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電力競賽先卡位 馬斯克喊出的超級工廠吹到歐洲


系級:日二C
姓名:洪婉翊
學號:05122334


電力競賽先卡位 馬斯克喊出的超級工廠吹到歐洲
2018年04月04日  環境資訊中心  編譯:姜唯
歐洲的電力化競賽開始了。媒體《氣候之家》指出,到2020年,歐洲至少會有七家新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ies)開始運營,據傳還有另外三家也正在計畫準備階段。

十年內,這些工廠每年將產生80GWh的電量,是2017年全球電動汽車鋰離子電池產能的三倍以上。


汽車製造商戴姆勒(Daimler)在家鄉德國規劃了兩座超級工廠。
汽車製造商戴姆勒(Daimler)在德國規劃了兩座超級工廠。圖片來源:Daimler

超級工廠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在美國喊出的一個術語,每年生產1GWh(10億瓦小時)以上的電池。截至今年,全歐洲都還沒有這種規模的工廠。但隨著歐洲電動汽車的需求預估將激增(荷蘭銀行ING預測,到2035年歐洲所有售出的新車都會是電動車),一座新的電池廠房將落腳歐洲。

全球五大鋰電池製造商中,有三家正在計劃或已經開始在歐洲建設千兆級工廠,分別是LG、三星(Samsung)以及特斯拉(Tesla)和松下(Panasonic)的合作計畫。

有了美國、日本和韓國大廠的推動,許多歐洲公司開始投資興建自己的區域性千兆工廠。賓士母公司戴姆勒(Daimler),就規劃在母國德國建兩座這樣的工廠,同時美國、中國和泰國的工廠也在計畫興建中。

戴姆勒一位發言人說,該公司將向全球電池生產網絡投資超過10億歐元。「當地生產電池是賓士發展電動車的重要成功因素,這能靈活、高效地滿足全球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因此,我們的生產網絡已經為未來的移動科技卡好位。」她說。

