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8日 星期三

運用AI影像辨識 「無人資源回收站」下半年有望上路

系級:社二B
學號:05115226
姓名:楊永楨

運用AI影像辨識 「無人資源回收站」下半年有望上路

環境資訊中心,2018年3月27日,賴品瑀報導


「2018智慧城市展」3月27日至30日在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國內資源回收業龍頭「大豐環保科技」展出「zero zero無人回收」概念站,透過AI人工智慧影像辨識來判別資源回收的正確性,無人站可24小時營業,也更方便民眾做回收。大豐透露,目前正在與超商、縣市政府積極討論,目標下半年開始上路。

DSC03858
資源回收業者「大豐環保科技」展出「zero zero無人回收」概念站。賴品瑀攝。
大豐在2017年推出「zero zero 回收服務APP」,提供民眾預約回收服務,回收資源所獲得的點數,也可利用APP兌換,今年再推出「zero zero無人回收」一站式全品項資源回收,則有可24小時營業、不需預約,節省人力的優點。
人工智慧用於辨識回收資源的種類,也辨識回收者。民眾加入會員後,帶著要回收的資源到無人回收站,先進行人臉辨識確認身份,經過秤重、識別回收物總類,再以燈號引導民眾把資源投入正確的分類箱內。
大豐環保科技資訊部資深經理賴宏維表示,目前的自動回收裝置都是以「瓶罐類」透過「條碼」辨識,不過,其實一般家庭大約一半的資源回收是紙類,因此他們希望借重AI人工智慧,來協助回收的種類能再有突破。目前大豐的AI無人回收站最多可以辨識9種資源。
賴宏維解釋,對業者來說,若是回收源頭分類正確,後端資源再生的處理與再生利用率就可以再提升。而對民眾來說,無人站可以24小時運作,就可以更便利的進行回收。
大豐初步評估,便利商店、社區、學校等機構都適合設立,無人站可以依照空間、當地的特性等條件,決定要回收哪幾種資源。

心得:
無人回收站對在外租屋的我來說是非常方便的發明!不會因為錯過垃圾回收車就囤積垃圾,而且還能夠幫助無法分辨該不該回收的人做好資源回收,本身AI科技就能夠吸引年輕人對此的興趣,而點數機制應該能夠吸引不少中高年齡層的族群一起響應,希望能夠早日見世!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風電大增!德國傳統電廠如何接招?

系級:日二A
姓名:曾柏荃
學號:05122115


風電大增!德國傳統電廠如何接招?


南極海洋生態警訊 70%國王企鵝可能在世紀末消失 --巨資1A 張程鈞 06170113

系級:巨資1A
姓名:張程鈞
學號:06170113

南極海洋生態警訊 70%國王企鵝可能在世紀末消失


2018/02/27  環境資訊中心  鄒敏惠

英國衛報報導,一篇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的新研究指出,由於南極周圍原始海域的溫度升高,加上過度捕撈,國王企鵝可能在本世紀末瀕臨滅絕。
根據這份研究,全球暖化改變了世界上最後一片荒野淨土的環境,70%的國王企鵝可能會消失或被迫尋找新的繁殖地。
國王企鵝。Amanda B(CC BY-NC-ND 2.0)
國王企鵝。圖片來源:Amanda B(CC BY-NC-ND 2.0)

南極水域的暖化威脅 鯨魚、企鵝都面臨生存災難

作者之一、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斯特拉斯堡大學學者勒伯赫(Céline Le Bohec)警告,除非緊急採取補救措施,否則該物種「可能會消失」。
「如果沒有遏止或控制全球暖化的行動,加上當前人為變化的速度——氣候變遷、過度捕撈——保持不變,該物種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消失。」勒伯赫說。
本月稍早,另一篇研究也發現,氣候變遷和工業捕撈兩個因素正共同威脅著南極水域的磷蝦族群,對鯨魚、海豹和企鵝造成潛在生存災難。
勒伯赫表示:「除非溫室氣體排放量下降,否則70%的國王企鵝,也就是約110萬對繁殖對,將被迫遷離其繁殖地,或在本世紀末之前瀕臨滅絕。」

只在孤島上繁殖 國王企鵝覓食恐有困難

國王企鵝是體型第二大的企鵝物種,只在南大洋一座特定孤島上繁殖,當地沒有冰層覆蓋並且容易進入大海。
隨著海洋暖化,一種稱為南極鋒(Antarctic polar front)的水體正在被往南推,然而這個水體是含有豐富營養物質的湧升流,以這種水體中的魚和磷蝦為食的國王企鵝必須跟著這個水體往南覓食,拉長覓食時間,飢餓的年幼企鵝必須等待更久。
隨著繁殖地與覓食地之間的距離增大,科學家預測整個群落將被消滅。

