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級:資一B
姓名:陳昱彤
學號:06156256
「戰鬥」與「保護」: 高雄文府國小翻轉空污!
2018年04月28日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林昕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0年代台灣的出口導向工業政策,以及高雄港的地利之便,使各種重工業區與加工出口區在高雄迅速擴張(徐世榮、黃信勳,2015)。重工業區林立的結果,加諸地形與氣候條件的交互影響,使高雄市長期以來飽受空氣污染之苦,是全國唯一懸浮微粒與臭氧均不符合空氣品質標準的區域。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數據顯示,2016年空氣品質指數(Air Quality Index/ AQI)數值達到100以上(橘色、不良)的天數,「雲嘉南」及 「高屏」地區皆超過百天以上,其中左營區達156天最不良,居全國空氣最差之冠(陳宜加、廖德修,2017)。
惡名昭彰的空污品質,使高雄市成為全國優先擇定實施「空氣污染物總量管制」的地區。座落在大環境空氣品質不佳的高雄市左營區,文府國小鄰近半屏山,周圍環繞東南水泥高雄廠、中油煉油廠、仁武、大社等重工業區等。自2002年創校以來飽受空氣污染之苦,師生們常常聞到臭臭的氣味,也看得到工廠一直排煙,數次向高雄市環保局檢舉,但每每等到稽查人員前來檢測,卻已聞不到臭味,也沒有後續管制調查行動(高雄市議會公報,2014)。
2014年5月仁大工業區的中國人造纖維發生嚴重氣爆,引發惡臭,文府國小多位教職員向環保局檢舉,卻依然得不到確切回應。文府國小師生不願再坐以待斃,決定自己動手蒐集資料積極「戰鬥」。他們發表還我乾淨空氣聲明,隨時觀察空氣變化、向環保單位舉報空污問題,想方設法從眾多污染源中找出臭味源頭;並組成反空污小組,不斷開會、拜會、宣傳、倡議,迫使污染源改善;同時也著重保護自身健康的防護性發明,以「整合性策略」突破一道道艱難的挑戰。
「社會運動為基礎」的公民科學
文府國小發動的「公民環境運動」,正回應了近年來在國際間蓬勃發展的空污監測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行動(O’Rourke and Macey, 2003; Scott and Barnett, 2009)。「公民科學」顧名思義是非專業、未受過專業科學訓練的公民,參與在科學研究與知識生產活動中。學者歐亭格(Ottinger, 2016)進一步將公民科學區分為「科學權威驅動的公民科學」(Scientific Authority-Driven Citizen Science)與「社會運動為基礎的公民科學」(Social Movement-Based Citizen Science)。
她指出,科學權威驅動的公民科學將其正當性建築於理想化的科學標準之上,認為科學教育(讓大眾更瞭解科學)及科學生產的事實可以改變社會。以社會運動為基礎的公民科學,則批評傳統標準化的科學操作,認為科學提問與社會集體行動緊密相關,而科學的發展也應該與社會改造願景結合。而許多公民空污監測行動,具體而微地展現「社會運動為基礎的公民科學」。
「社會運動為基礎」的公民科學,強調科學應用應該回應社區關切的問題,其研究問題意識來自公民科學家;在科學實作現場上,科學專家是結盟的夥伴,提供資源與建議而非研究的驅動者;公民是行動研究的參與者,不只提供對於數據的詮釋,更可提出因果認定的社會倫理主 張,以及標準選擇與合理性的質疑;在方法運用上,公民可以更廣闊地嘗試自己製作組裝工具尋求解方,不侷限於正式標準程序的規範。
