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人類僅佔地球生命0.01% 卻已摧毀其他83%物種



系級:日二C
姓名:洪婉翊
學號:05122334

人類僅佔地球生命0.01% 卻已摧毀其他83%物種


2018年05月24日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鄒敏惠



在地球上所有生靈中,人類僅佔微不足道的比例,卻擁有完全的主導地位。一份開創性研究顯示,全球76億人口只佔所有生物量(biomass)的0.01%,卻已使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半數植物消失,並飼養大量的家禽家畜,顯著改變地球面貌。
Eva Rinaldi(CC BY-SA 2.0)
人類僅占地球上0.01%的生物量。圖片來源:Eva Rinaldi(CC BY-SA 2.0)

生命以陸域為大宗 植物佔82% 海洋生物佔1%

英國衛報報導,這份研究是學界第一個涵蓋各生物類群之生物量的綜合評估,推翻了一些長期以來的假設。
研究顯示,細菌確實是一種主要的生命形式,佔總生物量的13%,但植物更厲害,佔總生物量的82%。所有其他生物,從昆蟲到真菌、魚類和動物,僅佔總生物量的5%。另一個驚人的發現是,最近英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藍色星球II」呈現的豐富海洋生命,竟然只佔總生物量的1%。絕大多數的生命分布於陸域環境,其中有8%是埋藏在地表下的細菌。
「我希望這份研究能讓人們瞭解,人類現在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研究主持人、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教授米羅(Ron Milo)說。米羅將這份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他並補充說,由於畜牧對環境的影響極大,他現在選擇少吃點肉。

新的地質分界  大量養殖禽畜、大量物種滅絕

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來臨。這種變化的其中一個指標是,現在地球上無處不見家雞的骨頭。
新研究顯示,今日養殖禽類佔地球上所有鳥類生物量的70%,也就是說只有30%是野生的。哺乳動物情況更糟,地球上哺乳動物的總生物量中60%是畜牧動物,主要是牛和豬,36%是人類,只有4%是野生哺乳動物。

John Hogg/World Bank(CC BY-NC-ND 2.0)
科學家認為地球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攝影:John Hogg;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World Bank(CC BY-NC-ND 2.00)


農業、伐木和開發活動破壞野生棲地之嚴重,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已經是地球40億年歷史中的第六次大滅絕。過去50年間,大約一半的動物被認為已絕種。

飲食習慣能夠改變的事  生態版圖物換星移

新研究比較前農業和前工業革命的地球生命狀況,計算出衰退的規模。只有1/6的野生哺乳動物仍然存在,包括老鼠和大象。長達三個世紀的捕鯨,導致海洋中只剩下1/5的海洋哺乳動物。儘管人類至高無上,但是從生物量的角度來看,人是微不足道的。病毒的總生物量是人類的三倍,蚯蚓也是。魚比人大12倍,真菌大200倍。
但是米羅說,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依然巨大,尤其人類的飲食習慣,大幅改變動植物和其他生物的棲地。「我希望這份研究能影響人們的消費觀。我還沒有成為素食主義者,但是我確實將環境影響納入了決策過程中,這讓我思考,是要吃牛肉還是家禽,還是改吃豆腐?」

地球上所有生物量首份研究  兩個重要啟示

利用數百份研究的資料,研究人員計算出生物量估計值。這些研究大多應用現代化的科技,像是可大面積掃描的衛星遙測技術,以及可在微觀世界中解讀無數生物的基因定序技術。

研究人員首先評估某生物類群的生物量,接著透過環境資料推測出該生物類群在全世界能棲息的環境,最後估計該生物類群在全球的總生物類。他們以碳作為關鍵指標,發現所有生命總共含有550億噸的碳元素。研究人員坦言,部分估計仍然有很高的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地下深處的細菌,但這份研究仍提供了實用的概述。
未參與研究的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佛科斯基(Paul Falkowski)說:「在我看來,這份研究是第一個地球上所有生物量(包括病毒)分佈的全面分析。」
「這份研究有兩個重要啟示。第一,人類開發自然資源非常有效率。人類為了吃或是娛樂,撲殺甚至根除野生哺乳動物。第二,陸地植物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高的,其中大多數生物量都是木材的形式。」
心得:
此篇報導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人類在地球上一開始所扮演的是為不足道的角色,緊緊0.01%的存在感,卻在近幾萬年來為自身的生存改變整個地球的生態,人類的每一步發展都將有可能影響地球大環境以及生物的組成,研究一方面展現人類對大自然資源的蠶食鯨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了解地球生物的組成結構,如今人類不斷希望延緩地球暖化、響應環保,從研究中的資訊可以知道,如果想要地球恢復往日生機可以朝往重建生物組成的方向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