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楊永楨
學號:05115226
很困難,但有可能嗎? 2100年暖化1.5°C內的新途徑
2018/04/25 摘譯自Carbon Brief報導;姜唯編譯;趙家緯審校
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中,幾乎所有國家都承諾,要將全球暖化控制在「保持全球均溫較前工業化時代的升幅遠低於2℃」,並「努力將溫度升幅限制在1.5℃內」。
然而,當時科學家們只能模擬能源系統和碳減排途徑如何實現2℃目標。很少有研究探討世界如何限制升溫於1.5℃內。
現在一篇刊登於《自然氣候變遷》的論文介紹了一種新模擬方法,運用六種不同的「整合性評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IAM)將2100年全球升溫限制1.5℃以下。
結果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量在未來幾年達到高峰,並且在本世紀下半葉運用碳捕集與封存生物能源(BECCS)技術從大氣中吸收大量碳排,1.5℃是可以實現的。
定義1.5C目標
抑制升溫於1.5℃以內目標面臨的一個挑戰是,巴黎協定條文並未明確定義之。例如,科學家們對工業化前的溫度究竟是多高、何為最適定義,以及使用什麼資料集持不同意見。
到底目標是2100年有50%的機會達到升溫1.5℃以內就好,或是更努力避免達到升溫1.5℃,也沒有明確的共識。因為氣候敏感度存在高度不確定性,也就是每增加一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暖化幅度可能達到1.5℃至4.5℃之間,科學家往往以最壞情況,也就是氣候敏感度達到最高的情況來模擬。
在2℃目標的情況下,巴黎協定中的「遠低於」被解釋為確保超過2℃的概率不超過33%,也就是說有66%的可能性低於該目標。但是1.5℃目標可以被解釋為保持低於1.5℃的概率為50%,或是與2℃目標類似的66%。這聽起來差別似乎不大,但其實影響碳預算和達標難易度甚鉅。
在新論文中,23位能源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選擇更嚴謹的解釋,目標是在2100年避免暖化超過1.5℃的可能性為66%。然而,他們允許在整個過程中升溫可以超過1.5℃,只要在2100年前回落到1.5℃以下,即所謂的「超越限度」(overshoot)情景。
只有某些途徑可能達到升溫1.5℃內
為評估將升溫1.5℃的可行途徑,研究人員使用為預計於2021年初出版的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所研發的共享社會經濟途徑(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提出五種未來世界可能的樣貌,在人口、經濟增長、能源需求、社會平等和其他因素方面都存在差異。
每一種世界都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氣候軌跡,某些比較容易減排,某些比較難。避免2100年暖化超過1.5℃的新氣候軌跡被稱為 「代表性濃度途徑1.9」(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簡稱RCP1.9),這個情境下,溫室氣體引起的輻射強度限制在每平方米比工業前水平高1.9瓦(W/m2)以內,低於過去氣候建模者使用的RCP2.6到8.5W/m2。
六個IAM都可以在SSP1中找到可行的1.5℃情境,可以說SSP1是注重「包容性和永續發展」的途徑。六個模型中的四個模型可在SSP2中實現,SSP2屬中間路線,主要遵循歷史模式。在SSP3中沒有模型可以實現1.5℃目標,這是一個「國際競爭」和「復興民族主義」的世界,沒有太多國際合作。
最後,只有一個模型在SSP4中可能實現1.5℃目標,這是一個「高度不平等」的世界,有兩個模型在SSP5這個「快速經濟增長」和「能源密集型生活方式」的世界中具有可行的途徑。
排放量必須盡快達到峰值
要將暖化限制在1.5℃以下,研究人員檢視的所有模型都要求全球排放量必須在2020年達到峰值,此後急劇下降。2050年後,全世界必須將二氧化碳淨排放量減少至零,並且在整個21世紀下半葉,排放量必須保持趨負。
即使在這些迅速減排的情況下,到2040年,所有情境仍會超過1.5℃的升溫幅度,到2100年降至工業化前水平以上1.3-1.4℃左右。更快速減排的模型——通常是SSP1相關模型——溫度超過限度的幅度比漸進式模型小。
下圖顯示了所有1.5℃模型的CO2排放量(上)和工業化前水準以上的暖化幅度(下)。線條顏色顯示不同的SSP。
在羅傑等人2018年研究中,所有RCP1.9 / 1.5℃情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單位為10億噸(Gt)CO2(上)和相對於工業化前(下)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資料來自IIASA SSP資料庫。圖表為Carbon Brief用Highcharts製作。
這些模型顯示了從2018年到2100年剩餘的1.5℃「碳預算」,介於-1750到4000億噸二氧化碳(GtCO2)之間。這個範圍與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估計一致。
