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8日 星期二

小病毒讓石虎路殺機率增加 疾病預防不可忽視

系級:法一D

姓名:翁鈺智
學號:06141425

小病毒讓石虎路殺機率增加 疾病預防不可忽視


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     廖靜蕙報導

---------------------------------------------------------------------------------------------------------------
石虎路殺血淋淋的畫面,一次又一次提醒台灣社會,唯一貓科處境危急。過去,保育行政單位將解決方案著眼於改善道路設計,但是,由屏科大陳貞志研究團隊從路殺死亡的石虎個體發現,普遍感染犬小病毒;遭感染的石虎,路殺的機會多於健康的石虎25倍。這項結論顯示,從疾病預防角度保育石虎,也是不可忽視的課題。
石虎資料照片,劉建男攝

為犬小病毒所苦

為了了解石虎族群是否有其他疾病存在,以及這些疾病造成的影響,屏科大野保所助理教授陳貞志針對台灣家貓常感染且對野生貓科動物具高度致病性的病原,進行調查及評估。
病理解剖進行中。李偉傑攝,陳貞志提供。
研究團隊從2015~2016年路殺死亡的13隻石虎個體解剖、病毒檢測,包括貓傳染性腹膜炎病毒、貓免疫缺乏病毒以及貓小病毒群(Feline parvovirus subgroup),及病毒DNA序列分析,13隻死亡個體中11隻感染犬小病毒,揭開路殺死亡石虎是小病毒作祟的謎底。
他又收集7隻無線電追蹤石虎個體的樣本,進行同樣的病毒檢測及病毒DNA序列分析, 7隻追蹤中的石虎活體,只有1隻感染犬小病毒。由此得知路殺死亡的石虎,犬小病毒感染率遠高於活體追蹤個體;感染小病毒的石虎,路殺機會高於未感染個體的25倍。
這個結論在科學上是顯著的影響,小病毒增加路殺的機率,且高於其他的風險。那麼犬小病毒是什麼?這須從「小病毒」談起。
小病毒屬於DNA病毒中最小的分類,它與一般病毒不同的是,複製過程時,捨去自我檢查錯誤的能力。當病毒複製時,尤其是大型病毒,它們會檢查複製過程中有沒有出錯。小病毒沒有這個機制,因此它容易突變,而且速度很快。
犬小病毒是從食肉目中盛行的「貓小病毒群」演化出來的病毒株,1970年代快速傳播到全球犬隻族群中,從無法感染貓科動物的犬2型小病毒,持續演化為能廣泛感染犬貓以及各種野生動物的犬2a、2b、2c小病毒,對食肉目動物的影響尤其明顯,鼬獾、白鼻心、食蟹獴身上都發現感染犬小病毒的個體。
陳貞志研究團隊針對苗栗自由犬隻的調查,高達9成感染犬2a、2b、2c病毒。目前已知2c的致病率無論是犬或貓科動物都較高、較為嚴重。2a、2b在犬身上的致死率高,尤其是幼犬,但對於食肉目動物則未有定論。

糞便接觸傳播 殺死淋巴球削弱警覺

犬2a、2b病毒何時出現目前尚未有證據;第一筆2c病毒的監測記錄於2008年出現,屏科大獸醫系於2015、2016年針對家犬的調查,發現2c型病毒已廣泛分布於台灣犬隻身上,自由犬隻情況應更為嚴重。
犬小病毒又是如何傳播的呢?陳貞志解釋,小病毒喜歡進入分裂旺盛的細胞中,如淋巴球、腸道細胞;因此一旦感染給宿主時,宿主常有的表現就是泛白血球減少及下痢。糞便中有極高的病毒量,是犬小病毒主要的傳播途徑。
帶著病毒的自由犬隻進入野生動物活動範圍排便,就可能傳播病毒給石虎為首的食肉目動物。
食肉目動物有個習性,聞到空氣中有奇怪的味道,就會靠近嗅聞,有時候甚至會舔一下,增加味道的辨識度,這一舔可能就感染病毒。若於族群中,個體間的碰觸、互舔,近距離的接觸也是傳染途徑。
感染犬小病毒增加石虎路殺的機率,就像當人喝酒、感冒發燒、或吃了藥昏昏沉沉,降低對周邊環境的警覺;野生動物也如此,當身體不舒服,尤其是白血球數量減少,免疫力降低時,就會失去警覺,過馬路可能忽略來往的車輛,在未及反應下被撞死。
感染犬小病毒增加路殺風險,圖為苗栗市八甲道路殺石虎。苗栗縣政府提供。

