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級:英一C
姓名:李厚蓁
學號:06121306
台塑捐舊廠建公園 拉瓦克反迫遷 「希望政府給都市原民一點空間!」
發表日期 2018/04/16 上稿編輯: 鄒敏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13日,台塑公司與高雄市政府在獅甲舊台塑高雄廠舉辦「王永慶王永在昆仲公園」捐贈儀式,市長陳菊致詞時表示,獅甲地區是台灣第一個工業區,戰後工業發展奠定高雄成為台灣最重要工業城市的基礎。1950年代,政府透過租地給台塑,並扶植其起步,使台塑成為世界知名的塑膠大廠,讓台灣這個不產油的島嶼,變成世界最重要的「石化王國」。陳菊表示,台塑舊廠轉型工業遺址公園,見證高雄的城市轉型。
就在台塑紀念公園預定地旁,生活超過65年的高雄市內唯一都市原住民拉瓦克Lajvek部落,卻在4月初再次面臨市府拆除行動。原本近40戶在此生活的拉瓦克族人,在政府認定占用及違建進行拆遷作業後,如今僅剩13戶不願接受安置的部落族人,堅守在這塊他們從屏東山區來到城市,共同參與高雄工業發展歷史的土地和家園。
歷經4月初市府突然強拆,始終不願接受安置的13戶族人更顯得不安、忐忑。自救會說市長陳菊承諾會持續溝通、不會迫遷,如今卻不顧族人希望保留部落文化和集體安置的訴求,他們面臨市府一再逼迫簽署配合安置意願書、否則沒有救濟金的威脅,以及可能隨時遭到強制拆除的恐懼。
14日,拉瓦克部落自救會啟動「勇士守護拉瓦克計畫」,希望藉此排灣族社會的傳統分工,由部落的勇士家族後代巴拉撒邵家族,負責守護部落,捍衛部落的存續。
巴拉撒邵是生活在拉瓦克的四代家族,家長古樂樂是工藝雕刻家,他36歲的兒子陳毅傑說,「在此生活36年,這裡就是我的家鄉。」如今拉瓦克面臨政府都市更新的壓迫,對這些族人來說,猶如小蝦米對大鯨魚,「希望政府給都市原住民一點空間!」
身為勇士家族,巴拉撒邵將為部落剩下的13戶房屋製作排灣族意象的文化圖騰木雕,不僅藉此展現排灣族文化,更象徵肩負責任,守護拉瓦克部落每一個家戶的決心。
撒丰安:不當安置計畫粉碎部落文化
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理事撒丰安(Savungaz Valincinan)說,「四代同堂的巴拉撒邵家族,就是拉瓦克排灣族生活的真實樣貌,政府不該用不適當的安置計畫把部落粉碎,摧毀部落生活文化,再來談文化保存。」
當天,在記者會上,許多已接受安置的部落耆老、族人都前來出席,生活在南高屏地區的原住民青年也來到自救會前,包括成功大學原住民文化交流社、高雄醫學大學山中杏林社以及泰武鄉比悠瑪部落青年會,他們發表聲明支持拉瓦克,對於號稱人權城市的高雄卻迫遷底層都市原住民,表達強烈不滿。
在拉瓦克生活60多年的廖vuvu回憶過往在此部落的生活歲月,她說曾經族人們過著沒水、沒電的日子,但是大家努力工作,在一起互助互愛,生活很簡單卻很快樂,但是現在政府卻要他們搬遷,她說「希望陳菊市長能夠來幫助我們。」
自救會會長康義仁指出,拉瓦克部落族人多數是來自屏東瑪家、泰武和台東太麻里的排灣族,在1950年代下山來到高雄工作,當時因應都市木業、出口、加工等需要的勞動力,族人在此工作,建屋生活而形成聚落。
拉瓦克部落前面寬大的中華五路,過去是條運河,族人就在今天Costco所在的木業工廠工作,原本部落家戶都是門戶相對,且有種植蔬果的農地,豐年祭也在部落中舉辦,族人間過著關係密切、彼此互助的生活。
高雄工業化的真實歷史見證
1997年都市更新,部落前的運河被填平,中華五路開拓,原本工業區的地景地貌改變,部落的生活空間面臨擠壓,政府判定他們的家是占用戶,拉瓦克開始了長達20年的反迫遷談判與抗爭,然而他們始終希望能夠就地安置,並且保留屬於拉瓦克的都市原住民部落文化。
就地安置的訴求始終未被接受。康義仁說,很多族人因市府的恐嚇,害怕不接受安置就無法領取救濟金,而被迫搬遷到小港、鳳山的台電舊宿舍,這些族人的房舍也陸續遭到拆除。但是安置住宅狹小,一家人根本無法生活,接受安置的耆老也無法像過去在部落中有共同情感交流互動的空間。
記者會結束後,自救會在巴拉撒邵家前準備部落耆老親手製作原住民傳統美食,與前來聲援的支持者分享,這些已安置的族人仍表達希望能集體安置的訴求。
撒丰安說,拉瓦克的歷史比現今獅甲區每一棟大樓都悠久,高雄市政府要用台塑舊廠來保存高雄工業發展的歷史,拉瓦克部落就是高雄工業化發展的最真實見證。她最後帶領自救會和聲援支持者高呼「停止強拆、誠懇協商」,要求市府開啟協商平台,並邀請更多高雄市民一起關心拉瓦克部落要有更完備的解決方案。
-
心得:
近年來,工業科技發展與人文環境保存的爭議頻傳。政府想要促進經濟繁榮,卻選擇以犧牲少數族群的居住權益; 然而,對於少數族群而言,他們可能沒那麼在乎經濟繁榮與否,可以確定的是,他們真正所盼望的只是可以有個安穩的生活,住在歷代景仰的祖先傳下的房子中過著簡單的生活。那是少數族群的家鄉,沒有人有權剝奪;那是台灣美麗的文化傳統,無人有權將它滅除殆盡。的確,少數民族與政府的抗爭,有如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但我仍誠摯地相信,只要大家多發揮同理心,一同站在原住民的角度為他們設想,總有一天一定可以在科技工業與人文環境之中找出平衡點,航向旖旎的彼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