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1日 星期三

經部急滅火 沈榮津:深澳電廠符合國家能源轉型

系級:英三B
姓名:曾雅勤
學號:04121283

經部急滅火 沈榮津:深澳電廠符合國家能源轉型

建立於 2018/03/21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賴溫狠

深澳電廠爭議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雖然票投通過,不過後續卻也不斷砲打經濟部沒有說明2025年能源配比的路徑,21日上午更在接受廣播專訪時強調,經濟部與台電交出相關資料後,環保署才會正式給出過關放行的行政處分,否則「他們拖著、我也拖著。」下午經濟部部長沈榮津,為此連忙出面開記者會滅火,再次強調深澳電廠更新計畫是符合國家能源轉型、確保區域電力供應的重要供電計畫。

深澳更新計畫完工示意圖。來源:台電。
深澳更新計畫完工示意圖。來源:台電。
沈榮津駁斥「經濟部不講清楚深澳電廠在穩定供電的必要性」的說法,表示深澳電廠將使全國電力系統備用容量率達到「15%」這個法定目標之上。且2026年完工後,將占尖峰供電的2.8%,可改善2025年後北部地區嚴重電力供需失衡的情況。
經濟部以去年11月行政院拋出的「穩定供電策略」為依據,表示如果深澳機組無法在2025年7月上線,那麼2025年的備用容量率就無法達到法定目標值15%。若無法達成,就將依電業法第24條規定面對罰鍰。
經濟部估算,當深澳電廠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第1部機組於2025年完成商轉,可提供1.4%之尖峰用電需求,使當年備用容量率可增加至16.3%。然而缺少了深澳,2025年的備用容量率的確就是14.9%,也就是詹順貴砲轟質疑為何要為了補上這0.1%而花掉1000億元。
沈榮津表示,北部電源在2025年供應比例僅33%,但電力需求達38%,北部地區供電明顯有失衡,如再無深澳電廠,中南部的電力北送情形將更加惡化。他強調,深澳電廠是能源轉型過程中,肩負能源供應穩定的重要計畫,發電過程也能夠兼顧環境友善的目標。

曾國欣/臺灣的水資源污染,限塑才是解方?

系級:歷史三
姓名:黃雅君
學號:04112027

曾國欣/臺灣的水資源污染,限塑才是解方?

2018/04/18  環境當代思潮   作者:曾國欣
大量沖至河口的廢棄物來自於多雨的春末至夏季,並非終年固定的污染源。圖為台北市大雨...
最近一則瓶裝水內含塑膠微粒的新聞,再度刺激了民眾對食安問題的敏感神經,畢竟從2011年爆發塑化劑事件起,大眾對食物受到不當污染的問題有了多一層警戒。


瓶裝水裡的塑膠微粒,不像清潔用品裡的柔珠,或是杯盤、吸管、塑膠袋這樣的碎屑,一眼就能夠看出,然而就因它的無色無味,讓人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危害。這些污染物就像空氣中PM2.5一樣無聲無息進入人體,造成日積月累的潛在傷害,這種環境賀爾蒙的負面作用包含增加體內毒素累積,以及影響免疫系統。
瓶裝水是多數人生活的一部份,因此新聞很快地佔據了版面。此外,它再度強調一個本因毫無懸念的常識:純淨的水中不該存在自然以外的東西,因此大家都能輕易體會問題的嚴重性。
諷刺的是,在我們生活周遭,有塊原本純淨的水源,因缺乏有效的控制與重視,正受到大量污染——曾經美麗的海洋與河川,就像平行時空一般的存在。
在一個河道塑膠物排放量的世界地圖中,臺灣沿海被幾個偌大象徵污染數量的圈圈所掩蓋。...
喚回對河川與海洋的關注

