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十年才長一公分的大潭藻礁,可能因「專家」的決定毀於一旦

系級:數學二
姓名:陳律諺
學號:04131001

十年才長一公分的大潭藻礁,可能因「專家」的決定毀於一旦


文:陳昭倫(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自從2017年5月26日農委會辦理觀塘工業區與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港的藻礁生態現勘開始,桃園大潭藻礁生態現況在「生態不好?生物多樣性不高?」與「台灣藻礁到處都有,為了國家整體發展,就可以犧牲大潭這塊礁體」的氛圍之下,逐漸受到環團與保育學者的關注。而今年(2018年)3月23日於環保署召開的藻礁生態專家會議中,有專家提出大潭藻礁為一「老化、奄奄一息的生態系,現在只有更壞,沒有更好,就算進行保護措施,也不能挽回」的說法。同時,也在會議中釋放出「台灣東北角、北部因為環境變遷,沈積物堆積與有機物增加,珊瑚正在消失減少,藻類長得很好,有興盛發育的藻礁」等訊息。
將這些專家口中所有資訊拼湊起來就成為「大潭藻礁是老化生態系,生態不好,生物多樣性不高,就算是進行保護措施,也不能挽回,況且台灣藻礁到處都有,台灣北部與東北角正在興盛發育,為了國家整體發展,就犧牲大潭這塊礁體,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港」。筆者不禁要問,這樣的論述有足夠的科學資料支持嗎?大潭藻礁真的就是老(退)化的生態系嗎?

所謂的生態系退化

生態系是指在一個特定環境內,生物與其環境因子(例如空氣、水及土壤等)所產生的交互作用,不斷地進行物質的交換和能量的傳遞,並藉由物質流和能量流的連接形成一個系統。當任何的操作或是活動造成這些交互運作停止或是降低以及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就是所謂的生態系退化(Ecosystem degradation)。

根據歐洲環境保護署歐洲生物多樣性主題研究中心2011年所發表退化生態系理論與實作手冊指出,以土地退化為例,要評估生態系是否呈現退化需要評估生物多樣性、生物量與生產量等11個指標,才能判定這個生態系是否為退化生態系。且近20年來討論生態系退化也同時加入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的評估,是否在提供、調節、支持、與文化上功能喪失,作為退化生態系的判定,也作為協助生態系增強其相對韌性(resilience)的參考。

大潭藻礁是一個退化的生態系?

我們不禁要問,自從1998年桃園藻礁被描述以來,是否有任何一篇同儕審查的論文,以相關的指標進行大潭藻礁的生態系狀態與服務評估?相反的,2017年2月發表於中華民國地球科學學會會刊一篇題為〈氣候變化衝擊下台灣沿海生態系風險評估框架〉的論文清楚的指出,面對氣候變遷衝,大潭藻礁是台灣沿岸生態系統中脆弱度(Vulnerability)與風險暴露(Hazard and Exposure)最高的生態系。同年8月,筆者的論文亦在國際生物礁研究的相關雜誌以〈北台灣史無前例殼狀珊瑚藻礁急需最高優先的保育〉為名通過審查刊出,介紹這一大片與沙地混生於潮間帶的植物造礁之獨特性。同時,9月份科學月刊刊出的藻礁生物多樣性專輯,以及陸續發現的保育類和新種生物,顯示大潭藻礁的生態功能仍舊存在,都無法直接支持大潭藻礁是退化生態系的說法。
相反的,目前存在台灣北海岸與東北角的生物礁其實是屬於高緯度的珊瑚群聚生態系。以退化生態系的標準來看,因為長期的海岸開發、沿岸污染、沈積物增加以及過度漁業捕撈造成珊瑚群聚的退化,導致群聚逐漸由大型藻類取代,這在一篇有關於北部核電廠溫排水衝擊魚類多樣性30年長期監測資料,就可以看出北海岸與東北角生態系的退化。而所謂「 興盛發育的藻礁」,其實也是因為珊瑚消失之後,台灣北部海域的水溫較低更適合藻類生長所導致。這些都是323的專家會議中沒有被論述的、那些北海岸與東北角生態的真實狀況。 
不管是桃園大潭藻礁、北海岸與東北角的珊瑚群聚衰退與否,都需要更紮實的科學資料的佐證。然而現況所呈現都只是過去六十年來台灣海岸生態環境保育不被重視的縮影罷了。面對大潭電廠的擴建所需的天然氣站港、基隆協和天然氣電廠接收站港與深澳燃煤電廠興建,這些台灣北部相當獨特海洋生態系的生與死,都正與國家整體發展論述下的能源、缺電與空污鬼影拔河中。
面對衰退中的生態系,是否是應該試著減輕或是移除造成其衰退的壓力,同時進行生態韌性(ecological resilience)的提升,以便持續提供各項生態系服務功能?還是犧牲,去成就一個仍在潘朵拉盒子裡的國家發展呢?這都需要台灣人智慧的面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