這種類型的知識生產,常源於社區共同的問題經驗,以及不滿意無視問題存在的官方回應。為了反駁權威與傳達問題,社區居民自發性地蒐集相關資訊,包含環境監測、流行病學調查、氣候地理資料等,作為證據論述的一環,指認可能的污染源頭,透過組織性的集體行動,嘗試改變社區的困境。
歐亭格(Ottinger, 2010)以路易斯安那州Norco地區為例,當地居民組織起來與環保團體合作,用自行設計的空氣桶子採樣,並將樣本拿到商業實驗室化驗,居民行動迫使環境主管機關展開進一步的監測調查,確認工廠確有違規情事並令其改善。居民從不知道(not knowing)、透過經驗知道(knowing through experience)到轉變知識(shifting knowledge)過程, 使科學扮演了指認問題與社會課責的關鍵角色,進而改變社區參與、技術系統和科學諮詢之間的關係,促使科學知識持續變動(Ottinger, 2013)。
本文所討論的文府國小師生並非專業科學家,但透過對環境變化的詳細觀察、檢閱官方監測資料、並進行多項科學實驗,尋找出空氣污染源頭,點出政府管制上疏漏的知識生產方式,與歐亭格(Ottinger, 2016)所提出的「社會運動為基礎的公民科學」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下,我們進一步討論文府國小的反空污行動,包含相關的科學知識生產 與社會倡議,他們的整合性策略行動,具體而微地顯示具有社會運動思 考的創意科學實踐,是解決污染問題的一帖良方。
「戰鬥」與「保護」的整合性行動
中國人造纖維氣爆後,文府國小老師們決定扛起蒐證責任,他們首先發起反空污連署,獲得師生家長們6,034人次的支持,產生了政治壓力,迫使市政府召開「改善北高雄石化工業區空污問題公聽會」,討論文府國小污染影響與來源等問題。會後高雄市環保局以及環保署都主動提供FTIR(紅外線光譜偵測儀)、集氣鋼瓶以及監測車等給文府國小,作為監測空氣品質之用(柯慧娟,2017)。
此外,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亦提供細懸浮微粒(PM2.5)檢測器、二氧化碳監測儀,與文府國小 展開環境監測合作計畫。 不過,這些官方儀器監測的分析結果,只蒐集到大社工業區的二甲 基甲醯胺(Dimethylformamide/DMF)物質,但其異味卻與文府國小及附近民眾的觀察經驗不符(薛琬臻,2016)。
在一次公聽會中,現任屏東縣環保局局長魯台營以專家角色建議從離國小最近的東南水泥廠去查,因為水泥廠可能以燃燒廢輪胎為輔助燃料而發出難聞氣味(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17)。這個提醒使文府國小師生開始積極監督東南水泥的日常運作,使用高雄市環保局所建議的CCTV拍攝煙囪冒煙, 記錄異味狀況,以及比對官方監測連線數據。
結果1卻發現,煙囪有粉塵大量排放,連線紀錄顯示無排放;環保局雖加設平行監測,但只要不透光率4小時內沒有超過40筆,無法向東南水泥開罰;即使環保署南區督察大隊目測判數值超標,仍舊無「法」可罰(李慧宜,2017)。監測數據是否有被改造受到質疑,而東南水泥廠則以沒有違規否認污染事實。這些落差,使高雄市環保局進一步在廠區的煙囪與控制室安裝對比 訊號設備,也才促成監測數據變得合理(李慧宜,2017)。 領導反空污小組的柯慧娟老師表示:
我們幾乎都是摸索的,……到後來比較有明確的方向,會是在於和環保局的連線紀錄,我們學會怎麼看,再加上從我的教室可以看到東南煙囪冒煙、聞到異味,還有連線紀錄,同個時間把三 方面證據都加起來,才能夠證明異味是來自於東南,……他們停工後,就聞不到異味了!可是他的管理階層是向來不承認(施佳良、周晴萱,2017)。