這個範圍之所以很廣,是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差異造成。到了2100年,這些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不同模型間差異可達二至三倍。一些非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模型剩餘碳預算小於零,世紀末需要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在這些模擬中,1.5℃的碳預算已經用完。
整合所有模型的估計結果是,2018-2100年1.5℃目標的剩餘碳預算約為2300億噸二氧化碳。按目前的排放速率,大約六年就耗盡,不同模型計算結果在0到11年之間。
用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這份研究也探討了滿足全球能源需求,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以達到1.51.5℃目標的可能性。達到1.5℃目標需要全球迅速淘汰所有類型的化石燃料,或者至少淘汰沒有碳捕獲和封存(CCS)技術的化石燃料。同時還需要迅速提高使用零碳淨能源和淨負碳能源的使用,像是整合探捕獲和封存技術的生質能源(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BECCS),同時實際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
下圖顯示了所有1.5℃模型的再生能源(左),淨負BECCS(中間)和沒有CCS的煤(右)的使用。顏色是模型中的不同SSP。
在大多數模型中,整體能源使用量實際上在2018年至2100年之間增加了-22%至+83%,中間值是22%。
然而,模型也顯示能源效率在短期內相當重要,至少當化石燃料仍是能源大宗時相當重要。尤其在交通和建築部門,因其急速去碳化的困難度比電力部門高。
模型顯示2050年全球所有能源60-80%來自再生能源。有些模型顯示核電很重要,但有些模型則不然。
要限制升溫至1.5℃,2040年無碳捕獲的煤炭使用率要下降大約80%,到2060年,石油也要幾乎被淘汰。也就是說大部分汽油或柴油車輛在2060年之前得被淘汰,電動車與低碳替代燃料汽車變成大宗。未來天然氣的使用在模型中差異較大,本世紀中葉有些增加有些減少。
排放量必須趨負
本世紀下半葉必須達到負排放,從大氣中抽出過剩二氧化碳。因為模型中的排放無法快速下降至1.5℃的碳預算以下。大多數模型的排放量比本世紀的允許排放量多出50-200%。
這些模型假設從2030年到2040年間BECCS開始廣泛被採用,並迅速擴大規模。到2050年,許多模型的BECCS產量超過100艾焦(EJ),大致相當於今日煤炭提供的能量。到2100年,BECCS達到200EJ,而所有非生質再生能源達到300EJ。
下圖顯示了所有模型中CCS(包括BECCS和化石燃料)封存的二氧化碳量。碳捕獲在2020年之後開始增加,到本世紀末達到20 GtCO2或更高,約是2018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左右。
模型預測今天至2100年間的全球森林覆蓋率變化介於-2%至26%,大多數模型顯示森林覆蓋率顯著增加。BECCS和造林都需要大量的土地。大多數模型顯示,全球農田縮減幅度大致等於整個歐盟目前用於農業的土地面積。
然而,研究中使用的大多數模型未考慮造林做為減排手段,因此造林和其他自然負排放技術未來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未來會用哪些負排放技術尚未確定,可能不像模型如此依賴BECCS,但由於成本和規模效益不確定,非BECCS方法大多被排除在模型之外。
同樣地,應用BECCS的程度在不同模型和不同SSP之間差異很大,SSP1要求最少的負排放,SSP5要求最多,因為其減排較慢,整體能源消耗較高。
本研究第一作者、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IASA)羅格里(Joeri Rogelj)博士告訴Carbon Brief:「這顯示著重限制能源需求的永續生活方式,可以大大減少對BECCS的依賴。」
1.5℃情境一個有趣的結果是,與2℃情境相比,化石燃料結合CCS的應用反而較少。這是因為具備CCS的化石燃料仍然會導致煤礦開採或天然氣處理產生甲烷排放,以及捕獲和洩漏不完全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這些額外的排放量可能會變得太顯著,無法在1.5℃情境下大規模運用。
1.5℃比2℃更難以達到
除了探索達成1.5℃目標的條件之外,這份研究還將其與目前不同類別的2℃情境進行比較。下圖顯示了1.5℃和2℃情境的成本指標和減排指標差異。每個虛線表示達成1.5℃所需的成本或努力比2℃高100%。
碳價格漲幅最大,必須在200%至400%之間,而近期成本則要高出200%至300%以上。短期成本的增加是短期內更激烈減排所導致。長期成本預計也會高出約200%。
對於二氧化碳減排指標,1.5℃世界需要在建築和交通方面減少二到三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些產業比發電更難以除碳,因為它們涉及的化石燃料直接燃燒難以被取代
困難,但可能嗎?
這項研究中的新情境很重要,因為它們顯示,的確有可能的軌跡和技術發展途徑能讓2100年升溫1.5℃以下。然而,所有這些模型都顯示本世紀中葉升溫會超過1.5℃。此外,大多數模型中,本世紀稍後應用的負碳排技術效果未經證實,近期內是否真能藉此逐步減少排放量仍是個問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