對於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們來說,河川與海洋不像家裡附近的公園、水池,就算有人亂倒垃圾、排放髒水,既然看不到聞不到,好像也與我無關。除了夏天到海邊遊玩或在河濱散步,若非眼見為憑,很難切身體會原本秀麗的水岸,都被一層一層垃圾覆蓋著。
一篇在去年七月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文章,默默幫臺灣冠上了新的世界排名。在一個河道塑膠物排放量的世界地圖中,臺灣沿海被幾個偌大象徵污染數量的圈圈所掩蓋。其中高居16名的淡水河,更是與中國數條大河平起平坐。
先不論研究中河流選擇的針對性與代表性,既然發現了問題,就應該思考起因與對策。畢竟相較於先進國家如歐美、日本,雖然陸域塑膠垃圾產量也不少,但落入河川又漂流出海的數量明顯較低。
當然,現在反空氣污染情緒高漲,我們效法的對象不是直接焚燒的國家,若能找出源頭,並在上游儘早處理才是長久之計。
垃圾從何而來?


大家心中或許有個疑問:「現在明明垃圾不落地,分類也做得比以前確實,到底是哪個沒公德心的人在破壞環境?」的確,沿著規劃整建完成的河濱公園、疏洪道漫步,不太會發現早期隨地放置廢棄物的情形。那為什麼河口在強降雨後容易堆積如此多的垃圾呢?
研究中河口終端排放量與季節進行相關性分析告訴我們,大量沖至河口的廢棄物來自於多雨的春末至夏季,並非終年固定的污染源。其實現今多數污染事件,主要來自於過去河岸垃圾棄置場對塑膠垃圾的容忍。


千古不化的塑料在數十年後出土之時依然如新,才造就了讓人瞠目結舌的填海造陸奇景。數十年前的因,造成了現在的果,除非愚公移山,將大漢溪、新店溪周圍的老舊棄置場重新再處理一番,否則同樣的問題將會一再出現。
現今多數污染事件,主要來自於過去河岸垃圾棄置場對塑膠垃圾的容忍。圖為宜蘭大雨後,...
金門縣與連江縣的海岸同樣受到垃圾上岸景觀破壞之苦。圖為金門慈湖沿岸海漂垃圾上岸情...
外島也面臨垃圾漂流上岸的狀況


換個場景,除了臺灣本島沿岸的漂流物,金門縣與連江縣的海岸同樣受到垃圾上岸景觀破壞之苦。
與金門國家公園毗鄰而居的廈門及九龍江口充斥海漂廢棄物,隨著潮流與季風吹送,散佈在金門慈湖、古寧頭跟蘭洋北側一帶的海岸線。當地人戲稱在海岸走一段路,要收集一個套房的傢俱絕非難事。隨著潮起潮落上岸的垃圾,也讓當地清潔人員疲於奔命,每年清運數百噸的量。
麻煩的是,金門當地並未設置焚化爐,耗費千萬運費回臺焚燒後,還要在空汙問題上貢獻一筆。雖然福建省與廈門市極力從河道攔阻垃圾入海,但效果仍然受限於颱風及降雨季節。
如同臺灣的窘境,棄置場中陳年塑料終將重回地表,給予人類重重的逆襲。更無辜的是,污染將牽連許多海洋生物與候鳥的食物鏈安全,畢竟人類有檢驗技術、有辨別能力,如果硬是讓海龜抽菸蒂或騙鯨魚用餐盤,這些舉動與在陸地虐待動物何異?
如何收拾爛攤子?


