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換毛跟不上暖冬腳步 氣候變遷讓伶鼬的雪地「隱蔽色」失效

系級:日二C
姓名:洪婉翊
學號:05122334

換毛跟不上暖冬腳步 氣候變遷讓伶鼬的雪地「隱蔽色」失效

2018年06月19日  環境資訊中心  編譯:姜唯  審校:林大利 
生活在冬季積雪地區的動物經常會換毛,讓毛色契合周圍的環境。人們常說的保護色,學界則以「隱蔽」(camouflage)稱之,為了與環境相容,許多動物都有類似的換毛機制,例如白靴兔、雪兔、伶鼬和北極狐,但是由於氣候變遷,冬季無雪期越來越長,研究認為將導致這些動物的被捕食率增加,可能危及族群生存。
伶鼬。Fiona Paton(CC BY-NC-ND 2.0)
正在換毛的伶鼬,將從棕色換成白色。圖片來源:Fiona Paton(CC BY-NC-ND 2.0)

無雪冬季 白色伶鼬更顯眼

部分的鼬屬動物,演化讓牠們在秋天時毛色會從棕色換成白色,到了春天再變回棕色。一篇發表於《自然科學報告》期刊的研究顯示,波蘭冬季森林雪量和雪季時間與來年冬季伶鼬(Mustela nivalis)的數量之間存在密切關係。
科學家們針對當地伶鼬的兩個亞種進行研究,一是冬季會變色的指名亞種(M. n. nivalis),另一個是不會變色的普通亞種(M. n. vulgaris)。這兩個物種都生活在曾覆蓋大部分歐洲的比亞沃維耶扎原始森林,並且競爭類似的資源。
研究者認為,沒有積雪時,白色的伶鼬更容易被狐狸、狼、普通鵟和毛足鵟獵捕。積雪很深時,兩種鼬屬動物和其他小型囓齒動物一樣,大多在雪下覓食,所以被捕食的機率都會降低;然而在沒有雪的冬季,白色的個體比棕色的個體更顯眼。

伶鼬春天提前換毛 秋天則未見提早

近年來,由於氣候變遷,沒有積雪的日子越來越多,春天雪融得越來越早。該研究的結論是,白色個體在族群中的比例,受到被捕食率的影響,原因是前一次冬季難以隱蔽於白雪之中。
伶鼬。Jarrett(CC BY-NC-ND 2.0)
冬季的伶鼬換上白毛。圖片來源:Jarrett(CC BY-NC-ND 2.0)
未來可預見的問題是,在氣候變遷影響越來越顯著的情況下,冬季越來越暖,甚至大多數日子沒有積雪,伶鼬的變色亞種是否能夠倖存。
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可能是伶鼬是否能調整秋季和春季換毛的時間。儘管伶鼬有春季提早換毛的跡象,但秋季換毛的時間似乎還不見改變。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秋季氣溫一直保持相對穩定,而春天氣溫有變暖的跡象。

涉及體內激素變化 換毛是件大事

另一個問題是,就算伶鼬可以提早換掉白毛,對冬季越來越長的無雪期也不會有太大幫助。
換毛對伶鼬而言是件大事,不可能在季節內多次換毛。
除了環境溫度外,換毛是日照長短變化導致伶鼬體內激素改變所引起,因此只有在春季和秋季,日照長度加上溫度達到天時地利才會開始換毛。
隱蔽色效果受天氣影響的動物不止伶鼬,至少有22種物種也有類似的換毛機制,包括白靴兔、雪兔和北極狐,一樣有被捕食率增加的問題。幸好牠們是草食動物,倒是不必擔心更容易被獵物看到。
伶鼬。DustinGinetz.Photography(CC BY-NC-ND 2.0)
牽涉到體內激素的改變,換毛對伶鼬而言是件大事,不可能在季節內多次換毛。圖片來源:DustinGinetz.Photography(CC BY-NC-ND 2.0)