歐洲新創企業已經掌握電動汽車的商機。瑞典公司Northvolt計劃在北歐工廠投資47億美元,德國TerraE公司也宣佈將在德國興建兩座工廠,地點則未透露。

系級:法一A
姓名:邱一峰
學號:06141149
死後做環保 國外綠葬選擇多樣化
2018-04-05 11:06聯合報 記者郭宣含╱即時報導
環保棺材有利生物分解,可比傳統棺材減少50%的碳排放。
人離開這個世界後,最常見的下葬方式是土葬和火葬,不過卻為環境帶來極大的負擔。傳統喪禮現在還有更多環保的選擇,包括自然埋葬、環保棺材。
國外土葬會在屍體塗上一層防腐液,內含甲醛、戊二醛和苯酚等致癌物質。根據「財富與環境研究中心」,2007年美國埋葬了超過500萬加侖(約1892公升)的防腐液。此外,棺材往往使用開採礦石、有毒塑膠或頻臨絕種的木材,根據「葬禮消費協會」,美國公墓每年使用3000萬板英尺(約7萬立方公尺)的硬木、9萬噸鋼和1.7萬噸的銅。屍體腐化緩慢有助嗜硫細菌成長,這些細菌不利鄰近水域。
相對而言,火葬似乎更環保,不過燃燒過程需要大量能量並產生空汙問題。雖然有更環保的新燒材和過濾系統減少汙染,但仍釋放不少二氧化碳、戴奧辛和汞到大氣中。根據作家鮑伯.巴茨(Bob Butz),火葬一具屍體的能量等同於開車4800英里(約7724公里)的耗能。
自然埋葬
綠色埋葬不僅有利環保也可省荷包,平均喪禮費用約為7000-10000美元(約台幣20-30萬元)。
最近綠葬越來越受到歡迎,現在美國合法環保殯葬業者超過300家,2008年僅有數十家。「國際公墓、火葬與喪禮協會」2010年的調查發現,四分之一的調查者喜歡自然埋葬。
自然埋葬不用傳統棺窖或有毒化學物質,而是以生物能分解的布料裹屍,或者將屍體置於松木棺中,接著埋進地面約一公尺深處幫助其自然分解。美國也有自然埋葬的墓地,禁用有害化學物質和生物無法分解的材料。
田納西飛燕草保護區墓園2018年開幕,一部份是自然保護區,杜絕傳統棺材,並保護野生動物復育。保護區執行主任費弗(John Christine Phifer)表示:「選擇在此安葬的人希望墳上野花盛開,蝴蝶飛舞。」
環保棺材
根據「自然死亡中心」,採用生物可分解棺材能比傳統棺材減少一半的碳排放。目前有多種材料製成的環保棺材,包括紙、無
甲醛合板、公平貿易認證的竹子和手編柳條等。
美國業者威廉瓦倫(William Warren)推出一套「終生木架」,使用者生前可擺書、放飾品,過往後則可重組成一副木棺,讓使用者用一輩子。
火葬
如果有人堅持火葬,也有更環保的選擇。其中一種就是模仿自然分解的過程,但速度卻更快的「鹼性水解」:將屍體放入管中,管內放入水與鹼液,並以華氏300度(攝氏148度)的蒸氣加熱三小時。過程中不會將化學物質釋放到空中,也比火化少用8成能源。水解後的屍水是很棒的肥料,但前提是你敢吃屍水灌溉的蔬果。
如果是一般火化,民眾可選擇環保骨灰罈,像是永續木製骨灰罈,或者生物罈(Bios Urn)。生物罈以生物能分解的椰子殼製成,內部放了種子,待骨灰放入後便可長出樹苗,體現「死後新生」的意義。
堆肥
當然不可能直接把屍體埋在後院當肥料堆。瑞典公司「承諾」(Promessa)研發出一套方法,僅用6-12個月內就可將屍體轉變成肥料。首先將屍體冷凍再浸入液態氮中,接著用音波將變得易脆的屍身震碎,變成細碎的白色粉末。這些粉末被送到真空管內,將水份蒸發,剩餘的粉末就成了樹木、灌叢或花園的營養肥料。
永久珊瑚礁
全球珊瑚礁因氣候變遷和海洋溫度上升逐漸死亡,屍體也可以幫助海洋生物存活,提供珊瑚和微生物數百年的營養。火化後的骨灰混合安全環保的泥劑,就可製成人造珊瑚,接著放到當事人或家屬喜歡的位置。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已批准這類珊瑚礁,而且只能放在賞魚和潛水劃設區。
其他環保選擇
喪禮的其他小細節也可以很環保,像是花束和交通方式。家屬可要求不用塑膠緞帶綑綁花束,選擇採用酒椰棕櫚葉纖維來綑綁。另外也不要用保麗龍運送花,生物無法分解保麗龍。
在交通方面,避免乘坐高耗油的轎車,家屬可鼓勵賓客共乘到喪禮地點。民眾也可以考慮不開靈車,美國奧勒岡州尤金市一家殯葬業者推出腳踏車靈車,讓往生者的最後一段路零碳排放。
美國業者威廉瓦倫推出一套「終生木架」,使用者生前可擺書、放飾品,過往後則可重組成一副木棺,讓使用者用一輩子。


心得:
死亡是人類生命的終點,因此是每個人都要遭遇的議題。不過大量的人口自然也造成收態環境的負荷,無論是棺木本身的材質或是儀式中造成的資源耗損,這對於地球來說也是負擔,更別說是遺體的分解過程有賴大自然的協助,因此將棺木的材質去除毒害的化學材料便能保護土地不受汙染、火葬也能減少空間負擔。這一切看來都是有意永續發展,但為何普及率不高呢?
著手探討原因所在,比如傳統觀念希望人要有固定的墓地方能慎終追遠,因此難以接受將骨灰或大體輕易置於天地之間。若透過教育與宣導使民眾意識到亡者是常存心中的,重要的是留下來的精神,那麼對於墓地的要求也許就能減少,也希望宗教單位能有相同的理念,共同為永續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研究:暖化升溫3.2°C 亞馬遜50%物種逃不過滅絕