企鵝是關鍵物種 南極海洋現生態警訊

研究者們認為,國王企鵝的困境是整個南極海洋環境發出的警訊。
「像其他海鳥和海洋哺乳動物一樣,企鵝在生態系統中的營養等級較高,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物指標,對海洋生態系統變化相當敏感,是瞭解和預測全球變化對海洋生物群落影響,以及生活在亞南極和南極地區物種的關鍵物種。」勒伯赫說。

尋找新棲地 國王企鵝的選擇不多

研究發現,雖然部分國王企鵝可能可以搬遷到更接近其食物來源的新繁殖地,但合適的新棲息地並不多。
「主要問題是南大洋只有少數島嶼,並不是所有島嶼都適合大型繁殖聚落棲息。」另一位共同作者克里斯托弗里(Robin Cristofari)說。
勒伯赫補充說:「南部還有一些企鵝王國可能可以移居的島嶼,但是對於繁殖地點和食物的競爭將非常嚴峻,尤其是對於像頰帶企鵝、巴布亞企鵝或阿德利企鵝等其他物種,就算沒有漁業干擾,生存也會相當艱難。」
「預測結果不容易,但是這一路上肯定會開始產生減損。如果要拯救任何物種,應該即刻開始協調全球暖化因應行動,採取主動和高效的保護措施。」
科學家和環境團體正在推動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南極海洋保護區。如果成功,這個180萬平方公里的無漁區將保護企鵝、豹海豹和鯨魚。專家表示,這也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的影響,從大氣中吸收大量二氧化碳,並將其鎖定在深海沉積物中。


-
心得:
最近這幾年即使身在臺灣也能感受到由於全球暖化所造成氣候不穩定,更不用說其他地區,甚至是臭氧層破洞下的南極了。雖然臭氧層的破洞可能在縮小,但除了減少氟氯碳化物的排放,還要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但是我在想,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變遷,有些生態地區可能可以有所演化,但是企鵝之於南極,北極熊之於北極,對他們所造能的氣候影響還有可逆性嗎?也不用求回復到之前,北極和南極的冰溶化之後,那裏還有生態可言嗎?可愛的企鵝,希望之後還能有家。

漁具往海裡丟! 研究:全球15大水產商無一是模範生 --巨資1A 張程鈞 06170113

系級:巨資1A
姓名:張程鈞
學號:06170113

漁具往海裡丟! 研究:全球15大水產商無一是模範生


2018/03/13  環境資訊中心  鄒敏惠

漁具佔了海洋塑膠廢棄物七成,原來事出有因!一份新研究分析了全球前15大海產公司的捕撈設備與方法,並將他們依表現好壞歸類至五個等級,結果發現沒有一家公司可以排入前兩級。也就是說,這些大公司沒有一家可稱為「模範生—最佳實踐」,或是第二級的「達標者—最佳整合」,將負責任處理漁具納入營運政策。
調查發現,只有三家公司——楊氏海鮮、美國三海(TriMarine)和泰聯水產(Thai Union)——制定了遺失和丟棄漁具相關政策。而美國最大海產公司之一的巨蜂水產公司(Bumble Bee Seafoods)也屬於「改變證據有限」這個等級。
捕蝦籠。圖片來源:Tee Cee(CC BY 2.0)
捕龍蝦籠。圖片來源:Tee Cee(CC BY 2.0)
英國獨立報報導,進行這項研究的英國「世界動物保護」組織(World Animal Protection,WAP)呼籲英政府修改其1月份制定的25年環境計畫,以減少海洋塑膠污染。WAP也向超市施壓,向漁產供應商要求不得將塑膠和尼龍網、線等漁具棄置海中,因為這些漁具可能需要600年才能在海水中分解。
WAP解釋,發生強烈風暴時,漁民可能被迫放棄價值數千英鎊的裝備。但是大部分幽靈漁網來自非法捕魚,因為這些違法作業船隻往往來去匆匆避免被發現,更可能放棄漁具,而且他們不使用有標記的裝備。
WAP表示,全世界不可生物降解的塑膠和尼龍幽靈漁網殺死數百萬隻魚類,導致部分魚種數量的下降高達30%。
除此之外,還有超過10萬頭鯨魚,海豚、海豹和海龜遇難。超過七成海洋野生動物被人造物糾纏的案子是塑膠幽靈漁具造成,如龍蝦籠。
WAP的這份報告「海浪下的幽靈」指出,幽靈漁網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可能性是其他所有形式海廢加總的四倍,而海中的可見塑膠廢棄物,70%以上與捕魚有關。
幽靈漁網的問題還包括:
  1. 海鳥用漁網碎片製作巢穴導致被漁網糾纏
  2. 年幼海豹玩漁網,導致脖子或腳蹼被勒住
  3. 鯨魚、海豚、鼠海豚和瀕危的棱皮龜游泳時被漂浮的繩索、漁網和釣線糾纏,導致淹死或飢餓
愛爾蘭海岸80%海豹消化道中殘留有微塑膠。另有研究發現,鯨攝食下的各種碎屑中,塑膠佔69%。其他研究顯示,鯨魚被人造物纏住的案件中,幽靈漁具佔98%,而北大西洋鯨有82%至少被纏過一次。
此外這份調查也指出,在東北大西洋一個深水漁場,每年有2萬5000個漁網被遺失或拋棄。「即使在特定小範圍內,幽靈漁具的數量也可以高得驚人。例如佛羅里達礁島國家海洋保護區內就散佈著約8萬5000個幽靈龍蝦籠和蟹籠。
A GHOST NET RETRIEVED FROM AUSTRALIAN WATERS
澳洲附近海域打撈上來的幽靈漁網。圖片來源:澳洲漁業管理局
WAP發現,企業責任調查的平均得分僅為22%,不到一半有效地解決海洋垃圾或廢棄物糾纏的問題。
【五大分級及全球15大漁產公司排名】
第一級 – 模範生 / 最佳實踐(Leader / setting best practice):無
第二級 – 達標者 / 最佳整合(Achiever / integral to business strategy):無
第三級 – 改善者 / 初步建制,有待改善(Improver / established, but work to be done):
Thai Union, TriMarine, Young's Seafood
第四級 – 努力中 / 列入營運目標,但改善證據不足(Engaged / on the agenda, but limited evidence of implementation):
Bumble Bee Foods, Dongwon (StarKist)
第五級 – 無意識 / 無證據顯示丟棄漁具問題納入營運目標(Not engaged / no evidence that ALDFG is on the business agenda):
Beaver Street Fisheries, Clearwater Seafoods, Cooke Seafood, East Coast Seafood Group, High Liner Foods, Maruha Nichiro, Nissui, Pacific Seafood Group, Pescanova, Samherji