既然延宕多年的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解決,我們得想想如何收拾這個爛攤。
目前海漂垃圾清除技術應屬2013年興起的「海洋吸塵器」與2016年「海洋垃圾桶」的概念較為經濟可行。兩者原理皆是利用海漂垃圾隨波逐流的浮力,將其包圍至固定的網狀透水容器後集中回收,類似油炸食物時將表面的浮渣撈起過濾。
如果能在河口及洋流渦流區設置適當的收集點,讓寶特瓶、廢棄漁具、塑膠容器在上岸前找到一個好歸宿,對海洋及海岸環境來說將是一大福音。如此一來,可利用大自然的潮汐力與河道中水流匯聚的特性,減少這些垃圾在水中滯留的時間,降低事後的清運成本。
然而,對於收集器設置及後續物歸原主的合作模式仍有待全民凝聚共識。畢竟這個大型垃圾桶不論放置在誰家門口都具針對性,且多少會影響航道運輸。為了海岸管理跟永續發展,我們應該要盡快達成協議,正視漂流垃圾問題,還給海洋生物一個沒有食安問題的純淨水源。
與此同時,我們應該要支持越來越趨嚴格的限塑政策,習慣使用可回收、可分解的材料,逐步降低對環境的壓力。
心得:
今年開始政府嚴格實施不提供塑膠袋的政策,我覺得這是一個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的動作,也提倡大家多使用購物袋,以減少不必要的垃圾,往往我們都習慣店家的主動提供卻忘記這樣的行為後面,給生態帶來多大的傷害,不只傷害了動植物,間接也是影響到我們人體。隨著氣候越來越怪異,我們還是必須要再做更多有利環境的行為。

系級:社二B
學號:05115226
姓名:楊永楨


福島核災7年了!這裡輻汙依然嚴重 百年也回不去


2018/03/20 15:40 自由時報 文/劉黎兒

森林山地輻射汙染程度會更嚴重。(資料照,美聯社)〔文/劉黎兒〕NHK今年又製作了「被曝森林2018」,從各大學調查團隊研究結果,也逐漸理解輻射汙染對生物乃至森林樹木以及土壤本身造成的破壞。
NHK特集指出,面積約為東京都心23區一半的地區輻射汙染程度依然高得驚人,這些地區主要是森林山地。
現在日本原子力研究開發機構跟福島大學組成共同研究團隊在進行探究。該團隊分析土壤發現,銫137有溶入水裡、跟落葉等有機物結合、跟黏土礦物等非常強力結合等狀態,除了表層之外,也幾乎都跟黏土礦物密切結合而殘留不動,但沒汙染到深層的地下水,亦即森林有將輻射封閉在森林裡的效果,但是森林內部則形成嚴重的輻射汙染循環;像是茨城基督教大學的桑原隆明助教授調查該處的胡蜂(黃蜂),發現蜂巢輻射汙染高達11萬貝克/公斤,主要原因是蜂巢是拿樹皮來做的,樹皮遭到嚴重輻射汙染。
花與果實,銫濃度高達數千至數萬貝克/公斤;山雀生的蛋也有輻射汙染,達379貝克等。
土壤的銫讓森林汙染長期化,90%以上的輻射汙染都還留在土壤裡,因此赤宇木的森林至少百年沒有希望恢復原狀。


----

心得:

去年在十一月份的時候在華山有展出《福島,元氣?》影像紀錄展,有幸在無意間得到這次展覽的資訊,那時對福島只有核災及恐懼的印象,而在走進展間之後,只剩下對福島人民柔軟又堅韌的心感到無限敬佩。
「每個我們訪問的老爺爺老奶奶,都似乎想要告訴我們一些什麼,當我們問到地震時的情況,他們在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之後,就會開始跟我們介紹起當地的特產和水果,彷彿是在說:我想要告訴你不用為我們悲傷,我們很好,現在的福島很好。」這是分享會時其中一組新創團隊分享的話語,即使福島有部分的地區或是森林已經被輻射汙染到難以復原的地步,福島其他地區(輻射問題較輕的或是中等的地區)的人民在悲傷後依然堅忍不拔,努力重新站起。
其實很想說的是,臺灣在報導福島的新聞大部分都以「輻射嚴重」、「回不去」等字眼,很容易誤導不了解當地狀況的一般民眾對福島有更深的恐懼,進而影響福島的觀光或是其他產業難以復甦,核災和輻射固然可怕,但最可怕的仍是無知帶來的偏見。

