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臺灣減塑時程獲國際讚許 持續淨灘助清淨海洋


2018-04-02 綠色和平專題報導(無顯示作者)
———————————————————————————
臺灣減塑時程驚豔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即使缺乏在地研究,亦將今年建置「海廢治理平台」的監測資料庫,加入全球整治海洋垃圾的行列。


第六屆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IMDC)在今年三月於美國聖地牙哥完美落幕,臺灣的綠色和平、荒野保護協會和環保署今年都參與大會,與國際分享臺灣的減塑政策及決心。今年與會的國家與人數不僅是上一屆的 1.5 倍,會中各國代表公開交流經驗與政策措施的數量更是翻倍,顯見全球都卯足全力並集思廣益合力解決海洋廢棄物這個重大環境危機。不同於過去大多以美國為主導並偏向學術研討的情況,本屆增加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官員、科學家、政策專家、NGO 與新創產業人士,多了更多實務面的政策推動與民眾參與的經驗分享。

海洋廢棄物,如廢棄漁具和其他非漁業來源的垃圾(像是貨櫃網跟塑膠包裝袋)都可能造成多種海洋生物因纏繞或誤食而死亡,包括海豹、海豹、海龜、海鳥與魚類等。



吸附微塑膠的海鮮能吃嗎?

本屆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比起前一屆在科學研究上出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以微塑膠和微纖維的研究討論最為熱烈。當中也有以普羅大眾的立場提出:「我們到底能不能吃海鮮?」、「連瓶裝水也有微纖維,我們該怎麼辦?」等疑問,在場的科學家很謹慎地回答說,截至目前的研究,發現海鮮中有塑膠,生物體內也有微塑膠吸附的化學物質,證明微塑膠會隨食物鏈轉移,但還無法明確歸結對人體健康會有哪些風險,所以也沒辦法直接建議哪些海鮮不能吃。
          粒狀或是片狀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這些微塑膠容易與浮游生物聚集,導致常食用的魚類、貝類、蝦和生蠔等海洋生物誤食的機率大幅增加。


海岸監測與公民科學是次於微塑膠研究的第二熱門主題,各地研究機構將累積數年的資料帶進會場,討論共同建立全球監測系統和資料庫的可行性。此外,運用如衛星遙測、空拍機、水下攝影,結合具自動學習功能的辨視軟體等新科技來輔助監測海廢,也是目前積極發展中的監控技術。不過,許多研究和技術都還處於嘗試、討論修正錯誤的階段,尚未有能全面解決海廢問題的方法。


全球動員解決海洋垃圾危機

「科學不是孤單的,科學必須跟民眾的生活連結。」有生物學家背景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雀兒喜(Chelsea Rochman),活躍於各種政策制定會議,在大會的最後一天總結。
於 2011 年舉辦的第五屆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集結眾多科學家建議後發展出檀香山策略(Honolulu Strategy),提出一個預防與管理海洋廢棄物的全球框架,全球因而依循檀香山策略,產出許多國際與區域層級的夥伴關係與計畫,旨在減少進入海洋的陸源垃圾,海漂垃圾以及海岸、底棲環境與遠洋水域裡累積的海洋廢棄物。海洋廢棄物議題也被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七大工業國亦發佈宣言,承諾將致力減少海洋廢棄物,之後各國也紛紛擬定行動方案,在世界各地以實際行動減緩海廢惡化。面對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災難——海洋廢棄物,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每個人都是解決海廢的可能。
澎湖長期飽受海洋垃圾之擾,尤其在冬季,隨著東北季風而來的海漂垃圾累積在北岸,觸目驚心。

持續減塑淨灘有助清淨海洋

教育、溝通與公民參與在各國行動方案以及各種政策制定裡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淨灘是現在公民最能直接參與清淨海洋的行動,也能親眼看見海洋備受污染實況,即使淨灘是末端手段,在等待更多的政策規範和科技能從源頭解決海廢之前,我們都還是必須持續不斷的淨灘。當我們了解拋棄式塑膠製品對海洋的傷害,便能從生活中改變依賴拋棄式塑膠製品的習慣,進一步支持禁用拋棄塑膠製品的法案。
綠色和平的船艦「彩虹勇士號」去年底駛抵澎湖,號召在地學生、居民一起加入淨灘。

臺灣 2030 年減塑時程獲國際讚許

臺灣目前許多領先國際的減塑政策也是從大眾發聲連署開始。臺灣在全球治理海洋廢棄物的版圖中,在科學研究的腳步慢了許多,也缺乏在地研究,不過去年由民間團體與環保署共組的「海廢治理平台」將在今年建置監測資料庫,補足過往資料缺口,加速制定清理海廢的相關法規。臺灣預計在 2030 年全面禁用拋棄式餐具的減塑時程表與規劃,在這次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也讓其他國家感到十分驚豔。為不辜負全球及全民期待,作為「海廢治理平台」的一分子,綠色和平也將繼續監督政府政策執行,早日迎接無塑臺灣的到來。


