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曾國欣/臺灣的水資源污染,限塑才是解方?

系級:歷史三
姓名:黃雅君
學號:04112027

曾國欣/臺灣的水資源污染,限塑才是解方?

2018/04/18  環境當代思潮   作者:曾國欣
大量沖至河口的廢棄物來自於多雨的春末至夏季,並非終年固定的污染源。圖為台北市大雨...
最近一則瓶裝水內含塑膠微粒的新聞,再度刺激了民眾對食安問題的敏感神經,畢竟從2011年爆發塑化劑事件起,大眾對食物受到不當污染的問題有了多一層警戒。


瓶裝水裡的塑膠微粒,不像清潔用品裡的柔珠,或是杯盤、吸管、塑膠袋這樣的碎屑,一眼就能夠看出,然而就因它的無色無味,讓人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危害。這些污染物就像空氣中PM2.5一樣無聲無息進入人體,造成日積月累的潛在傷害,這種環境賀爾蒙的負面作用包含增加體內毒素累積,以及影響免疫系統。
瓶裝水是多數人生活的一部份,因此新聞很快地佔據了版面。此外,它再度強調一個本因毫無懸念的常識:純淨的水中不該存在自然以外的東西,因此大家都能輕易體會問題的嚴重性。
諷刺的是,在我們生活周遭,有塊原本純淨的水源,因缺乏有效的控制與重視,正受到大量污染——曾經美麗的海洋與河川,就像平行時空一般的存在。
在一個河道塑膠物排放量的世界地圖中,臺灣沿海被幾個偌大象徵污染數量的圈圈所掩蓋。...
喚回對河川與海洋的關注

對於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河川與海洋不像家裡附近的公園、水池,就算有人亂倒垃圾、排放髒水,既然看不到聞不到,好像也與我無關。除了夏天到海邊遊玩或在河濱散步,若非眼見為憑,很難切身體會原本秀麗的水岸,都被一層一層垃圾覆蓋著。
一篇在去年七月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默默幫臺灣冠上了新的世界排名。在一個河道塑膠物排放量的世界地圖中,臺灣沿海被幾個偌大象徵污染數量的圈圈所掩蓋。其中高居16名的淡水河,更是與中國數條大河平起平坐。
先不論研究中河流選擇的針對性與代表性,既然發現了問題,就應該思考起因與對策。畢竟相較於先進國家如歐美、日本,雖然陸域塑膠垃圾產量也不少,但落入河川又漂流出海的數量明顯較低。
當然,現在反空氣污染情緒高漲,我們效法的對象不是直接焚燒的國家,若能找出源頭,並在上游儘早處理才是長久之計。
垃圾從何而來?


大家心中或許有個疑問:「現在明明垃圾不落地,分類也做得比以前確實,到底是哪個沒公德心的人在破壞環境?」的確,沿著規劃整建完成的河濱公園、疏洪道漫步,不太會發現早期隨地放置廢棄物的情形。那為什麼河口在強降雨後容易堆積如此多的垃圾呢?
研究中河口終端排放量與季節進行相關性分析告訴我們,大量沖至河口的廢棄物來自於多雨的春末至夏季,並非終年固定的污染源。其實現今多數污染事件,主要來自於過去河岸垃圾棄置場對塑膠垃圾的容忍。


千古不化的塑料在數十年後出土之時依然如新,才造就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填海造陸奇景。數十年前的因,造成了現在的果,除非愚公移山,將大漢溪、新店溪周圍的老舊棄置場重新再處理一番,否則同樣的問題將會一再出現。
現今多數污染事件,主要來自於過去河岸垃圾棄置場對塑膠垃圾的容忍。圖為宜蘭大雨後,...
金門縣與連江縣的海岸同樣受到垃圾上岸景觀破壞之苦。圖為金門慈湖沿岸海漂垃圾上岸情...
外島也面臨垃圾漂流上岸的狀況


換個場景,除了臺灣本島沿岸的漂流物,金門縣與連江縣的海岸同樣受到垃圾上岸景觀破壞之苦。
與金門國家公園毗鄰而居的廈門及九龍江口充斥海漂廢棄物,隨著潮流與季風吹送,散佈在金門慈湖、古寧頭跟蘭洋北側一帶的海岸線。當地人戲稱在海岸走一段路,要收集一個套房的傢俱絕非難事。隨著潮起潮落上岸的垃圾,也讓當地清潔人員疲於奔命,每年清運數百噸的量。
麻煩的是,金門當地並未設置焚化爐,耗費千萬運費回臺焚燒後,還要在空汙問題上貢獻一筆。雖然福建省與廈門市極力從河道攔阻垃圾入海,但效果仍然受限於颱風及降雨季節。
如同臺灣的窘境,棄置場中陳年塑料終將重回地表,給予人類重重的逆襲。更無辜的是,污染將牽連許多海洋生物與候鳥的食物鏈安全,畢竟人類有檢驗技術、有辨別能力,如果硬是讓海龜抽菸蒂或騙鯨魚用餐盤,這些舉動與在陸地虐待動物何異?
如何收拾爛攤子?


既然延宕多年的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我們得想想如何收拾這個爛攤。
目前海漂垃圾清除技術應屬2013年興起的「海洋吸塵器」與2016年「海洋垃圾桶」的概念較為經濟可行。兩者原理皆是利用海漂垃圾隨波逐流的浮力,將其包圍至固定的網狀透水容器後集中回收,類似油炸食物時將表面的浮渣撈起過濾。
如果能在河口及洋流渦流區設置適當的收集點,讓寶特瓶、廢棄漁具、塑膠容器在上岸前找到一個好歸宿,對海洋及海岸環境來說將是一大福音。如此一來,可利用大自然的潮汐力與河道中水流匯聚的特性,減少這些垃圾在水中滯留的時間,降低事後的清運成本。
然而,對於收集器設置及後續物歸原主的合作模式仍有待全民凝聚共識。畢竟這個大型垃圾桶不論放置在誰家門口都具針對性,且多少會影響航道運輸。為了海岸管理跟永續發展,我們應該要盡快達成協議,正視漂流垃圾問題,還給海洋生物一個沒有食安問題的純淨水源。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要支持越來越趨嚴格的限塑政策,習慣使用可回收、可分解的材料,逐步降低對環境的壓力。
心得:
今年開始政府嚴格實施不提供塑膠袋的政策,我覺得這是一個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的動作,也提倡大家多使用購物袋,以減少不必要的垃圾,往往我們都習慣店家的主動提供卻忘記這樣的行為後面,給生態帶來多大的傷害,不只傷害了動植物,間接也是影響到我們人體。隨著氣候越來越怪異,我們還是必須要再做更多有利環境的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