換毛以外 氣候變遷的其他難題

對於部分動物,如北極狐,季節性現象發生時間的改變(也就是物候變化)並不是氣候變遷帶來的唯一問題。
由於氣候暖化以及獵物向北擴散,體型比北極狐更大、更大膽也更強壯的紅狐也向北拓展勢力範圍,讓北極狐在競爭資源時佔下風。
鼬屬的情況與狐狸不完全相同,掠食者對伶鼬的威脅增加,但不是與其他鼬屬動物的競爭增加。
研究者未發表的資料顯示,保持棕色的普通亞種M. n. vulgaris靜止代謝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較高,這表示牠們需要更多的熱量才能維持生命現象,這使白色個體在冬季食物缺乏時保有一些優勢,可能有助於維持這兩個亞種數量上的動態平衡。
氣候變遷影響的範圍不單只有人類社會,對於野生動物更是生存的大危機,尤其氣候影響環境及生態系統後,將會全面威脅野生動物生存,尤其動物基因造就的生存本能無法因應急速變化的環境氣候,造成原本生為保護色的白毛卻成為威脅生命的致命缺陷,並且不斷縮小的生活圈,其他物種擴散繁殖威脅原生物種,這些都使得許多物種面臨數量減少甚至絕種,進而減少生物多樣性,對於生態將是二次威脅,是全人類都需面對減覺得課題。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湖水創世紀新低 以色列擬淡化海水回填加利利海

2018年06月20日上稿編輯: 鄒敏惠

環境資訊中心綜合外電;姜唯 編譯;林大利 審校

基督徒相信耶穌曾在以色列最大淡水湖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水面上行走,如今湖面不斷縮水,以色列擬用淡化海水回填。

以色列能源和水利部門Yechezkel Lifshitz說,這個填湖計畫已獲得以色列內閣批准,將在2022年前每年打1億立方公尺的淡水至加利利海。

空拍圖。圖片來源:Itamar Grinberg(CC BY 2.0)
加利利海空拍圖。圖片來源:Itamar Grinberg(CC BY 2.0)
以色列水利部門2017年警告,遭受多年乾旱襲擊的加利利海水量已創下一個世紀以來的新低。
加利利海希伯來語是太巴列湖(Lake Kinneret),海拔200公尺(656英尺),距離海岸28英里(45公里),面積約為62平方英里(160平方公里),聖經稱之為耶穌的神蹟之一。十年前這座湖每年提供4億立方公尺淡水,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庫。
但是一連串乾燥的冬季使其水量大減,每年的抽水量必須限制在3000萬至4000萬立方公尺。
以色列動用其沿地中海岸建造的五座海水淡化廠,設法避免缺水問題。Lifshitz說,這些淡化廠每年供應6.7億立方公尺的水,佔以色列家庭飲用水的80%。
Lifshitz表示後續將再蓋兩座淡化廠——一座在加利利地區,另一座在耶路撒冷以南,完成後將淡水注入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海支流。
「我們正在將加利利海轉型成淡化水的水庫,」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說,「這是具有開創性而且相當重要的工作,至少我們是以創新的方式去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這麼做過。」
Lifshitz表示,長遠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注入11億立方公尺,視需求可增加到12億立方公尺,只是成本相對較高,相當於每立方公尺超過0.70美分。
心得:
首先,為什麼要寫得好像猶太人是為耶穌才要救這座湖的?猶太人不相信耶穌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吧!要提出聖經的這段話,了不起只能在文末用「另外……」之類的提醒吧!
有錢真好,就是可以用高科技。華人明明不輸猶太人地會賺錢呀,怎麼台灣人這麼窮?往水庫裡人工加水,真的是有夠嶄新的;蒸發掉的量、另建儲水設施的經費,總結等等原因竟然還選擇這種方式,看來海水淡化的技術也是漸趨純熟的。但是海水淡化造成的高鹽分海水等問題究竟怎麼解決呢?
在台灣,就算不針對自己本身的問題進行研究,只要夠前瞻,趕在其他國家前做出成果,就可以成為利益;台灣有許多優秀的人才,到目前為止還在依靠外來技術才是不可思議。可能也是沒錢吧。技術研發、實驗等都要大量的經費,或許政府、企業沒有看到那麼遠吧。