——

心得:
塑膠問題對於生態環境一直是個嚴重的威脅,文章顯示出除了會做成海洋動物誤服塑膠顆粒外,更會使牠們受束縛,以致於行動不便而無法覓食、甚至做成牠們的死亡,長久下去更會影響整個生物鏈系統。


但我認為文章少了一個讓人思考的點,就是其實塑膠更會影響植物生長,塑膠薄膜中的致癌物質會滲入土壤、塑膠同時是難以分解的物質,毒素和農藥有機會會依附在塑膠顆粒上,到最後還是會使土壤受污染,以及陸地動物誤服的情況出現。而且,土壤受污染,農作物的種植也會受其影響,人類最後會因貪圖方便而自食其果。



因此,我認為台灣這次的確是做了一件值得嘉許的事,但同時我認為環保人士在處理塑膠問題時,眼光不能只局限於海洋之上,也得設法解決陸地上的塑膠問題。我們在日常也該思考塑膠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減低自己使用塑料製品的數量,同時也是在降低自己吸收塑膠致癌物的風險。比起發起清潔的運動,減低塑膠的使用量始終是最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
系級:法一D
學號:06141425
姓名:翁鈺智

全球最大環境問題之一 聯合國:土地劣化威脅32億人福祉

本報2018年3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周念學審校
-----------------------------------------------------------------------

土地劣化問題雖不如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那麼的廣為人知,但是一項聯合國研究發現,這三者其實密切相關,且正對於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土地劣化問題當前,這份研究報告堪稱是最全面的全球性評估,也顯示消費者、企業和政府迫切需要控制過度消費,特別是對牛肉的過度消費,而且不應再讓森林和濕地變成農地。
土地劣化已是全球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圖片來源:IPBES。

IPBES研究:土地劣化威脅全球2/5人口

根據這份聯合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簡稱IPBES)的研究,土地劣化威脅全球2/5人口的福祉,增加了移民和衝突的風險。
英國衛報報導,IPBES共同主席斯科爾斯(Robert Scholes)指出,土地劣化影響超過32億人,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如果不快速採取補救行動,問題將繼續惡化。
「隨著土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加,這個問題將越來越難以解決。」斯科爾斯說。

百位科學家投入  建構全球土地劣化知識庫

這份IPBES報告經129國同意進行,由100多名科學家耗時三年完成,26日在哥倫比亞第二大城麥德林發表。其旨在提供全球性的土地劣化知識庫。
去年科學家曾警告,肥沃的土壤正在以每年240億噸的速度流失,主要原因是非永續農業,引起各界關注。
IPBES報告進一步檢視植被損失、森林砍伐、濕地排水、草地開墾、城市擴張和污染,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人類健康、財富和福祉。

成本佔全球GDP10%  土地劣化還加劇遷徙、動盪

作者引援3000多個科學、政府、原民和地方知識文獻,估算出土地劣化產生的成本,體現在碳吸存和農業生產力方面的生態服務損失,佔全球年度GDP的10%,還可能會增加洪水、山崩、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等傳染病的風險。
土地劣化和地緣政治也有關係。作者提出土地劣化、遷徙和政治動盪之間高度相關的證據。
在乾燥地區,多年的極低降雨量與暴力衝突升高45%有關。依各國政府為解決氣候變遷和土壤品質下降而採取的行動,作者估計到2050年將有5000萬至7億人被迫離開家園。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可能是伊拉克南部的乾旱地區、阿富汗、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
科學家發現長年乾旱與暴力衝突升高45%有關。圖片來源:IPBES

各國應加強土地修復  鼓勵永續生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呼籲各部會之間進行協調,鼓勵永續生產,停止會促進土地劣化的農業補貼。他們敦促消費者減少浪費,並且多加思考自己吃的食物。蔬菜對土地的影響要比牛肉低得多。鼓勵農民提高生產力而不是清除更多的土地。
作者也建議企業和政府加強復原土地的工作。在中國黃土高原、薩赫勒和南非已經出現了幾個成功的前例。
該報告稱,土地修復能帶來可觀經濟利益,好處(如就業和企業支出等方面)比成本高10倍,比無作為的成本高出三倍。但在大多數地區,補救工作為時已晚。各國政府目前的步調還無法達成2030全球土地淨劣化為零的目標。
心得:
依敝人愚見,我覺得多數企業、國家對於環境保護是消極的,總是在這方面不那麼未雨綢繆,即使他們擁有龐大的資源與能力,常常到了事情急速劣化的情況下,才開始協商,地球環境牽一髮而動全身,綜我台灣地區尚未受到嚴重土壤惡化的侵擾,然氣候變遷的連鎖效應,早已接踵而來。