-
心得:
從文中可得知這些遠洋的水產商和大漁船幾乎都會汙染海洋,而這些汙染垃圾可能會沉到深海底,也可能海洋中的生物吃下肚。我覺得要防止這種遠洋大型汙染只能靠政府立法和控制,但是事實上遠在遠洋實在是很難有人監控……我只能說沒汙染的海洋根被汙染的差很多,幾年前去帛琉,真的是美麗。

科學家發現磷蝦可分解微塑膠 但無助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巨資1A 張程鈞 06170113

系級:巨資1A
姓名:張程鈞
學號:06170113


科學家發現磷蝦可分解微塑膠 但無助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2018/03/14  環境資訊中心  鄒敏惠


學術界首次發現,磷蝦可以將某些形式的微塑膠消化成更小的奈米碎片——不過這並無助於消滅塑膠,也不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這篇由一位澳洲學者主持的研究,9日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他們發現,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可以將31.5微米的聚乙烯(PE)球分解成直徑小於1微米的碎片。

Krill-GNNN
南極磷蝦。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該研究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是主要作者道森(Amanda Dawson)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博士論文一部分。道森說,海洋中的微塑膠因為經過紫外線輻射降解,可能比實驗室中的更容易被消化。
在無塑膠環境下五天內,磷蝦體內不再有任何塑膠,這顯示微塑膠不至於透過磷蝦在食物鏈往上累積,傳給鯨魚等其他動物。消化過後的碎片平均比原始碎片小78%,最小可達94%。
不幸的是,道森說,磷蝦不太可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這不見得有助解決塑膠污染,只是改變塑膠的形式,使小動物更容易攝食,反而可能是深海塑膠污染的新來源。」道森說。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去年12月發表一項研究,在太平洋11公里深溝的深海生物胃內發現微塑膠。
道森說,磷蝦消化過的微塑膠太小,大多數海洋塑膠調查檢測不到,這表示海洋中微塑膠含量可能高於目前的假設。
共同作者、澳洲南極研究中心磷蝦生物學家川口博士(So Kawaguchi)說,磷蝦能有效地將微塑膠轉變為奈米塑膠(nanoplastic)。「這是微塑膠與生態系統互動上的新發現,我們需要更深入瞭解微塑膠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他說。

Krill-in-ocean
磷蝦被放回南冰洋。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微塑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磷蝦不能消化直徑大於2毫米的東西。「牠們沒辦法分解寶特瓶。」道森說。
「我認為其他浮游甲殼動物也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是還沒在實驗室研究中觀察到過。」她說。
纖維形式的微塑膠,如釣魚線或服飾纖維,是否能被磷蝦消化尚不清楚。 道森指出,野外磷蝦比較容易遇到微塑膠纖維。
去年美國學者進行的一項全球分析發現,塑膠污染的威脅之大,已經到了「近乎永久性污染自然環境」的地步。