雖然東南水泥否認污染令人沮喪,但鎖定最直接相關的空氣污染源後,文府國小師生展開行動,充分發揮學校教育學習的實踐與科學實驗 的精神,追查與證明空氣污染來源。
1. 戰鬥:「氣」捕社區污染源
八位文府國小學童在自然老師帶領下,分兩組參加第56屆全國中小學科展,其中一組研究東南水泥與學校空污的關連,以依「山」傍 「水」好空氣?──「氣」捕社區汙染源為題參賽。相關科學實驗包括:
- 學生們拿著中性水到臺鐵和高鐵屋頂,承接空氣中的落塵量,再帶回學校檢測水的酸鹼值,比較東南水泥廠運轉與停工的差別。 結果發現工廠運轉時所接到的雨水呈現中性或偏鹼性,顯示雨水碰到水 泥製程產生的碳酸鈣而成鹼性;
- 比對資策會的微型氣候站資料, 並製作在地模型,模擬校園旁的半屏山地形進行風場實驗,運用吹風機製造風的流動,了解在地環境中的地形、風向與社區可能受汙染地區的關係。結果發現吹西北、北北西、東北風時,煙霧會往半屏山東側或沿 半屏山往南端飄散,因此得知位於下風處的文府國小,在春秋冬季易受煙囪排放汙染影響,而季風方向會惡化污染結果。也就是除了夏季之外,學校都會受到東南水泥的廢氣污染。透過監測紀錄與科學實驗等多項「戰鬥」的舉證成果,文府國小師生的努力更影響政府加強管制取締行動,高雄市環保局於2016年5月查獲東南水泥的空污自動監控數據與環保局實測不同,予以開罰並勒令停工,令2其整頓修復(王介村、陳 顯坤,2016)。
2. 「保護」:製「罩」保健康
另一組科展作品則是從「保護」學校師生健康角度,以捍「味」戰 士──製「罩」保健康為題(高雄市立文府國民小學,2016b),將市面上販售的口罩進行透氣、過濾粉塵、PM2.5能力等測試,發現沒有口罩同時具有「阻隔異味」與「過濾PM2.5」等雙重功能。因此學生發揮創意,透過簡易自製的設備,進行粉塵和PM2.5的模擬,希望發明具有多重防衛力,但透氣性好避免二氧化碳滯留影響學習的口罩。他們進行各式口罩材質聞香除臭功效的實驗,了解每一種口罩的優缺點,最後更製作出「可替代換式口罩」:採用透氣可重複清洗的環保布口罩,加上 拉鍊以方便中間夾層可隨時依當時空氣品質狀況放入活性碳層(阻絕異味)或熔噴不織布(阻隔PM2.5),成為既環保又能因境制宜的實用口罩,這個口罩設計更獲得了專利的肯定。
3. 科學後盾結合社會倡議:翻轉空污的能動力
2014年,不甘被定義為空污難民的文府國小師生,與地球公民基金會合作,升起了全台第一面空污旗;運用氣爆惡臭機會,進行連署要求召開公聽會,引發政治關注。初期空污源頭不易指認、指認後又往往因罪證不足無法課責,抓出問題已困難重重,讓污染問題實質改善更艱 辛。社會政治結盟與倡議經驗,使文府國小師生們了解,空污知識不能僅限於校園內的傳播,更應擴及附近的社區居民,呼籲廣大的群眾加入反空污行列,形成更大的政治壓力,才有可能造成改變。
因此,文府國小除了積極發展與地方環保團體、學術單位的合作關係,更走入社區,進行街頭開講。師生們到黃昏市場宣導空污知識,撰寫「我要好空氣,拒絕戴奧辛」文稿發放,讓更多人知道東南水泥燃燒廢輪胎所產生的污染危害問題。另外,文府國小童軍團也深入社區,進 行「空氣品質知多少」的街頭訪問調查作業,他們拿著自製的牌子與問卷,向附近店家、居民進行訪調,透過問答方式提醒居民關注地方空污問題即污染來源,喚起學校與社區一體的環境保護意識。
童軍社同學的訓練,我們教育希望能夠和社區結合,他們能夠走進社區,他們不知道我們從事抗空污的活動,永德老師和童軍同 學講空污知識,希望喚起孩子保護家園的決心(薛琬臻,2016)。
