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矛盾與不明,解析日本「能源基本計劃綱要草案」

系級:日二A
姓名:曾柏荃
學號:05122115


矛盾與不明,解析日本「能源基本計劃綱要草案」


2018.05.29 11:10AM  PeoPo公民新聞  文/宋瑞文


綱要草案是一份要在2050年之前,讓日本完成能源轉型過程、並且達到零排碳的規劃方案,可是最關鍵的2030年(中程)發電結構組成,卻沒有任何改變,令人相當詫異。 
(圖片來源:NHK
        這陣子,日本有兩份關於未來能源規劃的文件備受矚目,一個是從2017年8月到2018年4月,一共舉辦了9回的能源情勢懇談會,另一則是經濟產業省(簡稱經產省)在4月27日發表的第5次能源基本計畫綱要草案(簡稱「綱要草案」)內容。 
前者蒐集到的大量意見,後來都成為綱要草案的主要內容。然而,該草案透露的日本未來能源結構,尤其是再生能源與核電的預定比例方面,卻引發不小的批評聲浪。
 說好的廢核呢?規劃核電比例竟不變
先,綱要草案寫道,再生能源未來將成為「供電主力」,這是日本相關法案第一次出現這樣的描述字眼。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核電方面,綱要草案一方面說要降低對核電的依賴度,同時又表示將「繼續維持」,至於是否新增機組?則沒有論及。
日本預計使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降至國際水準,成為未來的主力供電來源。
(圖片來源:NHK
         〈現代商業〉專欄指出,綱要草案是一份要在2050年之前,讓日本完成能源轉型過程、並且達到零排碳的規劃方案,可是最關鍵的2030年(中程)發電結構組成,卻沒有任何改變,令人相當詫異。也就是說,政府口口聲聲說要把再生能源當主力,但從預定比例來看,再生能源的比重依然維持在22~24%看不到任何的提升或加碼動作。
          反觀核電,綱要法案一方面在第1章第2節第2點之2(見下圖)寫明,將降低依賴程度,可是1章第3節第2又寫:「未來核電發電比例依然維持在20~22%」,呈現口號跟內容互相矛盾的詭異狀態。
日本新出版的「能源基本計畫綱要草案」內容和論點前後不一致,令外界一片譁然。
(圖片來源:NHK

  日本現存核電機組尚有42座,若要維持上述發電比例,大約需要30座加入運轉,但311核災7年過後至今,重新啟動的只有7座,其餘大多仍在停止運轉階段、有些還訴訟纏身,前景不明。
  如此搖擺不定的態度,包括哈芬登郵報路透社等外國媒體,均表示相當憂心。連身處產業界的「九州電力」社長瓜生道明也直說,這種不明確的能源政策實在令人無所適從。
 新進展,能源系統驗證、科學評價機制
         事實上,能源情勢懇談會討論過程,就可發現很多委員之間沒有交集,對核電的見解更是南轅北轍。但拋開能源配比的爭議不看,持平而論,新出爐的草案跟過去相比,仍然有些不同之處。
         比方,綱要草案第3章第2節第3點寫道,未來將對各種零碳能源系統(如再生能源加蓄電池)進行成本與風險的驗證,從過去只對單一發電來源做驗證;進化到對「整體能源系統」做驗證。
  另外,綱要草案第3章第2節第2點也訂出「科學評價機制」,主張以科學角度掌握最新技術與情勢,有彈性地修正、決定各種能源的開發目標與重要程度。能源媒體「SMART JAPAN」分析,英國也有類似的科學評價機制,委託專業組織從科學、經濟、政策可行性等角度提出客觀建議,讓政府可以滾動式地修正原有的能源政策規劃。
高污染的燃煤發電在未來依舊被視為基載電力,使日本受到國際社會批評。
(圖片來源:NHK
 儘管如此,〈現代商業〉依舊不客氣地批評,認為環境省早有一套到2050年前的溫室氣體削減計劃,若順利實施,核電供應比重到了2030年可降至7~9%,如今這套計劃儼然被經產省的綱要草案封殺。
 核電續存之外,高污染的火力發電在未來仍舊被列入基載電力選項,這點也讓日本受到國際社會批評。去年底在德國召開的COP23氣候會議,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發表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CCPI 2018)裡,日本排名便是吊車尾的第50名,被評為「非常糟糕」,今後成績想必也不會好到哪去。(台灣更差,名列第54)
心得:
在這個世界各國口口聲聲追求再生能源的時代,現實是否如理想般可行,透過這則新聞,彷彿才看到真正的現況,一直認為日本是先進的國家,在能源問題應早有適當的處理,但其實日本有許多與台灣相似之處,身為島國,能源大量仰賴進口,甚至還有先前311的問題未解,能源問題果然不容小覷。
反觀台灣,政府也打出非核家園、提升再生能源的口號,但在殘酷的現實下,得顧及經濟發展,民眾的各樣意見,實在無法保證政府能否落實,但我們不該逃避,還是值得多方試試,有天一定能找到適合台灣的能源解決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