工二A 05116159 陳宥蓉 回收綠報報#11|百大科技報你知!工研院創造「液晶面板全回收」

工二A 
05116159 
陳宥蓉

回收綠報報#11|百大科技報你知!工研院創造「液晶面板全回收」

2018/03/14, 環境 回收綠報報 R-Paper

以往,臺灣每年廢棄的幾千噸液晶面板,只能掩埋。現在,工研院所開發的「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可以讓液晶、金屬銦、玻璃通通分離、再利用。
這項技術獲得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把液晶面板中的液晶萃取出來,純化後回到原製程使用,估計廠商每年可以節省4.5億元支出。

18-B09(2)

此外,用面板玻璃改質製造的「玻璃奈米孔洞吸附材料」,可以處理重金屬廢水問題,可以重複使用超過20次,整體成本是既有技術的1/3,而且不會產生重金屬污泥。

18-B09(3)

這項技術不僅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並且把危害環境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未來還可望應用在更多領域!
-----------------------------------------------------------------------
心得
看到這份關於環境保護的新知識與好消息真的覺得十分的興奮,因為一直以來被大量使用且不可回收的液晶面板終於也可以經過分離各成分做回收再利用,不僅僅省錢更減輕了對地球的負擔,期望科技能進步的同時人們也一起身體力行從小地方做起,一同為彼此生活的環境努力。

蜜蜂為何消失了?公視《蜂狂2》紀錄片探討

系級:歷史三
姓名:黃雅君
學號:04112027

蜜蜂為何消失了?公視《蜂狂2》紀錄片探討

2017-10-19 11:55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公共電視歷經1年半的拍攝,推出「蜂狂2」紀錄片,探討蜜蜂消失現象的背後,可能隱藏...

蜜蜂因農藥出現生存困境,人類是否也同步受到健康威脅?公共電視繼2014年推出《蜂狂》,歷經1年半拍攝,推出《蜂狂2》紀錄片,探討蜜蜂消失現象的背後可能隱藏的環境汙染問題。
製作人賴衍銘表示,幾年前推出第一集時,主要是在探討蜜蜂大量無辜死亡的現象,第二集便深入探究蜜蜂可能的死亡原因,原本以為是昆蟲界本身的問題,但後來抽絲剝繭,拍攝團隊除了深入鄉間,還到了美國、日本看看其他國家的狀況,推測蜜蜂的消失與農藥使用、濫用有關。
賴衍銘表示,蜜蜂是蔬果主要的授粉者,若蜜蜂持續死亡,蔬果少了昆蟲授粉,對經濟面的影響甚鉅;加上農藥使得蜜蜂出現慢性傷害,也許現在比較難看得到影響,也會間接影響到人類的健康環境。
他表示,過程中,實際拍攝到蜜蜂大量死亡的樣態,也拍攝到蜂巢內滿滿都是蜂蜜,但蜜蜂都消失了;理論上,蜂巢內有蜜,別的蜜蜂也會進駐,但蜂巢原本的蜜蜂不見以外,其他蜂巢的蜜蜂也不來,因此學界推測,連蜜蜂都意識到,受到這蜂巢內的蜂蜜是有問題、受到汙染的,外界與學界都應該正視這問題。
賴衍明說,這部紀錄片從去年5月開始拍攝,在追查過程中,確實也有發現許多矛盾之處,比如確實並非所有農藥都是壞的,但是農藥殘留過多卻是事實,也造成拍攝後整理紀錄片的脈絡上,出現很多困難與矛盾;他表示,製作團隊遠到美國採訪曾受美國政府打壓的學者,但很多時候事過境遷,能提供的影像資料有限,必須用別的方式來「說故事」。
他強調,這部紀錄片走遍海內外很偏遠的鄉下,但他發現,各國農民都遇到類似的困境,用藥的習慣都必須要強化,但是,台灣越來越多新農、年輕農投入農業,為農村帶來更多新的觀念、用藥的意識與行為都逐漸在翻轉改變中,台灣的農業未來還是很有希望的。
心得:
因為大量使用農藥的關係導致蜜蜂群體消失造成的生態危機,在我們平常所食用的食物或食物鏈中大多都與蜜蜂有密切相關,因為蜜蜂採花蜜負責天然授粉,沒有蜜蜂授粉,必會影響各種農作物產量。近年全世界環境惡化,與蜜蜂大量減少,和使用農藥有很大關係。提倡多食用無農藥食品不只是為了自身的健康,也是為環境多一份心力。