音樂二 陳季蓮 05117003
時間:2018/4/5 出處:環境資訊中心

研究:暖化升溫3.2°C 亞馬遜50%物種逃不過滅絕

研究發現,按照本世紀末預測,也就是暖化升溫3.2°C的情境下,可能導致亞馬遜流失幾乎50%的動物物種。
研究人員檢視在全球35個自然生態最豐富地區,氣候變遷對近8萬種植物和動物的影響,發現若不積極因應氣候變遷,亞馬遜、加拉巴戈群島、馬達加斯加以及歐洲海岸和加勒比海等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超過一半的野生動植物,可能因溫度上升而在本世紀末面臨滅絕。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圖片來源:WWF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每天需要喝150至300升的水,氣候變遷可能衝擊牠們的水源供給。圖片來源:WWF
由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WWF)、東英吉利大學和詹姆斯庫克大學合作的研究,探討了三種不同的氣候變遷情境:全球氣溫上升2°C——即巴黎氣候協定中規定的上限、上升3.2°C——即本世紀末升溫預測、上升4.5°C——碳排放持續上升的結果。
結果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4.5°C將對植物和動物造成毀滅性影響,亞馬遜面臨植物物種減少69%的風險。3.2°C的升溫可能導致亞馬遜流失幾乎50%的動物物種。
在以生物多樣性聞名的島國ㄓ馬達加斯加,大約60%的物種瀕臨滅絕 ,在非洲南部的米揚博林地,則有高達80%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
研究警告,氣候變遷導致平均氣溫升高和天氣不穩定等現象,也會衝擊動植物生態,地中海、馬達加斯加和阿根廷塞拉多—潘塔納爾的降雨量會明顯減少。
這可能影響非洲象的水源供給,這些大象需要每天喝大約150-300升水。
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印度和孟加拉海岸線上的世界最大蘇達班紅樹林,當地是重要的老虎繁殖地。
主要研究者、UEA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華倫(Rachel Warren)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量化了限制暖化在2°C對全球3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好處。」
「我們研究了8萬種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蟲和兩棲動物發現,如果沒有氣候政策,50%的物種可能會從這些地區流失。但是如果全球暖化可限制在工業化前以上2°C內,這個比例可降至25%。」
「我們沒有研究將升溫限制在1.5°C以內會怎麼樣,但預期可以保護更多的野生動物。」
系級:工二A
姓名:陳宥蓉
學號:05116159
參與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展現臺灣寶特瓶回收成果
2018/03/28發刊 回收綠報報 2018 / 13 期參與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展現臺灣寶特瓶回收成果
圖說:循環經濟、資源永續,是需要每一位民眾的共同參與
近年來,海洋廢棄物對生態所造成的傷害顯而易見,成為國際間持續高度關注的議題,除了各國紛紛祭出對應策略外,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美國海洋及大氣總署(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等單位籌辦的第6屆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簡稱 IMDC)於2018年3月12日至16日於美國加州聖地牙哥舉行。
大會接待處
圖說:第6屆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接待處及研討會地點
今年共有來自54個國家超過700位的政府官員、研究機構專家、非政府組織人員和企業代表參與,會議重點集中在海洋廢棄物與微塑膠(或微纖維)的監測和預防、教育與溝通、有效法律規範和政策,以及創新案例分享,對於各國環保及海洋工作的治理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研討會入口處更設置巨型寶特瓶裝置藝術,宣告寶特瓶在許多國家都是海洋垃圾的主角。
廢棄物製作成的裝置藝術品
圖說:研討會入口處就可以看到以寶特瓶為素材設計的裝置藝術