當石虎遇到犬小病毒 人為干預為必須

小病毒對石虎族群的衝擊,更甚於單純的車禍。「當我們知道石虎路殺是表現,背後是因犬小病毒所導致,那麼我們是要管理道路車禍,還是疾病預防?」陳貞志說,當路殺發生時,大家看到因撞擊而血淋淋的畫面,卻看不到潛伏在體內的疾病,錯過原本透過防疫降低的死亡。
小病毒除了影響石虎增加路殺風險,也直接導致石虎死亡。有些感染小病毒的個體,經過追蹤,就算不是路殺死亡,最後也因疾病直接導致死亡。
病毒也屬於生態系一環,在正常的生態系中,病毒侵入造成體弱,而被天敵掠殺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也是生態系運作的方式。從表現看到的是掠殺的過程,而未察覺導致易被捕的原因是疾病。將瘦弱、不健康的個體被淘汰掉、維繫族群健康,在生態循環是好的,但對瀕臨絕種的動物而言則太沉重,原本已脆弱的族群,更加不堪一擊。
尤其2a、2b、2c這三種病毒可以預期並非存在石虎族群的病毒,是從其他動物引入。甚至可能是從其他國家進入台灣,先到犬隻身上,再到食肉目野生動物身上,是一個外來種病毒。因此,當石虎這類瀕絕物種遇到外來的犬小病毒,就必須透過人為管理的手段來維繫族群數。
「就算不是外來病毒,光是瀕絕物種族群保育,就需要人為介入管理。」陳貞志語重心長地說,尤其當石虎棲地破壞、人為環境的衝擊如此嚴重,導致族群越來越低,更須面對這個處境。
石虎路殺分布圖,陳貞志提供。(點擊下載大尺寸圖

道路開發造成棲地破碎 感染小病毒風險增加

因此,石虎路殺既然是疾病導致,所以不關道路開發的事?答案是否定的。陳貞志說,解決小病毒的問題,可預期石虎路殺的頻率也會降低,但不代表疾病、路殺與道路開發沒關係。道路開發造成棲地破碎是讓犬貓進入石虎棲地,以及石虎陷入無路可逃的困境之主因。
「很多生態因子是互相作用,而道路開發、棲地破壞,存在很強的關聯性。」他強調,流浪犬貓藉由道路延伸到野生動物棲地。陳貞志解釋,狗是很典型的邊緣性物種,邊緣性是指被切割碎裂的棲地之邊緣,當棲地越破碎,就增加犬貓的活動的範圍,相對增加食肉目動物的風險。
至於從中央到地方,都以動物通道來解決路殺問題,是否有效?通道與廊道是不同的概念,通道大多為補救遭阻隔的棲地。陳貞志認為,通道雖對族群之間的交流很重要,但族群之間的交流同時也伴隨著疾病交流的風險,若身上帶著病毒,也會隨著通道四處傳播,因此必須基於族群監測資料,個別評估每個動物通道之必須;保留、維繫動物棲地並能串成廊道,才是具有預防、保育價值的做法。
心得:
瀕臨絕種的貓科動物,受外來病毒攻擊及人為開發其棲息地,已逐漸不堪一擊,也許我們很多人在這方面不具有專業,無法替他們治療,但我們可以做的是關注,讓議題呈現在社會大眾的輿論中,讓後續的生態鏈不要再被破壞,並讓更多專業性質的團體可以關注,及各界企業之募款資金,我想唯有重視,才能從根本解決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