系級:哲二
姓名:鄭麗儀
學號:05113972

明祭祖護空 環局籲紙錢集中燒

2018/04/02 新頭newtalk   



環保局呼籲,掃墓時可配合紙錢集中燃燒,儘量避免露天焚燒紙錢,以免造成火警。
環保局呼籲,掃墓時可配合紙錢集中燃燒,儘量避免露天焚燒紙錢,以免造成火警。   圖:南投縣環保局/提供 

清明燒紙錢除了減量之外還要小心星火燎原!清明節將至,以傳統的習俗來說,為了對祖先表達思念及神鬼表示尊重,不少人會在掃墓祭拜後焚燒紙錢來表達自己的敬意。不過為了維護空品,南投縣環保局呼籲紙錢減量、集中燒,而且露天燒紙錢容易引發火警,需要掃墓的每個人注意。
為了維護空氣品質,南投縣環保局呼籲,在清明祭祖時虔誠祭拜,即使雙手合十、以米(功)代金,祖先還是可以感受到後代子孫的心意。倘若仍對焚燒紙錢有需求,除了減少焚燒紙錢數量外,祭祀後可將紙錢集中放置於縣內各公墓、納骨塔所設置的紙錢集中站,集中清運至已經由法師淨爐儀式且具備完善空氣污染防制設備之焚化爐燃燒。
另外,焚燒紙錢倘處理不善不但會造成空品不良,還容易因餘火未熄滅,而導致公墓發生火警,環保局呼籲,掃墓時可配合紙錢集中燃燒,儘量避免露天焚燒紙錢,以免造成火警。此外,環保局今年也有製作「紙錢燃燒專用集中袋」分發各鄉鎮市清潔隊,歡迎有使用需求的朋友或單位前往索取。
心得:
傳統往往跟新時代提倡的環保、永續的概念有所衝突。因為在舊時代的觀念下,人還是傾向保持人類中心論,不太理會其他生靈的需求。故到現在就能看到很多兩者的衝突,就像上篇新聞的祭祀所引發的環保問題,還記得以前搬家外婆的喪禮,需要焚燒大量的衣紙去舉行祭祀儀式,可是焚燒後的垃圾卻無人收拾,造成環境污染。雖然可以理解後人對先靈的緬懷,所以努力的想要做更多甚麼,但是其中我們是否可以反思傳統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是否可以在傳統和環保當中取一個平衡,其實應該是可以商量的,比如說限定燒紙錢的量、限定地方、又或者提倡另外的祭祀方式。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社一A
蔡青彤
06115160

北港媽祖遶境減炮 定點、限時管制




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媽祖每年農曆3月遶境,產生上百公噸鞭炮屑,將採「定點、限時」雙管齊下減少燃放。(本報資料照片)

雲林縣北港鎮公所針對民眾反映農曆3月媽祖遶境,信眾燃放鞭炮造成空氣、噪音與環境汙染問題,邀請消防局等相關單位研商,28日決議兼顧傳統文化與環境維護,將採「定點、限時」燃放鞭炮,希望將炮屑減至100公噸以下。
北港朝天宮媽祖每年農曆3月遶境活動,信眾為向媽祖祝壽或還願,集資購買鞭炮施放,早年多為在地信眾施放,近年來愈來愈多外地信眾參與,燃炮量激增,每年遶境後清潔隊都會清出100公噸以上炮屑。
北港鎮長張勝智表示,炮屑引發清運問題,遶境期間的空汙與噪音等問題,也引起鎮民們關切,紛紛向鎮公所反映,要求改善,公所邀請朝天宮、消防局、北港警分局、環保局共同研議改善之道。
張勝智說,由於媽祖遶境時燃放鞭炮地點過於分散,不僅事後不易清運炮屑,且拖延媽祖神轎入廟時間,造成炮聲擾人清夢,燃炮量也相對增加,因此今年將採「定點、限時」燃放鞭炮方式,希望將炮屑減至100公噸以下。
北港鎮公所建設課指出,「定點」是指民眾可依規定申請燃放鞭炮的炮點,公所與相關單位將組聯合稽查進行審核;「限時」則是晚上10點後禁止施放高空煙火,以免造成噪音汙染。
地方文史工作者表示,北港媽祖遶境活動已有上百年歷史,燃放鞭炮是傳統文化的一環,惟有訂定明確的燃炮規則與民眾自律,才能兼顧傳統與環保、創造雙贏。