圖說:第6屆國際海洋垃圾研討會籌辦單位

臺灣資源回收體系健全 歡迎國際借鏡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首度獲邀出席這場國際論壇盛事,副執行秘書宋欣真並於會議中發表「臺灣PET瓶回收系統及應用」(Taiwan’s PET Bottle Recycling System and Application),宣傳我國資源回收體系及寶特瓶回收的成果。
除參與正式會議外,環保署更於網絡建立午餐會(Networking Lunch),以「透過社群媒體促進海洋垃圾的清理及再利用」為主題,介紹結合社群媒體,號召發起民眾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成功案例,於正式會議以外,藉由擔任桌長主持活動的機會,主動宣傳我國推動資源回收及減少海廢的努力。獲得來自11個國家19位專家學者及環保團體的簽名肯定,包含冰島、德國、法國、葡萄牙、美國、南非、巴西、中國大陸、印尼、泰國及墨西哥等,連國際知名發起掰掰塑膠袋運動(Bye Bye Plastic Bags)的梅拉蒂(Melati Wijsen)也熱情參與。
圖說:左為發起掰掰塑膠袋運動(Bye Bye Plastic Bags)的梅拉蒂
圖說:網絡建立午餐會現場

用寶特瓶讓世界看見臺灣

由於寶特瓶在許多國家都是海洋垃圾的主角,而我國寶特瓶的回收再生體系完善,106年回收超過10萬公噸的寶特瓶,相當於54億支600毫升的飲用水瓶,完整的回收再生體系,常為鄰近各國借鏡與參訪的主要議題。
圖說: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宋欣真在會議中發表「臺灣PET回收系統及應用」(Taiwan’s PET Bottle Recycling System and Application),宣傳資源回收體系及寶特瓶回收的成果。
回收的寶特瓶可用於製造瓶子、纖維、片材或包裝材料,創造許多綠色商機,甚至製成聞名世界的世足賽球衣等。我國業者甚至協助馬爾地夫處理其海洋垃圾,製造出世界第一雙以海洋廢棄塑膠所製成的運動鞋,顯示臺灣健全完整的資源回收體系,有助海洋垃圾污染的減少。
減塑運動全球總動員 保護海洋生態刻不容緩
IMDC 自1984年以「海洋垃圾的命運與衝擊工作坊」為名召開,探討從船上丟棄和遺失的垃圾造成海洋的影響及漁具誤捕海洋生物等議題,當時共有8國參與。
過去30年間IMDC共召開過5次研討會,參與國家和與會人數不斷翻倍成長,會議同時促成不少海洋保護相關法案的推動,包括1987 年美國施行防止船舶污染國際公約(MARPOL),禁止美國漁船及在美國海域的船隻隨意海拋垃圾;1989年聯合國決議全面禁止公海流刺網漁業;2006 年美國通過「研究、預防與減少海洋廢棄物法」,以及全球的減塑運動。

圖說:本屆研討會開幕儀式

循環經濟、資源永續,是需要每一位民眾的共同參與

環保署資源回收管理基金管理會副執行秘書宋欣真表示,我國的資源回收體系涵蓋13大類67種產品,2016年我國垃圾資源回收率為58%,是1998年資源回收體系成立時的10倍。除此之外,臺灣也致力於推動循環經濟,運用科技轉廢成金,例如將有機廢棄物轉換成再生能源;無機廢棄物用於水泥添加料或建材,甚至從電子廢棄物中煉製出貴金屬等,以達成資源全回收,資源永續利用的目標。
圖說:持續保持回收分類習慣,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
環保署表示,我國資源回收的成果屢受國際肯定,是每一位民眾落實資源回收的貢獻,希望大家都能持續保持回收分類習慣,如此一來,在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之餘,回收後的資源回收物更可再利用為原物料堅固循環經濟的基礎,共同維護我們的環境。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知本太陽能案完成招標 部落和環團有異見