爾後,東南水泥申請復工後又故障了13次,僅花了兩千萬進行設備更新,這使文府國小、國中、高鐵、台鐵等單位召開「文府社區空品把關暨水泥廠試車說明會」,向東南水泥提出三點要求:堅決反對草率復工、東南應以最嚴標準自律、提出明確退場機制。但廠方則稱已經到了 使用年限的袋式集塵器、靜電集塵器,評估過後仍可以繼續使用。文府國小老師告訴我們:
後來看他花了兩千萬,還有他做出來的成果改變不大,才會到後來試車的兩個月還是有13次故障……他現在就是能拖多久就拖,包括袋式集塵器、靜電集塵器已經到了年限30年,他不換,2016年到期……我提到30年靜電集塵器都沒有換,已經到了年限,他還是跟我說,可是他們評估狀況可以用就繼續用(施佳良、周晴萱,2017)。 面對廠商虛應故事,不願大幅改善污染,文府國小師生最後決定上 街抗議,表達不讓東南水泥復工的決心。這個「親子踩街爭氣大遊行」 總共籌劃兩個月,期間並舉辦「空品小學堂」,希望凝聚社區的空品共識。要從校園動員到社區,對老師們是一項不小的挑戰:
這個遊行活動我們籌畫兩個月,每位老師分配一組工作,他所擅長的事情分到一組,十四組分配好之後就開始,瓊儀老師設計學習單,架設起來之後就開了空品小公民學堂,教授學生有關附近污染源、PM2.5,讓小孩有抗空污的基本知識……空污你或許看 不到立即的傷害,……10年、20年之後傷害顯現會覺得對不起小孩子(薛琬臻,2016)。
2016年12月10日,文府國小集結了文府國中、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高雄市教師會的力量,動員2000多人參與遊行,許多家長以及高鐵、台鐵員工也紛紛響應加入,希望給政府壓力,不要輕易讓東南水泥廠復工。在一場論壇中,文府國小老師分享遊行的盛況:
遊行當天有2000多人參加,在社區繞行了一個半小時,並有表演節目。遊行最終,我們請主婦聯盟董事王南琦及地球公民副執行長王敏玲上台短講,我自己也上台短講,向家長、居民以及有志一同的朋友們報告文府抗空污的經過,我們希望透過遊行可以凝聚社區力量,喚起大家注意東南製造空污以及高雄空品極差的現狀(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2017)。
挑戰法規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由於東南水泥依法可以申請復工,中央所訂定的「水泥業空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已經14年沒有更改修定,相關規定無法有效制裁污染工廠, 強調「依法行政」的環保局官員總是愛莫能助。舊有法規顯然無法保護人民健康,法規的合理性與正當性更不復存在。文府國小老師表示:
其實我們感覺到,有時不是環保局不肯做,而是我們的法規太寬鬆,所以空噪科科長常掛在嘴邊的話是他們是依法行事,但問題就在於他們依的法太寬鬆,根本無法嚇阻廠家,廠家依然毫無忌憚的製造汙染。 文府的老師們於是參照宜蘭縣的水泥業加嚴標準向高雄市環保局提出要求,促使環保局召開公聽會,討論「高雄市水泥業空氣污染排放加嚴標準」,如表1。目前草案已通過高雄市政會議審查,環保署核定後就能賦予地方環保單位以更嚴格的環保標準來管制水泥業(陳文嬋,2016)。
台灣版的公民科學在地實踐
文府國小在推廣空污與公民意識上,不遺餘力地「戰鬥」與「保護」,嘗試各種方式監測空氣品質,透過科學實驗、日誌紀錄等方式, 拓展了他們對於空污議題的掌握,成功地使主要污染源無所遁形。這個為自己爭取吸一口好空氣權利的戰鬥,凸顯文府團隊對於公民科學的靈活運用,抽絲剝繭地實驗與證明污染影響關連與最佳自我防護策略,使他們科展成果表現亮眼,榮獲全國冠軍、最佳創意獎、最佳團隊合作獎。而其自製可重複利用的環保口罩,更獲得專利。
