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2日 星期日

地球日聊環保 中國零廢棄推手來台交流「垃圾話」

系級:社一B

學號:06115239
姓名:石宇傑

地球日聊環保 中國零廢棄推手來台交流「垃圾話」

本報2018年4月22日台北訊,特約記者言月青報導

今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題為「終結塑膠污染」,環境資訊協會邀請在中國長期深耕廢棄物主題的工作者來台參訪,並在地球日當天舉辦「中國綠色人物臉譜」論壇,從分別政策演進、焚燒廠監測、垃圾分類、回收物貿易等角度,分享他們在中國廢棄物議題的實踐經驗與分析。

考掘歷史  喚起更深更細緻的垃圾問題分析

「垃圾博士」毛達。林姍樺攝。
人稱「垃圾博士」的毛達,是環境史專家、「零廢棄聯盟」發起人,在演講中勾勒生活垃圾的輪廓與政策演變:從1979年至今,中國垃圾、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量快速成長,從2500萬到增加到超過2億噸,垃圾的處理漸漸成為壓力與難題。他也引用紀錄片導演王久良所述「垃圾圍城」一詞並非新聞,早在1986年,北京到處都有固體廢棄物堆放,四週有超過4000座十六平方米以上的掩埋場。
另一講者「農村垃圾分類基金發起人」陳立雯指出,2011年左右,北京有25%的廢棄物處於失控狀態,完全沒有進入到任何掩埋場或焚燒廠,任意進入農村土地與自然環境中,即使是合法的處理系統,在實際操作上還是充滿風險,掩埋場的灰渣直接被棄置在農田旁。
中國的廢棄物處理,因為人口及消費型態演變,處理能力遠跟不上製造速度,因此到處可見垃圾處置,加上垃圾的處理採混和投放、混合運輸、缺乏妥善分類,以掩埋和焚燒為主,因此產生嚴重的二次污染。
毛達認為,1986年由國家環境委員會提出的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應該是本末有別、平衡的發展,不應該過度強調末端處理,況且「無害化的概念,不等同於垃圾都有確實進入到無害的處理設施中。」作為一個「垃圾歷史學家」,他提醒面對垃圾處理的議題,應該有更深的視野,進行回溯與比較,否則當下火紅的論述,過幾年後可能很快變成笑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