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深澳電廠環差過關 環團學界:應做生態調查與健康評估

系級:日二A
姓名:曾柏荃
學號:05122115


深澳電廠環差過關 環團學界:應做生態調查與健康評估

2018-03-20 11:02 聯合報 記者彭宣雅╱即時報導

深澳電廠環差過關。學者與環團認為,過去多次環評會議,最後兩案併陳,其中建議應該重新做環評,主要是因為委員提出變更可能對環境的影響,但卻一直被忽視,由於環境時空的改變,不論對於生態影響,或對人體的健康風險,都應該進行評估。

根據環評會議資料,當初專案小組兩案併陳,其中建議重做環評的原因,不是機組的改變,是深澳灣外海堤布置改變,會改變灣內的水流速度與方向,將改變原始生物自然棲息環境,對深澳灣內原生物生存條件和組成,有加重影響之虞,因此才建議環評大會要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昭倫表示,深澳電廠不論環差改到哪裡,對自然生態「當然有影響」,環評報告中並沒有基礎的生態資料,今天要通過這樣的環境差異分析,就應該要作完整的海洋生態資料調查。
陳昭倫表示,什麼叫做對環境影響大,什麼叫做對環境影響小,總是應該有個科學的調查數字出來,環評大會上也有委員提出質疑,但完全不回應採納,態度非常傲慢,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陳昭倫表示,深澳電廠環差分析,前後時空差異差太多,東北角屬於近海漁業,長期受到深澳電廠的影響,但過去資料是怎樣,現在資料是怎樣,環說書內根本看不出來,這是非常荒謬的事情。
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教授鄭學淵表示,那個區塊漁業比較少是事實,但對環境生態影響還是很大的,包括新北、基隆也都是藍海經濟計畫示範基地,也是珊瑚礁的熱點,當年就連員山仔分洪道開通後都對環境造成影響,深澳電廠除了水溫還有落塵,漁業不僅只有捕撈漁業,還有環境資源的保育,「怎麼會沒有影響」。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理事長葉光芃表示,燒煤之後的落塵、化學物質、重金屬進到海裡,藉由水產魚類進入人體食物鏈中,若小孩與母親食用到,影響甚鉅,他認為這些都應該進行評估。

圖為深澳電廠舊址除役拆除前狀況。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為深澳電廠舊址除役拆除前狀況。圖/本報資料照片
心得:
環境是不斷在變動的,因此我們在面對環境議題的問題時,必須時時刻刻地謹慎評估,隨時注意環境的變化,我們的決定可能造成對環境永久的影響。
我想人類對於環境應帶著感恩的心,我們從環境中奪取資源,又產生需要的能源,我們雖必定會對環境造成負擔,但再現實的情況裡,我們還是可以努力將對環境的破壞降到最低,人與環境並不是分高低的關係,而是要共同達到雙方都能接受的平衡,讓人與環境都能永遠持續下去。