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別讓方便變塑便!」環團籲環署 減塑期程不能讓步

系級:數學二
姓名:陳律諺
學號:04131001


「別讓方便變塑便!」環團籲環署 減塑期程不能讓步


2018年06月21日

「源頭減量才正確,減塑政策不能退!」在共同的口號下,環團與業者21日在綠色和平辦公室舉辦減塑記者會,呼籲政府面對減塑期程不能有讓步及妥協的空間。
環團呼口號:「源頭減量才正確,減塑政策不能退!」攝影:葉人豪。
環團呼口號:「源頭減量才正確,減塑政策不能退!」攝影:葉人豪。
環保團體自2013-17年的淨灘結果顯示,塑膠袋、塑膠吸管、免洗餐具和外帶飲料杯的數量一直都居高不下,數量佔總體33.8%,因此民間團體和環保署所協作產出「海洋廢棄物治理行動方案」也針對這四類塑膠製品提出減量時程,預計2030年全面禁用。
全球減塑與禁塑的措施愈來愈多,環保署日前預告2019年7月起限制四大場所內用提供塑膠吸管,跟進國際禁塑腳步,卻因宣達不足,引起社會正反兩極討論,並傳出府院高層希望暫緩施行,對此,諸多環保團體聯合學者、業者共同呼籲環保署切莫背棄雙方所協作的行動方案,對於減量期程不能讓步也不能妥協!
環團代表孫瑋孜表示,一次用塑膠製品一直以來都是海洋廢棄物的大宗,台灣廢棄物處理系統還有許多有缺失之處,減少使用可減少垃圾流佈到自然環境的機會。很多民眾誤以為只要做好回收或垃圾處理就好了,台灣地狹人稠,近幾年來掩埋場的掩埋容量即將用罄,或是焚化爐因為老舊,導致處理量下降等問題,環保署每年需花大量經費處理廢棄物,不論從經濟面或環境面來看,減廢是必然趨勢。根據媒體報導,新加坡總理夫人何晶就曾透過社群平台分享台灣限塑措施的新聞,鼓勵新加坡民眾自備購物袋。「近幾年來其他國家都有許多針對一次用塑膠製品的減量政策,包含印度、肯亞、歐盟等,台灣不是特例,而是成為國際間帶動禁限塑的一份子,引領其他國家仿效跟進!」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零廢棄研究專員孫瑋孜。攝影:葉人豪。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零廢棄研究專員孫瑋孜。攝影:葉人豪。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陳瑞賓也認為現在正是台灣要積極面對的時刻,如果沒有跟上就會跟世界脫離,但他也認為台灣不需要妄自菲薄:「今年宜蘭綠色博覽會已經實證,全程無塑是可能的,40天超過40萬人的博覽會,台灣也辦的到。」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陳麗淑主任指出,每年有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對海洋生物造成危害,不論是海龜誤食塑膠袋或是鼻孔插入吸管等事件都時有所聞,近年來,在台灣附近捕獲的魚胃裡也開始發現塑膠垃圾,未來的海洋可能都會充滿這些垃圾。海科館身處環境教育第一線,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喚醒民眾對這個議題的關注,在館內努力推動減廢行動,若是主管機關環保署能夠持續推動禁限用塑膠政策,對於台灣一次用塑膠製品減量將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海科館將會全力支持和配合!
中華鯨豚協會理事李文達,同時也是一名獸醫師,在他展示的照片中看到塑膠袋、漁網等海洋廢棄物造成鯨豚誤食和纏繞的畫面:「塑膠對動物的健康危害,但最可怕的是塑膠微粒,會吸附很多有機毒物。減塑是一個手段,幫我們爭取更多的時間。」
全球減塑風從各國政府訂定規範吹到企業自主減塑。上週,英國麥當勞宣布全面淘汰塑膠吸管,而就在昨天,新加坡肯德雞內用一律禁用塑膠吸管和塑膠蓋。在台灣,也有許多企業和店家也開始提前響應減塑政策。台灣麥當勞公關部楊淑婷表示,「台灣麥當勞長期關注環保與地球生態,並持續致力減少塑膠製品用量,除秉持一貫的經營理念,並配合政府政策方向,積極研議免用塑膠吸管相關配套方案,希望產品與相關服務,均能透過具體的環保作為,落實麥當勞對環境永續發展的承諾。」
蠻野心足的孫瑋孜也引用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研究報告說明如果現在不做任何措施,未來塑膠污染的嚴重性:「2050年會由原本311百萬噸變成1124百萬噸;2050年海裡的塑膠重量會大於魚的重量;2050年原油20%會做成塑膠;COP21容許的碳排放目前塑膠製成佔1%,2050年會佔15%。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用完即丟的習慣。」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研究報告說明如果我們現在不做任何措施,未來塑膠汙染的嚴重性。攝影:葉人豪。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研究報告說明如果我們現在不做任何措施,未來塑膠汙染的嚴重性。攝影:葉人豪。
而由多個團體共同發起的「支持 2030全面禁用一次用塑膠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政策」的連署活動,從3月開始至今已累積了1萬多名的民眾、50多個團體的連署支持,顯然環保署的禁限用政策受到許多台灣民眾的支持,因此在場團體對環保署齊聲呼籲對於相關期程不能讓步也不能妥協,「別讓我們的方便成為地球的塑便!」
小朋友站在自海湧工作室於今年端午連假淨灘所撿拾而得的海廢浮世繪前表達他們的渴望。攝影:葉人豪。
小朋友站在自海湧工作室於今年端午連假淨灘所撿拾而得的海廢浮世繪前表達他們的渴望。攝影:葉人豪。

