得一明確回應,依敝人愚見,翁山蘇姬亦望盡速解決此紛爭,故可能默許軍政府恣意妄為地行事,亦或許是政治內部的權力鬥爭,令翁山蘇姬思量其他可能? 但不論真正的原因如何,種族清洗的行為已在歷史上留下傷痕,人道、人權與之相隨,最無辜與無奈的,永遠是百姓吧。

2018年3月8日 星期四


系級:資一B
姓名:陳昱彤
學號:06156256 

北半球提早入春! 北極比十年前整整早了16天
2018/03/06 環境資訊中心  姜唯編譯;鄒敏惠審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2日發表於《科學報導》期刊的研究,北極今年的春天比十年前提早16天到來,顯示氣候變遷正在改變北半球的季節,而且是越北越明顯。
Markus Trienke(CC BY-SA 2.0)
科學家發現北半球的春天提早到來,越北越明顯。圖片來源:Markus Trienke(CC BY-SA 2.0)

北半球春天提早報到 越北越明顯

暖化問題日漸受到重視。在格陵蘭島、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和其他極北地區,這些地方的隆冬時節最近出現異常頻繁且持續越來越久的升溫。
蒐集歷年溫度記錄和743個物候學研究結果,透過鳥類遷徙時間、何時開花、兩棲動物鳴叫聲的時間點,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團隊最後得出一條曲線,顯示赤道以北的春天提早來臨,而且越北越明顯。
換句話說,與十年前相較,美國洛杉磯的冬季提早了一天結束,北極的冬季卻是整整提前了兩週告終。
作者群認為,北方春天提前的幅度比過去的研究結果大約多出三倍。

異常變暖 北極暖化問題再受重視

這也再次凸顯了北極當地顯而易見的氣候變遷現象——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平均的兩倍、冰原迅速萎縮。
特別是最近幾週,北極變暖的趨勢異常明顯。儘管高北極(High Arctic)地區自去年10月份至今都還沒有見到太陽,但在格陵蘭島最北的天氣監測站,零度以上的氣溫已連續長達61小時,是之前最高紀錄的三倍以上。
北極研究機構「Polar Portal」首席科學家、丹麥氣象研究所(Danish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史丹德(Martin Stendel)說,北極中心區域的氣溫比今冬平均溫度高出4℃。 2月份,有幾個地區溫度高於歷史正常值10℃。儘管有所波動,他認為這個趨勢將持續下去,帶來的後果包括冰蓋融化加速、海冰減少、陸地和海底凍土融化、降雪減少和冬季降雨增多。
總體來說,不論是季節性或地理性的天氣現象,在北極都變得超出規律。

歐洲暴風雪 媒體打趣:「去北極避寒」

最近歐洲北部大部分地區遭暴風雪和寒流襲擊,丹麥媒體開玩笑說,民眾或許應該到駐紮在東格陵蘭島達訥堡(Daneborg)的北極特種部隊基地避難,因為那裡反而變暖了。
媒體也特別訪問了地球最北端的長期軍事駐地之一——天狼星雪橇犬巡邏隊(Sirius Dog Sled Patrol)。一名隊員稱,該基地由於高溫,雪地已慢慢變成泥狀,雪橇移動也很困難。
天狼星雪橇犬巡邏隊(Sirius Dog Sled Patrol)。圖片來源:DanNav(CC BY 3.0)
天狼星雪橇犬巡邏隊(Sirius Dog Sled Patrol)的基地。攝於2008年。圖片來源:DanNav(CC BY 3.0)
只有少數部隊才能習慣好幾個月都在寒冷和黑暗中度過。「海水和河流因為凍結而停止流動。峽灣也結凍了,所以岸邊沒有浪。鳥向南飛,所以也沒有鳥鳴,只有烏鴉。所有東西上都覆蓋一層厚厚的雪,一切變得更沉悶。」隊員如此形容當地的日常景象。巡邏途中,有時會遇到持續幾天的暴風雪,溫度可低至-51℃。
不過,溫暖乾燥的焚風是短暫的喘息。這種溫暖乾燥的風在阿爾卑斯山區也變得越來越常見。今年2月,吹過大冰層和山脈的焚風變得異常頻繁。
北極巡邏隊的一名成員形容北極焚風帶來的超現實景象:「狗躺在外面地上打滾,我們穿著內褲跳舞享受溫暖,直到溫度再次降低。」
心得:
全球暖化在各地都有影響,北極的融冰造成北極熊瀕臨滅絕,也讓海平面上升,但另一方面可以開闢出水道讓船隻通行,減少航運時間,有利有弊。導致全球暖化的原因中,有人說是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也有人往地球歷史溫度週期研究,但不管原因是甚麼,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多搭公共運輸工具、使用環保餐具等。

2018年3月5日 星期一

前天空品紅害破表 學者倡元宵別放煙火

系級:德文二  
姓名:陳品均
學號:05123031

前天空品紅害破表 學者倡元宵別放煙火


摘錄自2018年3月5日自由時報台北報導
西半部3月3日空污紅害一整天,北部單日紅害站日數更超越2017年一整年,分析與元宵節鞭炮等節慶空污驟然增加、卻因氣候條件不易擴散有關。學者呼籲,應考慮禁止元宵節放煙火、增加停車費、油費及禁止私人運具進入燈會現場等方式,提前避免紅害。環保署表示,傳統民間習俗需時間改變,將先以宣導取代直接禁止。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表示,2017年一整年紅害站日數,台北市掛0,新北1站次,桃園2站次,但3日台北市達到紅害站日數就有5站次,新北也有5站次,桃園2站次;彰化市也因燈會人潮出現紅害。
莊秉潔建議禁止元宵節放煙火、要求中油應供應充足之氣源,供天然氣機組發電、增加停車費、油費、甚至禁止私人運具進入燈會會場、禁止高污染之老舊柴油車與2行程機車上路等,提前避免紅害;並強調預警應變的指揮中心應該仿照颱風,在預期紅害爆發前就開設。
環保署空保處長蔡鴻德說,傳統民間習俗無法說改就改,慢慢宣導還比較有機會改變,目前以少香、少金、少炮為主要宣導。他舉例,以媽祖遶境來說,以前鞭炮放得一塌糊塗,但近幾年明顯改善,許多人開始用環保禮炮取代傳統鞭炮,減少污染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