空氣污染

系級:音樂二
姓名:林孟慧
學號:05117004


不輸車輛廢氣! 研究:消費產品漸成洛杉磯空污主源

建立於 2018/03/19
本報2018年3月1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含有石油精製化合物的化學產品——家用清潔劑、殺蟲劑、油漆和香水,現已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威力不輸車輛廢氣。
根據這份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就懸浮微粒損害肺部這種污染型態而言,化學產品產生的微粒大約是運輸領域的兩倍。
美國洛杉磯空氣污染。作者:Diliff;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by-SA 3.0)
美國洛杉磯空氣污染。作者:Diliff;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by-SA 3.0)
美國《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報導,人類的化石燃料用量比石油基化合物多得多,以重量計大約是15倍。但研究主要作者、NOAA化學部門的環境科學研究所科學家麥唐諾(Brian McDonald)說,儘管如此,乳液、塗料和其他日常化學產品對空氣污染的貢獻,竟和交通運輸領域相當。
在這份研究中,科學家聚焦於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VOCs可能會飄浮在大氣中,並產生臭氧或顆粒物質。由於可能影響健康(包括肺損傷),這兩種物質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受到監管。

城市空污來源  汽車、化學日用品逸散各佔一半 

生活在城市和城市近郊的我們普遍認為,我們呼吸的大部分污染是來自汽車和卡車排放或瓦斯漏氣。
這不是沒道理,過去幾十年的確是這樣——但監管機構和汽車製造商陸續改良了發動機、燃料和污染控制系統。因此,麥唐諾及其同事重新評估了空氣污染源,對產業和監管機構發表的近期化學生產統計資料進行分類,對美國洛杉磯的空氣進行詳細的大氣化學測量,並納入其他研究的室內空氣品質測量結果。
他們的結論是:在美國,消費品和工業產品排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實際上比目前空氣污染清單的估計量高出兩到三倍,車輛排放則被高估。
例如,美國環保署估計約有75%的VOCs排放量來自車輛,約25%來自化學產品。但研究團隊評估最新的化學品使用統計資料和之前無法獲得的大氣資料後發現,其實比例是一半一半。

一個是揮發使用  一個是燃燒

共同作者之一、NOAA大氣科學家吉爾曼(Jessica Gilman)說,化學品用量少,排放量卻很多的部分原因是,這些產品和燃料之間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汽油儲存在封閉甚至密封的容器中,其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經燃燒產生能量,但是常用溶劑和個人護理產品就是透過揮發來使用,像是香水或香味產品,讓你或鄰居可以享受香氣,但你不會這樣使用汽油。」吉爾曼說。

洛城來到交叉點 消費產品將比汽車造成更多空污

該團隊對這些VOCs最終如何導致懸浮微粒污染特別感興趣。去年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Lancet)上發表的一篇綜合評估,將空氣污染列入全球死亡率威脅前五名,其中「環境懸浮微粒污染」是最大的空氣污染源。這項新研究發現,隨著汽車變得更加乾淨,消費品排放VOCs、形成這些污染顆粒的比例也越高。
「洛杉磯已經來到這個交叉點。」麥唐諾說。
他和同事們發現,他們無法複製大氣中測量到的顆粒或臭氧量,除非納入揮發性化學產品的排放。另一位共同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高斯坦(Allen Goldstein)說,研究過程中他們也確定,人們暴露於室內揮發性化合物濃度非常高,而且室內濃度比室外濃度高10倍。
CIRES化學家德高(Joost de Gouw)說,新研究也發現,美國監管部門對車輛排放的控制非常有效。德高認為,美國監管部門應該將車輛以外的排放也納入管理對象。