大豐環保 淨灘推動海廢回收

系級:哲二
姓名:王曉琳
學號:05113034
大豐環保 淨灘推動海廢回收
2018年06月21日 04:09 工商時報 文/陳又嘉
台灣淨灘的風氣儼然已蔚為風潮,日前大豐環保攜手新北市政府,共同與海湧工作室、綠色和平,分別於翡翠灣及沙珠灣舉辦淨灘活動及海廢資源回收合作計畫,期望運用政府機關及環保團體的力量,推廣海廢回收的重要性。
大豐環保表示,淨灘活動觀察中發現,民眾因缺乏分類知識且追求快速處理,而忽略資源分類的重要性,導致許多資源演變成垃圾的窘狀。
重視環保政策,民眾須在第一線就應將這些資源作正確分類,並進入不同的處理廠,循環再生利用。但根據寶島淨鄉團調查顯示,在淨灘的過程中,民眾仍逾78%的分類錯誤,將資源當作垃圾。
因此大豐環保為教導民眾正確分辨有用資源,自2017年底便陸續與各淨灘團體合作,並製作膠資源辨識手冊,幫助淨灘民眾辨識1號(PET)、2號(HDPE)及5號(PP)塑膠,可方便民眾快速辨識,更以圖示方式幫助民眾快速分類。對於每場合作的淨灘團體,大豐皆會派專車於特地時間點回收1號、2(HDPE)號及5(PP)號塑膠,並於回程時,分送至不同的再生處理廠,至於2號 (HDPE)號及5(PP)號塑膠則運回彰化再生處理廠負責。
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目前大豐環保的再生處理廠已成功將消費後塑料再生製成提袋、原子筆、瓶罐,並提供至綠色企業使用,期望回收的海廢塑膠,未來也可透過資源再生循環,研發新商品讓更多的民眾使用。
心得:
我想環保意識抬頭非常好,也越來越多人去響應,可是分類的法則其實真的還是有蠻多人搞不太清楚,我想這是推廣跟教育不足的關係,現在響應環保這個概念已經很多人都很清楚了,但如何分類該怎麼分是現在要教育人民的最主要的是項了。

2018年6月20日 星期三

洋垃圾轉進台灣 環署坦言塑膠垃圾進口成長約2.57倍

05170131 巨資二A 廖翊崴

洋垃圾轉進台灣 環署坦言塑膠垃圾進口成長約2.57倍


2018年06月20日

汽機車、公車電動化 推動公路運輸減碳減污

巨資二A 廖翊崴 05170131

汽機車、公車電動化 推動公路運輸減碳減污


2018年06月17日

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核二廠核廢料 民團立委籲全採室內貯存
20180620日中國時報報導                    記者:鄭舲
核二廠周邊居民對於該廠用過核燃料露天乾式貯存設施提起撤銷訴訟,日前勝訴確定,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及時代力量立委黃國昌今舉行記者會,要求台電重新思考現有規劃,放棄原本打算露天貯存的方法,全部改採室內乾式貯存設施,避免造成居民疑慮。

