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陳宥蓉
學號:05116159
參與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展現臺灣寶特瓶回收成果
2018/03/28發刊 回收綠報報 2018 / 13 期
圖說:循環經濟、資源永續,是需要每一位民眾的共同參與
近年來,海洋廢棄物對生態所造成的傷害顯而易見,成為國際間持續高度關注的議題,除了各國紛紛祭出對應策略外,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美國海洋及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等單位籌辦的第6屆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簡稱 IMDC)於2018年3月12日至16日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行。
圖說:第6屆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接待處及研討會地點
今年共有來自54個國家超過700位的政府官員、研究機構專家、非政府組織人員和企業代表參與,會議重點集中在海洋廢棄物與微塑膠(或微纖維)的監測和預防、教育與溝通、有效法律規範和政策,以及創新案例分享,對於各國環保及海洋工作的治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研討會入口處更設置巨型寶特瓶裝置藝術,宣告寶特瓶在許多國家都是海洋垃圾的主角。
圖說:研討會入口處就可以看到以寶特瓶為素材設計的裝置藝術
圖說:第6屆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籌辦單位
臺灣資源回收體系健全 歡迎國際借鏡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首度獲邀出席這場國際論壇盛事,副執行秘書宋欣真並於會議中發表「臺灣PET瓶回收系統及應用」(Taiwan’s PET Bottle Recycling System and Application),宣傳我國資源回收體系及寶特瓶回收的成果。
除參與正式會議外,環保署更於網絡建立午餐會(Networking Lunch),以「透過社群媒體促進海洋垃圾的清理及再利用」為主題,介紹結合社群媒體,號召發起民眾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成功案例,於正式會議以外,藉由擔任桌長主持活動的機會,主動宣傳我國推動資源回收及減少海廢的努力。獲得來自11個國家19位專家學者及環保團體的簽名肯定,包含冰島、德國、法國、葡萄牙、美國、南非、巴西、中國大陸、印尼、泰國及墨西哥等,連國際知名發起掰掰塑膠袋運動(Bye Bye Plastic Bags)的梅拉蒂(Melati Wijsen)也熱情參與。
圖說:左為發起掰掰塑膠袋運動(Bye Bye Plastic Bags)的梅拉蒂
圖說:網絡建立午餐會現場
用寶特瓶讓世界看見臺灣
由於寶特瓶在許多國家都是海洋垃圾的主角,而我國寶特瓶的回收再生體系完善,106年回收超過10萬公噸的寶特瓶,相當於54億支600毫升的飲用水瓶,完整的回收再生體系,常為鄰近各國借鏡與參訪的主要議題。
圖說: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宋欣真在會議中發表「臺灣PET回收系統及應用」(Taiwan’s PET Bottle Recycling System and Application),宣傳資源回收體系及寶特瓶回收的成果。
回收的寶特瓶可用於製造瓶子、纖維、片材或包裝材料,創造許多綠色商機,甚至製成聞名世界的世足賽球衣等。我國業者甚至協助馬爾地夫處理其海洋垃圾,製造出世界第一雙以海洋廢棄塑膠所製成的運動鞋,顯示臺灣健全完整的資源回收體系,有助海洋垃圾污染的減少。
減塑運動全球總動員 保護海洋生態刻不容緩
IMDC 自1984年以「海洋垃圾的命運與衝擊工作坊」為名召開,探討從船上丟棄和遺失的垃圾造成海洋的影響及漁具誤捕海洋生物等議題,當時共有8國參與。
過去30年間IMDC共召開過5次研討會,參與國家和與會人數不斷翻倍成長,會議同時促成不少海洋保護相關法案的推動,包括1987 年美國施行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MARPOL),禁止美國漁船及在美國海域的船隻隨意海拋垃圾;1989年聯合國決議全面禁止公海流刺網漁業;2006 年美國通過「研究、預防與減少海洋廢棄物法」,以及全球的減塑運動。
圖說:本屆研討會開幕儀式
循環經濟、資源永續,是需要每一位民眾的共同參與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宋欣真表示,我國的資源回收體系涵蓋13大類67種產品,2016年我國垃圾資源回收率為58%,是1998年資源回收體系成立時的10倍。除此之外,臺灣也致力於推動循環經濟,運用科技轉廢成金,例如將有機廢棄物轉換成再生能源;無機廢棄物用於水泥添加料或建材,甚至從電子廢棄物中煉製出貴金屬等,以達成資源全回收,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
圖說:持續保持回收分類習慣,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
環保署表示,我國資源回收的成果屢受國際肯定,是每一位民眾落實資源回收的貢獻,希望大家都能持續保持回收分類習慣,如此一來,在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之餘,回收後的資源回收物更可再利用為原物料堅固循環經濟的基礎,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