東京智慧能源週 大同征戰智慧綠商機

東京智慧能源週 大同征戰智慧綠商機
2018/03/07 出處:Digitimes 物聯網
音樂二 陳季蓮
大同公司在太陽光電與智慧電網深耕多年,日前參加東京全球智慧能源週(2018 World Smart Energy Week)活動,以智慧能源系統(system)、智慧能源方案(solution)與智慧能源服務(service)三大主軸,在全球最具指標性的智慧能源專業展會中,以多樣優異的產品與建置經驗,擴大展出規模,征戰海外市場。
智慧能源系統展出包括美規、歐規、日規等先進智慧電表及AMI系統、高效能馬達、低煙無毒與太陽光電電纜,以及輸配電變壓器搭配TSPDA偵測內部放電等新功能;未來也將加入物聯網技術,支援遠端監控運作狀態之變壓器與馬達等創新產品。
智慧能源方案則展出可搭配再生能源發電之移動式變電站至大型高壓變電站之設計與建置、微電網設計、以及太陽能應用;其中移動式變電站特別針對再生能源發電與升壓併網需求,作變壓器、配電盤與控制設備的客製化設計組裝,並完備出廠前預裝測試,有效縮小變電設施的安裝時間與所需場地空間;大型高壓變電站則是配合大型地面太陽能電廠。
智慧能源服務則為大同在太陽能發電、各型微電網基礎設施的專業工程服務,包含透過雲端連線監控各案場運作狀態、進行發電預測及多項後台資訊管理機制,提供各規模類型客戶太陽能發電站的設計、規劃、建置、營運、維護等全方位服務。
大同日本公司設立於1975年,迄今已超過40年,近年除了馬達、變壓器、配電盤以及家電等產品在日本有穩定銷售成績外,大同研發自製的先進智慧電表已通過嚴格的產品認證測試,取得日本多家電力公司之合格供應商資格,成為日本智慧電表市場的唯一外商。此次參展,除了持續加強與日本客戶的長期穩健合作,也將與日本企業謀求新的合作契機,在電力設備、智慧電網、新能源、微電網、儲能及太陽能系統等方面,共同開發台灣、日本及東南亞等市場。
創業百年的大同公司已從電力設備製造商成功轉型為智慧能源公司(A Smart Energy Company),在各先進國家電力產業皆朝向高佔比再生能源與分散式智慧電網的生態演變之際,大同將可提供完善的智慧能源解決方案與服務。大同已在東沙島、太平島、澎湖七美島等,建立以再生能源取代柴油發電的智慧電力管理系統;在屏東的智慧型微電網示範場域更達到100%再生能源的利用,取得APEC永續社區銀質獎的肯定。此外,大同已在全台建置擁有超過500個太陽能電站,累積完整的設計、建置、維運經驗,並以自有雲端管理系統進行發電預估與即時監控。未來將搭配建設高壓變電站的工程技術優勢,目標建置300MWp以上的大型太陽能電廠。

不輸車輛廢氣! 研究:消費產品漸成洛杉磯空污主源

輸車輛廢氣! 研究:消費產品漸成洛杉磯空污主源

音樂二 陳季蓮
2018/03/19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環境資料中心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主持的一項研究發現,含有石油精製化合物的化學產品——家用清潔劑、殺蟲劑、油漆和香水,現已成為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威力不輸車輛廢氣。
根據這份發表在《科學》期刊的研究,就懸浮微粒損害肺部這種污染型態而言,化學產品產生的微粒大約是運輸領域的兩倍。


美國洛杉磯空氣污染。作者:Diliff;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by-SA 3.0)
美國洛杉磯空氣污染。作者:Diliff;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by-SA 3.0)
美國《科學日報》(Science Daily)報導,人類的化石燃料用量比石油基化合物多得多,以重量計大約是15倍。但研究主要作者、NOAA化學部門的環境科學研究所科學家麥唐諾(Brian McDonald)說,儘管如此,乳液、塗料和其他日常化學產品對空氣污染的貢獻,竟和交通運輸領域相當。
在這份研究中,科學家聚焦於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VOCs可能會飄浮在大氣中,並產生臭氧或顆粒物質。由於可能影響健康(包括肺損傷),這兩種物質在美國和許多其他國家都受到監管。

城市空污來源  汽車、化學日用品逸散各佔一半 

生活在城市和城市近郊的我們普遍認為,我們呼吸的大部分污染是來自汽車和卡車排放或瓦斯漏氣。
這不是沒道理,過去幾十年的確是這樣——但監管機構和汽車製造商陸續改良了發動機、燃料和污染控制系統。因此,麥唐諾及其同事重新評估了空氣污染源,對產業和監管機構發表的近期化學生產統計資料進行分類,對美國洛杉磯的空氣進行詳細的大氣化學測量,並納入其他研究的室內空氣品質測量結果。
他們的結論是:在美國,消費品和工業產品排放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實際上比目前空氣污染清單的估計量高出兩到三倍,車輛排放則被高估。
例如,美國環保署估計約有75%的VOCs排放量來自車輛,約25%來自化學產品。但研究團隊評估最新的化學品使用統計資料和之前無法獲得的大氣資料後發現,其實比例是一半一半。