心得:
傳統文化與環境維護是否真如過去的舊觀念一樣難以兼顧,這是之前在看滅香事件新聞時我常思考的問題。燃放鞭炮造成空氣、噪音與環境汙染問題,但若是為了環境問題而將傳統文化全面滅絕,豈不是使我們和長久的文化脈絡斷了根。因此如本新聞般,找出兼顧傳統與環保的方法,才能創造雙贏。

【挺挺動物小學堂】不要用徒手! 三步驟救傷野生動物

系級:法一C
學號:06141337
姓名:陳弘展

【挺挺動物小學堂】不要用徒手! 三步驟救傷野生動物

時間:2018/03/31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野灣由獸醫師、復健員、野外調查員組成,預計在東部成立第一家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圖片來源:野灣
編按:2017年挺挺動物生活節特別為師生與親子規劃「挺挺動物小學堂」,由多達十位的專業講師講授動物保護議題,帶觀眾探索「喜歡動物的正確方式」,此次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透過話劇,向一般大眾解說野生動物救傷的知識。
「接下來,我們要為大家介紹一段台灣森林中美麗與哀愁的故事!」由獸醫師、復健員、野外調查員組成的「WildOne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以下簡稱野灣),預計在東部成立民營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野灣召集人、現任職於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的獸醫師綦孟柔探問大家:「當我們遇到野生動物受傷時,該怎麼辦呢?」就讓野灣用「熊鷹」的話劇來告訴你。
熊鷹飛羽擁有獨特三角斑紋,傳說中為百步蛇轉世,是神聖的象徵。攝影:黃永坤
熊鷹又稱赫氏角鷹,是台灣留棲性猛禽中最壯碩的物種,羽毛上有著倒三角形的美麗花紋,為排灣族、魯凱族頭目及勇士的象徵。
但是,在這麼美麗的生物背後,又怎麼會有哀愁?
由於棲地破壞、獸鋏等問題的影響下,熊鷹在台灣的族群數量只剩下幾百隻,比起牠們做為台灣最壯碩的猛禽、傳說中勇氣的代表,「一級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這樣的印象,或許更為人所知。
小劇場中,一隻瘦瘦的主角──熊鷹,牠的腳爪被獸鋏夾傷了,流著血癱倒在地,被民眾發現,這時該怎麼「正確幫牠」?野灣解釋,當遇到受傷的野生動物時,切記三步驟:蓋布、裝箱、打電話。野灣提醒,野生動物鮮少與人接觸,隨意的觸碰會對牠們造成極大壓力,在動物的掙扎之下,人也可能會受傷,因此發現野生動物時,千萬不要徒手抓取!
野灣說明,應該先找來毛巾或外套等布料,輕輕的蓋住動物,減少視覺刺激、讓動物不要這麼緊張;接著找來紙箱將動物放入,並要記得在紙箱上打洞,保持通風;最後,打電話給野生動物救傷專業人員,請專業單位接手,受傷的動物康復野放的機會才會更高。(各地專線請見林務局自然保育網
飾演壯壯熊鷹(中)與受傷流血瘦瘦熊鷹
(右)的獸醫師。圖片來源:野灣
野灣表示,野生動物受傷,除了需要交由專業的獸醫師治療外,後續還需要有「野生動物復健員」的角色介入,對動物進行一練串的野放訓練,接著透過獸醫師及復健員的評估,確保動物恢復到正常的行為能力後,才能讓牠們回歸山林,最後再經由追蹤器對痊癒動物進行後續追蹤,而不是「說放就放」。
話劇持續進行,在瘦瘦熊鷹頭部用布蓋住的情況下,獸醫師取下牠腳爪上的獸鋏,並對傷口進行清創,接著測量牠的身體質量指數、觸摸胸肌飽滿程度,好從熊鷹的肌肉量來判斷營養狀況,並幫瘦瘦熊鷹的尾羽套上保護套,避免牠在暫時的關籠生活中傷到尾羽。
一步步完成治療,瘦瘦熊鷹也終於恢復成壯壯熊鷹,復健員會開始輕柔的驅趕牠,為的是訓練熊鷹來回飛行,增加熊鷹飛行的技巧與體力,最後,經過評估,野外生存能力達標、裝上追蹤器的熊鷹終於可以回歸山林了!
保育劇中,野灣的獸醫師向大家解說野生動物救傷的知識。圖片來源:挺挺應援團
「野放後不是結束,我們還要觀察動物的後續狀況,確定牠們能好好在野外生活,整個救傷復健流程才算完整」野灣說,這樣的操作流程,不只運用在熊鷹身上,白鼻心、穿山甲、鼬獾、山羌等,也都是依照同樣程序回到野外,而在復健期間,除了要教牠們該吃些什麼、需具備什麼樣的技能外,「還要讓牠們知道避開人類活動,才能提高野放之後的存活率。」
野灣獸醫經常帶著「獸夾志工小龐」(猩猩布偶),四處巡講動物救傷的正確流程。圖片來源:野灣
話劇結束,現實生活中的野生動物傷病的狀況還在持續,之所以會預定在花蓮開設救傷中心,綦孟柔表示,台灣政府經營的野生動物救傷中心有六座,但都集中在台灣的西半部,「東邊其實很少有這樣的資源,我在屏科大工作的時候,也接到很多花蓮、台東送來的受傷野生動物,可是當這些動物送到屏東、甚至送到台北的時候,都已經太晚了,已經錯過黃金治療時間。」為了避免這樣的憾事一再發生,野灣才會將目標放在東部。
野灣獸醫師陣容堅強,不但很會照顧動物,還要會說學逗唱。居中藍衣者為召集人綦孟柔。圖片來源:野灣
有人可能會想,這些事不是政府該做的嗎?我們可以做什麼?野灣又為什麼還來湊一腳,要弄個民營的野生動物救傷中心呢?
綦孟柔說:「大家都會想說,野生動物是由政府處理、要由政府買單,但珍貴的自然資源是所有人共享的,每個人都有義務和責任去保護、保育牠們,不管是實際參與救傷、出錢出力、或是宣傳知識,我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參與其中。」
對於野生動物救傷,野灣期望能走向全民參與,而每一份參與,就算只是動物知識的傳播,都會是在困境中幫助野生動物的援手。