目前進行中的核二除役環評,第二階段乾式貯存設施已規劃改採室內貯存,但先前規劃、尚未興建的第一階段乾式貯存設施,台電仍想維持原本的露天貯存方案。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專職律師蔡雅瀅說,既然第一階段還沒興建完成,第二階段也改採室內,台電應早日回頭,重新規劃能排除居民疑慮的貯存設施。

黃國昌則說,核廢料問題攸關北海岸居民生命安全,台電及原能會必須審慎思考,評估衝擊大小,不要採用露天貯存方式。同時,握有行政資源的地方政府也必須展現魄力,展現應有作為。黃國昌也呼籲將參選新北市長的侯友宜與蘇貞昌對此議題清楚表態,說明自己是否贊成露天貯存,若不贊成,應提出具體解決方案。


心得:
    核能發電是當前人類技術能夠達到低排碳、高效率的發電技術,但是高階核廢料的貯放在諸多國家依然是個極待解決之問題。由於高階核廢料的輻射穿透性、傷害力極高,若是貯存槽的鋼桶破損將會造成外洩危機。
    因此這則新聞當中,環保團體與黃委員均認為台電應該採取室內貯放方式。室內貯放之所以較安全,是因為環境的濕度與溫度都在控制範圍內,因此不用像室外環境般擔憂鋼桶生鏽破損。
   雖然室內貯放會增加成本,但是為了人民以及北部地區的生態著想,我覺得這樣的投資是應該要施行的事務,因為輻射對於生物來說會造成基因突變,甚至死亡,而且在數萬年之間都將持續影響環境。若人們願意為下一代子孫及美好的地球著想,那麼高成本的貯存設施就將會證明這些金錢不是浪費,而是永久的投資。

湖水創世紀新低 以色列擬淡化海水回填加利利海

班級:社二B
姓名:楊永楨
學號:05115226

湖水創世紀新低 以色列擬淡化海水回填加利利海

2018年06月20日  環境資訊中心  姜唯 編譯


基督徒相信耶穌曾在以色列最大淡水湖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水面上行走,如今湖面不斷縮水,以色列擬用淡化海水回填。
以色列能源和水利部門Yechezkel Lifshitz說,這個填湖計畫已獲得以色列內閣批准,將在2022年前每年打1億立方公尺的淡水至加利利海。
空拍圖。圖片來源:Itamar Grinberg(CC BY 2.0)
加利利海空拍圖。圖片來源:Itamar Grinberg(CC BY 2.0)
以色列水利部門2017年警告,遭受多年乾旱襲擊的加利利海水量已創下一個世紀以來的新低。
加利利海希伯來語是太巴列湖(Lake Kinneret),海拔200公尺(656英尺),距離海岸28英里(45公里),面積約為62平方英里(160平方公里),聖經稱之為耶穌的神蹟之一。十年前這座湖每年提供4億立方公尺淡水,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庫。
但是一連串乾燥的冬季使其水量大減,每年的抽水量必須限制在3000萬至4000萬立方公尺。
以色列動用其沿地中海岸建造的五座海水淡化廠,設法避免缺水問題。Lifshitz說,這些淡化廠每年供應6.7億立方公尺的水,佔以色列家庭飲用水的80%。
Lifshitz表示後續將再蓋兩座淡化廠——一座在加利利地區,另一座在耶路撒冷以南,完成後將淡水注入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海支流。
「我們正在將加利利海轉型成淡化水的水庫,」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說,「這是具有開創性而且相當重要的工作,至少我們是以創新的方式去做,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這麼做過。」
Lifshitz表示,長遠目標是到2030年每年注入11億立方公尺,視需求可增加到12億立方公尺,只是成本相對較高,相當於每立方公尺超過0.70美分。

2018年6月19日 星期二

澎湖外海發展風電! 能源局調查後年底決定

音樂二 05117003 陳季蓮
時間:2018/05/09出處:TVBS新聞

澎湖外海發展風電! 能源局調查後年底決定


圖/中央社
看好澎湖風力,台電原本規劃在湖西外海打造離岸風場進行風力發電,但向經濟部能源局申請遭到駁回,能源局認為澎湖外海風場涉及國家公園風景管理,並且要對風況、地質等進行調查之後再全盤規劃,預計年底說明區塊開發政策,澎湖風場是否納入屆時也會宣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