-
心得:
我想也許之後能靠這些蝦子研究究竟多小的塑膠才能幾乎分解吧……不過文中也提到這不是解決塑膠汙染的根本之道,最近政府提出了麵包店等限塑膠袋的政策,如果再加上我們能有重複使用袋子甚至是使用布袋,也許才能減少一些塑膠的汙染。

樹木年輪揭密 科學家發現暖化觸發更多雪崩

系級:化學一
姓名:王哲緯
學號:06133032

樹木年輪揭密 科學家發現暖化觸發更多雪崩

2018年3月14日ENS瑞士,日內瓦報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氣候變遷在山區造成的變化很多,包括冰川的退縮、雪崩頻率和強度增加。日內瓦大學(UNIGE)研究團隊發現,氣候變遷之下,山區的氣溫上升幅度高於平均,推測導致今日的雪崩更大、行進距離更遠,且每年發生的時間都比前一年要早。
在最新一期的《國家科學院院刊》,科學家採用樹木年輪學——用樹木的年輪重建過去發生的災難事件,闡明全球暖化如何觸發雪崩。
Juan Antonio Ballesteros-Cánovas / UNIGE
印度喜馬偕爾邦一處雪崩坡面。圖片來源:Juan Antonio Ballesteros-Cánovas / UNIGE

氣溫上升改變雪崩觸發機制

雪崩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山區時常發生,但是氣溫上升正在改變雪崩的觸發機制,這可能會導致山體災害,嚴重者甚至影響社會經濟發展或破壞交通基礎設施和建築物。
印度喜馬偕爾邦情況正是如此,當地住宅和旅遊業越來越密集,土地使用的壓力漸增。印度政府已經開始沿著通往列城(Leh)的路上,鑽探印度次大陸最大的隧道之一。
列城位於新德里以北500公里。隨著氣候暖化,通往隧道的道路上,雪崩危機越來越高。
羅唐隘口(Rothang pass),通往列城的高山道路在冬天往往無法通行。圖片來源:Nvvchar;維基百科(CC BY-SA 3.0

樹木默默做紀錄 科學家重建雪崩歷史

因此,UNIGE研究人員在2013年至2015年到現場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地點位於海拔3000至4000米的山谷中。
他們發現,樹木默默記錄下雪崩數量的暴增。
該小組的研究目的是評估和多加了解關於雪崩的資訊,其目標有兩個:確定當前雪崩活動變化的特性,並評估未來是否需要處理這些變化。
在歐洲進行研究時,常有幾個世紀累積下的豐富資料可以運用,但在這裡,UNIGE研究人員只能將注意力集中在樹木上。他們檢查伐木後遺留下的樹樁,或是對現存樹木取芯,重建研究地點過去所發生的雪崩。

回溯1855年 喜馬拉雅山谷共38次雪崩

透過分析雪崩留在樹上的年輪和傷口,科學家得以追溯每次雪崩的時間。這項研究檢查了近150棵樹。
UNIGE環境科學研究所資深講師Juan Antonio Ballesteros-Cánovas解釋:「由於知道每棵受影響的樹的位置,我們能夠重建每次雪崩的動態、橫向範圍和行進距離。」
「此技術讓我們可以回溯到1855年,記錄下這段期間山谷中發生的38次雪崩,這是迄今在喜馬拉雅山進行的最大規模調查。」
測試氣候變遷影響的模型結合了雪崩風險和當地氣候資料,並納入早期雪崩對地形特徵的可能影響以進行調整。雪崩會摧毀植物覆蓋,因此也是一個加重風險的因素。

以前是每十年一次 如今幾乎每年一雪崩

結果很明顯。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雪崩數量在頻率和強度方面都有所增加。頻率從每十年一次增加到幾乎每年一次事件。
研究人員發現,今日的雪崩更大、行進距離更遠,每年發生的時間都比前一年要早。
這些變化可能是由於氣溫上升引起的,喜馬拉雅山部分地區的氣溫上升幅度每年都在0.2至0.4度之間。

積雪結構改變 雪崩行近距離更遠

氣溫上升也影響著冰雪圈——冰川消退,永凍土融化,失去了其沈積物穩定劑的作用。
此外,氣溫升高和雨雪事件兩者共同或單獨作用,改變了積雪的結構。
現在雪季中降雪時間提早,並且在春季來臨前變得不穩定,當雪越來越厚時,雪崩的數量和強度增加。由於雪是潮濕的,雪崩速度變緩,但行進距離比過去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