深知科學證據不足以改變污染現狀,文府國小師生更透過各種方式深入社區進行空污知識的傳遞宣導,並發展與在地公民社會合作的機會,動員更多民眾為捍衛自身權益起而行動。這個社會擴散的過程並不容易,柯慧娟老師提到社會大眾對於抵抗污染企業並沒信心,也認為沒有必要讓小孩參與反空污行動:
都要受害人自己提出來很累,剛開始陳情,將近兩年半之前,過程當中和家長、鄰居聊,他們覺得沒有這個力量對抗東南,就算有問題也生活這麼久了,真的要抗爭他們會覺得很麻煩,……加上我們必須要推環境教育,很多地方沒有得到改善的話,推環境教育會很心虛、站不住腳,我們為了環境永續乾淨,連最近、看的到的地方都不能解決……我們才會出的力更多,起初我們剛推的時候,居民拉不動(施佳良、周晴萱,2017)。
但從2016年5月初的「加嚴標準公聽會」僅有54人參加,到2016年底的「親子踩街爭氣大遊行」高達2000多人參與遊行,關心「東南水泥廠」空污問題人數扶搖直上,顯示文府國小師生的努力,已經捲動社區居民願意主動發「聲」,共同爭取社區的好空氣、好環境。 這個結合科學教育與社會行動的整合性策略,還發展出「守護空品──文府爭氣小公民」的完整教案。
從3 文府國小自身遭遇的經驗案例,逐步拉出學生對周遭環境的自發覺察、尊重關懷、批判探究和具體行動的教育方案,並且依據低、中高年級設計不同的主題課程,期待學生成為「有感、有情、思辨、行動」的小公民。這種全方位的視野與行動策略,令長期研究社區空污監測科學的歐亭格教授讚譽有加,認為他們不只在學校教育框架思考下做科展競賽,還知道結合各種社會資源進行環境教育與倡議,不止 「戰鬥」,更有務實的「保護」,充分運用各項可行的工具來改變困境,是落實解決社區問題公民科學的最佳範例。
從文府國小案例4中,我們看到一個學校如何把遭遇空污受害的問題與經驗,轉換成積極的空污解決與科學教育專案,並進而發展成學校特色。其所展現出來的能動性,轉化了空污受害的刻板印象,並挑戰不合宜的法規制度,促成制度性改革的可能性。如果文府國小發展的課程教 案能夠推廣全國,尤其在空氣污染嚴重區域,受害學校可以因地制宜設計課程,捲動師生與社區居民對環境的關注與行動。當受害的一方可以掌握空污問題的詮釋權,並展現積極指認問題改善問題的決心與行動力,才有可能促使政府課責,迫使污染者擔負起應負的社會責任。
註:
4 歐亭格拜訪文府國小資訊詳見本研究團隊〈反擊和保護,我的健康由我做主〉的田野記
錄。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Fkddwds-mnKIPjaFOYEZZL1TpEi_
cMy8uQGUyY2kb3Q/edit。
錄。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Fkddwds-mnKIPjaFOYEZZL1TpEi_
cMy8uQGUyY2kb3Q/edit。
作者:周桂田、張國暉主編
出版社: 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秀威出版
出版日期:2018/4/15
電價補貼政策,幫了經濟,壞了空氣?台灣用電最多的是臺北還是新竹?首都與竹科大車拼!澎湖除了開發賭場,其實還有另一種選擇綠金的可能?台北的下一步可望循鹿特丹模式,轉型為低碳智慧城?水泥廠本應解決的空污問題,竟然是透過高雄小學生的自發行動才得以改善?台中的火力發電廠很重要嗎?讓我們用能源地圖解開台中的用電密碼!
關於能源,我們實在需要知道更多,本書特邀十餘位跨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十三篇專文向讀者介紹「什麼是能源轉型」「能源政策如何推展」「綠電該怎麼做」「公民可以怎麼樣參與能源轉型」這四大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