【我們的島】一木換一墓 樹葬必先有樹

系級:法一C
學號:06141343
姓名:李紫琳

【我們的島】一木換一墓 樹葬必先有樹

時間:2018/04/02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清明將至,又是追思懷念先人的時節。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生和死的空間界線,如何在林蔭之下,找到新的平衡點?
948-1-9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
你是否想過,當生命走到終點,希望至親好友,用什麼樣的方式,送你最後一程。
誦經聲中,將親人的骨灰,輕輕擺入大樹下預先挖好的洞穴。肉身終將化成春泥,成為讓大樹滋長的養分。
從避談死亡,到找回如何處理身後事的主動權,社會風氣轉變,樹葬、海葬等環保多元葬法,不立碑、回歸自然,大幅簡化傳統習俗,逐漸成為民眾的新選擇。
內政部早在2002年就修改殯葬管理條例,開始推廣環保自然葬法,在各地陸續規劃29處專區,過去卻因為社會對死亡的禁忌,成為一個只能默默做,不能大聲說的政策。
948-1-14內政部早在2002年就修改殯葬管理條例,開始推廣環保自然葬法。
內政部早在2002年就修改殯葬管理條例,開始推廣環保自然葬法。
不少地方政府透過減免費用等方式來推廣,也鼓勵民眾預先向相關單位登記表達,身後採用環保葬的意願。2006年,環保自然葬僅有0.18%,2016年已經成長到3.9%,累積超過3萬人。民眾對新園區的需求漸漸增加,各地方政府開始加速著手改造、更新舊公墓。
長年推廣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鄉土詩人吳晟,近年來也開始將種樹這項工作,著眼各地的公墓。在樹葬逐漸成為風潮的此刻,他提出不同看法。
948-1-12006年,環保自然葬僅有0.18%,2016年已經成長到3.9%,累積超過三萬人。
2006年,環保自然葬僅有0.18%,2016年已經成長到3.9%,累積超過3萬人。
吳晟從自家樹園,捐出上百株烏心石樹苗,2013年種下至今,在管理人員悉心照料下,已經茁壯成小小樹林。彰化縣溪州鄉的第三公墓,就是吳晟推動公墓森林化願景的起點。
吳晟所推動的公墓森林化,和台灣過去實施過的公墓公園化,概念有所不同,他觀察,台灣地方上的觀念,一旦講到公園化就開始施作很多水泥建設,反而忽略了要認真種樹。但樹葬的先決條件,仍然是必須先有樹,才有樹葬。
948-1-7長年推廣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鄉土詩人吳晟,近年來也開始將種樹這項工作,著眼各地的公墓。
長年推廣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鄉土詩人吳晟,近年來也開始將種樹這項工作,著眼各地的公墓。
他更擔心的問題在於,全台目前有超過9500公頃公墓用地,逐漸完成遷葬後,將釋出大片土地,如果不是樹先進來,很可能就會是水泥先進來,成為地方政府、鄉鎮公所的開發標的。
位在新北市新店的第一公墓,這裡有著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間的古墓群,新北市政府計畫將這片墓區整建為產業園區,不少古墓已經在第一期整建工程中遭到破壞。一群文史工作者和地方青年,發起搶救古墓行動,也呼籲市府把這片土地保留作為公園綠地,不要開發成工業區。
古墓的文資審查程序仍在進行,2018年2月28日,怪手已經進駐開挖。對於古墓保存,政府和民間仍然沒有共識。民間團體認為,只要適度規劃,古墓有機會轉化成為認識新店在地歷史的基地,翻轉民眾對墓園的印象。
該如何掌握,一鄉鎮一公墓,轉化為一鄉鎮一森林的契機?生者的一個決定,決定了我們將留給後人,水泥叢林,或是千畝綠蔭。
-
心得
我一直覺得樹葬的概念很棒,除了可以增加樹木的數量降低全球暖化且增加綠地外還可以緬懷先人,當思念親人時可以去看看樹木彷彿祂還在身邊,而且我認為可以讓逝者尚在世時選擇樹木的品種,除了表達自己的人生觀外還可以勉勵後人,畢竟每棵樹擁有不同的意涵,例如松柏就有剛勁的意思。
我覺得不論是公墓公園化或是公墓森林化都傳達了一種落葉歸根、回歸自然的感覺。還記得小時候去大人口中的祖墳掃墓,爺爺都會幫我和弟弟腰上繫著紅繩子,雖然不知道是甚麼意思但看著大人們一個個莊重肅穆的表情,我和弟弟也跟著肅然起敬,絲毫不見平常的嬉笑怒罵。掃墓時對著祖先們更多的是敬畏,可是我覺得如果是樹葬的話,除了敬畏更多的是緬懷。
系級:法一A
姓名:褚繼桓
學號:06141151

