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系級:財1B
姓名:陳加偉
學號:06155222

劉商隱:夢幻鯊魚巨口鯊的保育 我漁業管理責無旁貸

2018/03/21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鄒敏惠
本月初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公開典藏研究中心存放的珍貴海洋生物標本、化石,及達悟族的拼板舟,其中最具可看性的為2005年於花蓮外海捕獲的全球第32號的巨口鯊樣本,此樣本原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所屬魚類資料庫所典藏,隨後轉贈海科館,媒體報導多聚焦於其稀有性,而忽略其保育現況。
Image1
媒體報導多聚焦在巨口鯊的稀有性。圖片擷取自民視新聞,僅供示意。
巨口鯊為1976年在夏威夷首次被捕撈到,並於1983年描述與命名,為少數濾食性鯊魚之一,有日夜垂直遷徙的習性,並具有全球性的分佈。
筆者與海洋大學莊守正教授與劉光明教授,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蔡文沛教授所組成的團隊,於本月5日於國際期刊Peer J上發表了世界第一篇有關巨口鯊族群聯通性的研究[註一],在此文章中我們推測全球的巨口鯊應屬同一族群,不同洋區間可能有很高的基因交流,並整理從1976至2016年12月間的科學文獻與紀錄,發現全球只有99筆紀錄,並推論黑潮可能是巨口鯊季節性迴游的通道,在春末夏初隨著黑潮北上至日本海與黃海攝食磷蝦,造就菲律賓、台灣與日本為巨口鯊出沒的熱點(74筆紀錄佔全球74%),台灣更佔了驚人的45筆(約45%),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圖片作者:Kaewnuratchadasorn, Pattarajit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 (發布於 臺灣生命大百科)。(CC BY-NC 3.0)
巨口鯊全球紀錄相當稀少。圖片作者:Kaewnuratchadasorn, Pattarajit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發布於 臺灣生命大百科。(CC BY-NC 3.0)
圖片來源: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CC BY-NC 3.0)
台灣有多筆巨口鯊發現紀錄。圖片作者: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CC BY-NC 3.0)
雖然其全球紀錄與研究資料皆相對稀少,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卻因為其全球性的分佈,只將巨口鯊列為無危險物種(Least Concern)[註2],而無法真實反映其野外族群的現況,也導致全球漁業管理的困難。
目前除了台灣農委會於2013將其併入「稀有鯊魚魚獲通報系統」,其他國家並無任何管理的措施,此通報系統中須通報的物種包含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當漁民捕獲以上物種須向官方通報,並要保留魚體至少24小時,提供農委會漁業署指定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後,才能拍賣或利用魚體。也歸功於此通報系統,我們團隊才能在2013-2015蒐集到27隻的樣本,但此捕獲量卻已占全球紀錄的27%,這著實讓人擔憂台灣「目前」與「未來」的漁獲壓力對巨口鯊族群的影響。
在台灣,巨口鯊為其他漁業的混獲,主要來自東部流刺網的混獲與次要的定置漁網捕獲,此通報系統雖然能讓漁業單位追蹤每年的採補量,但對其捕撈壓力並無實質管控的功能。
目前,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只有2014年始加入的龍王鯛與隆頭鸚哥魚,更是唯二的海洋魚類,以全球族群量的角度來看,巨口鯊可能遠遠低於此兩種珊瑚礁魚類,雖然迴游性魚類較底棲魚類較不易管理(迴游路徑經過許多國家,保育責任較不易釐清),但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台灣在全球巨口鯊漁業管理與保育上責無旁貸,因此筆者希望未來巨口鯊能進一步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或循鯨鯊禁捕模式,由漁業法中明令禁捕以保護岌岌可危的全球族群。
作者:FLMNH Ichtyology;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巨口鯊。作者:FLMNH Ichtyology;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心得
巨口鯊在台灣周圍海域活動頻繁,那台灣就更應該負起保護巨口鯊的責任。現今許多人還是使用流刺網, 不但造成海洋資源枯竭,更有可能回危害到一些稀有的魚種。政府應該立法或以鼓勵的方式以其他捕魚方式來替代流刺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