一個是揮發使用  一個是燃燒

共同作者之一、NOAA大氣科學家吉爾曼(Jessica Gilman)說,化學品用量少,排放量卻很多的部分原因是,這些產品和燃料之間存在根本上的差異。
「汽油儲存在封閉甚至密封的容器中,其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經燃燒產生能量,但是常用溶劑和個人護理產品就是透過揮發來使用,像是香水或香味產品,讓你或鄰居可以享受香氣,但你不會這樣使用汽油。」吉爾曼說。

洛城來到交叉點 消費產品將比汽車造成更多空污

該團隊對這些VOCs最終如何導致懸浮微粒污染特別感興趣。去年英國醫學雜誌《刺胳針》(Lancet)上發表的一篇綜合評估,將空氣污染列入全球死亡率威脅前五名,其中「環境懸浮微粒污染」是最大的空氣污染源。這項新研究發現,隨著汽車變得更加乾淨,消費品排放VOCs、形成這些污染顆粒的比例也越高。
「洛杉磯已經來到這個交叉點。」麥唐諾說。
他和同事們發現,他們無法複製大氣中測量到的顆粒或臭氧量,除非納入揮發性化學產品的排放。另一位共同作者、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學者高斯坦(Allen Goldstein)說,研究過程中他們也確定,人們暴露於室內揮發性化合物濃度非常高,而且室內濃度比室外濃度高10倍。
CIRES化學家德高(Joost de Gouw)說,新研究也發現,美國監管部門對車輛排放的控制非常有效。德高認為,美國監管部門應該將車輛以外的排放也納入管理對象。

英一C  劉心雅  學號:06121349

瓶裝飲用水受塑膠微粒污染嚴重 

自來水或許更安全

2018/3/19 環境資訊中心 編輯:林子堯

    美國一所大學研究員從全球九個國家生產的瓶裝飲用水抽樣調查後發現,大部分瓶裝水都受塑膠微粒不同程度污染。但目前不清楚污染對身體造成的危害程度。
    據法新社報道,報告發表在非商業性的媒體ORB MEDIA 上。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弗利多尼亞研究員從巴西,中國,印度,印尼,肯亞,黎巴嫩,墨西哥,泰國及美國的多個瓶裝水品牌,抽取了250個樣本檢驗,結果顯示93%的樣本驗出有塑膠微粒,當中包括法國名牌依雲    (Evian)礦泉水以及中國飲品生產商娃哈哈等多個國際品牌的瓶裝水。其餘被點名牌子包括雀巢Pure Life,聖培露(san Pellegrino),Aqua,Aquafina和達薩尼(Dasani)。
    研究人員在有問題的樣本發現了聚丙烯,尼龍,聚對苯二甲酸等塑膠雜質,平常一公升水平均會有10.4個0.1毫米大的塑膠微粒,體積更小的微粒數目更多,平均每升水中有314.6個。
    領導研究小組的紐約州立大學塑膠微粒研究員梅森(Sherri Mason)認為,總體來說,自來水比瓶裝水安全的多。
-------------------------------------------------------
心得:
    瓶裝水是生活中很常見的用品,尤其是出門旅遊的時候常常人手一罐,但是很少想過瓶裝水可能也有安全上的疑慮。在看過這篇報導後,對於瓶裝水會有塑膠微粒的殘留,我覺得很驚訝,因為以前總是認為塑膠只要沒有過度加熱,應該都是很安全的。所以若是出門在外,最好還是自己準備飲用水比較讓人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