「哈德里環流圈」南北極延伸 撒哈拉沙漠百年間擴張10%

2018/03/31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謝曙霞

       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發現,近百年來撒哈拉沙漠的面積變得越來越大,相較1920年已經擴大了10%。負責調查的馬里蘭大學大氣與海洋科學教授尼甘 (Sumant Nigam)表示,造成這10%擴張原因的三分之二,來自AMO(大西洋多年代振盪)等自然週期的影響;其餘三分之一,則是因為人類所引發的氣候變化有關,若再持續擴張下去可能會對非洲農民的生活帶來毀滅性影響。
       根據《ZME Science》報導,馬里蘭大學研究人員29日刊登在美國氣象學會 (AMS) 《氣候期刊》(Journal of Climate)上發表這項新的研究結果,他們調查了1920年至2013年間非洲各地記錄的降雨數據,發現撒哈拉沙漠在這期間面積延伸了10%,並在夏季擴大幅度最高,這是對非洲農業發展而言最重要的季節。
       尼甘指出,這與「大西洋多年代振盪」(AMO)息息相關。AMO是一個改變北大西洋海面溫度(SST)的氣候週期,循環時間為60到80年。隨著季節性的冷暖及乾溼變化,對撒哈拉沙漠的南北部帶來不同的異常影響; 而受到「哈德里環流圈」(Hadley circulation)的作用機制操作,鄰近赤道的空氣受熱上升至對流層後,分別往南北極方向延伸,在亞熱帶地區形成沙漠,因為氣候的變遷,環流圈可能會擴大,導致亞熱帶沙漠往北推進。此外,太平洋十年振盪(PDO)對北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造成過冷或過熱的波動,也是造成沙漠擴張的因素之一。
心得:
       想當年,在高中學地理及地科時,又是要記洋流名字,又是要記洋流特性,甚是辛苦,但看到這則報導後知道我不得不學。洋流的移動能大大地影響這個世界,就像上述所描述的氣候變化,已經讓沙漠擴大了。雖然人類對三分之二的自然影響無法改變,但是人類自身造成的三分之一倘若控制得宜,也是有機會幫助當地的農民。

 劉黎兒觀點》爛糊糊的核二幸好跳機?台灣存亡不能每天賭運氣!

系級:歷史二
姓名:許悅琪
學號:05112017

 劉黎兒觀點》爛糊糊的核二幸好跳機?台灣存亡不能每天賭運氣!
新頭殼newtalk 文/劉黎兒 發布 2018.04.01 | 22:51
 前兩天才併聯發電、隔天就跳機的核二廠2號機,其實原本就是全身病痛,爛糊糊的核二機組已經停轉670多天了,突然說是修好,要重轉,出問題一點也不意外。台灣根本不缺電,只是為了救選情且聽信張景森跟台電謊言,拿全台灣人的身家性命壓寶,重啟是絕對錯誤,這次真的是天佑台灣,沒有釀成大核災就跳機,但是台灣存亡不能靠每天賭運氣了,核一核二的超老朽爐應該趁機早點廢爐。
 核二機重啟前,筆者已再三指出,民進黨政府如何不顧核二超老朽現況,而硬行重啟的話,哪裡能救選情?是會輸全盤!現在又加上深澳電廠,大概更不樂觀吧!主導能源的張景森以及聽信台電、經濟部核電幫的話的賴清德,難道不必為此負責嗎?
 原能會是領國民稅金的公務員,理應居於專業守護台灣人身家安全才對,卻承包最多的台電計畫,聽命最大金主的台電及賴清德,過年也趕工,這種審查原本不可信,難道原能會不必負責嗎?原能會是監督核電的政府機構,卻不斷為台電效命。
 核二廠2號機重啟前在立院教育委員會裡審查時,沒有過去反對強烈的民進黨立委反對,也曾自認反核的立委郭正亮在名嘴節目裡一直連聲說「我們必須尊重台電!」

 原來台電才是台灣永遠的執政黨!

原來台電才是台灣的太上皇,原來台電才是台灣永遠的執政黨,台電拿全球最危險的核電來恐嚇台灣人,不斷蓋新電廠,用最昂貴的價格去買最爛的煤,而且不好好脫硫、不加高規格濾網等,真的是把台灣搞的生靈塗炭,完全不顧台灣人死活,要拖垮民進黨政府,不需要更多的貪腐或中國威脅,一個台電就綽綽有餘了。
因為民進黨政府或國會立場如此,那些長年吃香喝辣,給台灣製造需要數兆乃至數十兆元才能處理的核廢的核電幫,居然不知羞恥地要搞「核電復興」,讓人懷疑非核政府當初只是要騙選票嗎?
這次跳機,原因不明,據台電放出的消息是說「目前初判是蒸汽旁通閥靈敏度測試調整引起,中子偵測系統訊號動作而緊急停機,台電現正確認並排除」,說成好像是檢測機過度靈敏的小失誤,但是核電怎能發生「小失誤」呢?檢測器還有過度靈敏的嗎?難道要排除而改成很遲鈍而沒有預警效果的機器嗎?
核二廠2號機上次也是670多天前大修完畢,併聯發電35分鐘就跳機,而發生嚴重爆炸,卻等到內部告發,黃國昌公開揭穿,台電才不得不承認。但是台電也是強辯是避雷針出問題的,好像是小失誤,說穿了,就是核二整個體系都超老朽,還想重啟,就是讓人覺得台電真的想用核電把台灣毀了。
台電大修的可信度非常低,屢屢顯示台電大修不確實;今年1月底中油桃園煉油廠清晨6點爆炸,也是剛整修完畢的,就發生大事故;若是核二也發生如此事故,台灣國破家亡,尤其核二廠內還有台灣最多的8千束用過劇毒燃料棒,規模會比福島核災更嚴重。
加上去年去年1月電業法,在張景森主導,管碧玲及黃偉哲大護航台電的狀況下,台電更加100%掌握台灣的電源發展,電廠越搞越大,花在電廠的錢越來越多,卻到處出包、失控,根本是不顧電源應分散的的基本安全原則。
前行政院林全在任內已經認識到台灣超老朽核電的高度危險及台電胡作非為,臨下台前要求台電對核電「死了這條心」,不准台電重啟或拆封核四,而且說出「核災萬劫不復」真諦。
三大理由 核二2號機不能重啟
核二廠2號機至今不是不重啟,而是重啟不了,跟這次一樣,二年前重啟後就爆炸、不能重啟的反應爐,老朽不堪、爛成一堆的核二2號機絕對不能重啟了,再明白不過,三大主因如下:
  1. 中央地質調查所的台灣空中磁測調查,顯示核二廠正坐岩漿庫上,也因此當年建廠挖到硫磺泉,核二的2個反應爐的錨定螺栓大量腐蝕、斷裂也跟硫磺不無關係,非常恐怖。應該與爐同壽的錨定螺栓大量腐蝕、斷裂是全球核電史上首見的,現在提倡「核電復興」的核電幫大老之一的蔡春鴻當初還為此哭了,他本人在任內也長年承包大量台電計畫,有資格哭嗎?他有想到台灣人若因核災而流落街頭卻欲哭無淚的狀況嗎?
  2. 台灣核一、核二、核三一樣都不耐震,只有3、0.4G,超老朽全身病變,還都在活斷層邊,震央近一點的地震來都沒救;核二耐震係數僅0.4G,不到現在日本的1G的一半;比福島核一0.6G差,海嘯還沒來,6級地震就讓福島核一廠摧枯拉朽。但台電居然騙稱已在2014分別提升為0.5、0.67與0.72G,但像日本要提升耐震係數,是要長期停轉且耗費天文數字預算,從結構改造並加上大量耐震器等,台電沒停轉且低額預算,卻能神通加強耐震?台大教授徐光蓉揭穿真相,原來台電加強的並非反應爐、圍阻體、使用過燃料池本體耐震.而是發生核災等時緊急用設備如水塔等而已,,至於反應爐等核電廠的一級設備,台電在2015年8月回覆劉建國委員承認反應爐等依然但居然拿水塔等耐震係數來蒙混,實在騙很大,玩台灣人的命。
  3. 核二核電史上空前大事故,不僅錨定螺栓斷裂而已,1號機爐心側板在2012已裂30公分,現在或許裂到40公分以上,2號機也類似狀態;德國有裂15公分就廢爐的,核二是早就有無數理由,該廢爐的。
台灣中南部空汙嚴重,賴清德即使拚選舉,也應讓台電把花在核電的不必要的預算或豢養大批高薪米蟲的錢,用來買高規格濾網及燃煤脫硫過程等,當下就能減少相當汙染,不能讓核電幫心狠手辣地繼續魚肉台灣。
台灣全台電力裝置容量51GW,去年夏天尖峰也不過用37GW;冬天尖峰用量也不過28GW,佔55%,離峰只有20KW,根本不可能缺電。台電卻拼命演出缺電歹戲,過去馬府時代,還只在夏天演,但小英府時代,秋天也演,現在連冬天也演,張景森也每次主演或配合演出。
此外,台灣只有一個電網,沒有什麼南電北送的騙局,甚至3月在核二重啟前,也可以看出是北部的電廠發電量較多,如果硬要說,那也是「北電南送」而非南電北送,不能為了選舉惡鬥,連台電自己的報表都否定;拜託台灣這些被認為頭腦好的高學位或當政者,要出來自己去看看台電網路報表以及經濟部能源局資料,就知道台灣到底缺不缺電了,不要為了想在能源肥水裡撈一把,或是台電有敦親睦鄰的設施回饋金幫忙養選區等,就不斷討好台電,台灣沒人投票給台電,不要任憑台電繼續執政下去了。
心得:
台電是台灣永遠的執政黨。這個註解大概就是這則報導讓人感到無奈的地方。關於核電廠的問題從2000年到現在我都已經念大學了,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正面的解決方式。核一、核二的問題在加上上周我所選的大事記內容提到深澳發電廠的部分作為對照,發現到無論是影響海洋環境、蘭嶼核廢料、反應爐維修問題等幾乎和台電、能源肥水、政權交替等人為問題綑綁住。這樣下去。台電還有什麼機構或是人可以監督?反應爐的問題到底是研究報告出來的結果較大還是台電說了算?對於2025年非核家園的目標時間不長也不短,我只知道這樣綑綁下去又可能一個十年就這樣過去了。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系级:会三D
姓名:吴建华
学号:04155248

呼和浩特海關查獲百餘根走私黃羊角

建立於 2018/03/28

法南山區兩公熊相依為命 擬引入母熊

建立於 2018/03/28環境資源中心 上稿編輯: 林子堯

法國南部庇里牛斯山區現有39頭熊,但分布不均衡,西部山區僅有兩頭公熊棲息。為了物種延續,生態部規劃今年秋天將送母熊進入山區,距離上次引熊入山已有12年。

根據法國國家狩獵及野生動物局2016年的資料,庇里牛斯山區還有39頭熊,但分布很不均衡,西部山區只有兩頭公熊,其他都在中部山區。
生態部長余洛(Nicolas Hulot)接受巴黎人日報(Le Parisien)專訪表示,打算把母熊再度引進庇里牛斯山-大西洋省(Pyrenees-Atlantiques)的山區西側,目前規劃今年秋天釋放兩頭母熊。
在此之前,他將要求地方政府舉辦座談,與居民溝通,他本人會到場說明。
余洛強調,科學研究員認為庇里牛斯山-大西洋省的熊的數量已處於極危狀態,民調顯示76%的當地居民贊成引熊入山,但他理解牧羊人的擔憂,除了座談,也會協助加強保護羊群。
心得:
當政府跟你說,他沒老婆妳嫁給他一下,你是什麼感覺。
維持種的延續固然重要,但因為這樣就忽視一個一個意識體的價值是本末倒置的;除了人以外,其他動物或多或少也是有感情的,不是為了種的延續的性愛機器;把母熊帶離原本的生活環境,叫她去那裡當性奴,我個人認為這是極為不人道的、原始的、該被人蔑視的作法。
如果真的是為了熊著想的話,才要引熊入山,那牧羊人什麼的犧牲掉就好了,把整座山都還給熊,還給人以外的動物就好了;竟然把一個種族的生存跟一個人的生存擺在同一個天秤上!?真不愧是人類呢!
即刻停止庇里牛斯山上一切人類干涉(,當然也有人類干涉最小限度,不打壞平衡這個作法,但人類不可能。)還地於自然,再來他們能不能生存就是物競天擇。這是我認為最好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