系級:英三B
姓名:曾雅勤
學號:04121283

知本太陽能案完成招標 部落和環團有異見

建立於 2018/04/03  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台東縣政府規劃面積廣達161公頃的知本太陽能發電案,今天(2日)完成招標。基地附近的卡大地布卑南族人和環保團體,抨擊縣政府一意孤行。
台東縣政府今天如期招標,計有3家公司參與標案,由「盛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籌備處」勝出。
卡大地布部落會議主席林金德獲悉縣政府執意招標,且完成招標,感到遺憾,他表示,將召開部落會議,商討因應對策。
台東縣政府財政及經濟發展處長盧協昌表示,原基地面積226公頃,縣政府以161公頃招標,特別將65公頃溼地保留未開發,包括整個泥沼地及集水區域,便是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且於招商文件中要求開發商必須兼顧環保情形下規劃,縣政府一定落實審查。
有關牽涉卑南族傳統領域問題,盧協昌表示,未來得標廠商需依原住民族基本法與諮商取得原住民族部落同意,希望藉由諮商階段建立當地原住民族利益分享機制、共同參與。
盧協昌強調,台東縣尚無大型發電廠,電力大部分仰賴外縣市輸送電力,故利用台東良好的日照條件建立自主能源,以達環保節能效益及緊急救災用電之社會效益,辦理光電專區設置。




臺灣減塑時程獲國際讚許 持續淨灘助清淨海洋


2018-04-02 綠色和平專題報導(無顯示作者)
———————————————————————————
臺灣減塑時程驚豔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即使缺乏在地研究,亦將今年建置「海廢治理平台」的監測資料庫,加入全球整治海洋垃圾的行列。


第六屆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IMDC)在今年三月於美國聖地牙哥完美落幕,臺灣的綠色和平、荒野保護協會和環保署今年都參與大會,與國際分享臺灣的減塑政策及決心。今年與會的國家與人數不僅是上一屆的 1.5 倍,會中各國代表公開交流經驗與政策措施的數量更是翻倍,顯見全球都卯足全力並集思廣益合力解決海洋廢棄物這個重大環境危機。不同於過去大多以美國為主導並偏向學術研討的情況,本屆增加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官員、科學家、政策專家、NGO 與新創產業人士,多了更多實務面的政策推動與民眾參與的經驗分享。

海洋廢棄物,如廢棄漁具和其他非漁業來源的垃圾(像是貨櫃網跟塑膠包裝袋)都可能造成多種海洋生物因纏繞或誤食而死亡,包括海豹、海豹、海龜、海鳥與魚類等。



吸附微塑膠的海鮮能吃嗎?

本屆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比起前一屆在科學研究上出現爆炸性的成長,尤其以微塑膠和微纖維的研究討論最為熱烈。當中也有以普羅大眾的立場提出:「我們到底能不能吃海鮮?」、「連瓶裝水也有微纖維,我們該怎麼辦?」等疑問,在場的科學家很謹慎地回答說,截至目前的研究,發現海鮮中有塑膠,生物體內也有微塑膠吸附的化學物質,證明微塑膠會隨食物鏈轉移,但還無法明確歸結對人體健康會有哪些風險,所以也沒辦法直接建議哪些海鮮不能吃。
          粒狀或是片狀的微塑膠已經存在於臺灣海域,這些微塑膠容易與浮游生物聚集,導致常食用的魚類、貝類、蝦和生蠔等海洋生物誤食的機率大幅增加。


海岸監測與公民科學是次於微塑膠研究的第二熱門主題,各地研究機構將累積數年的資料帶進會場,討論共同建立全球監測系統和資料庫的可行性。此外,運用如衛星遙測、空拍機、水下攝影,結合具自動學習功能的辨視軟體等新科技來輔助監測海廢,也是目前積極發展中的監控技術。不過,許多研究和技術都還處於嘗試、討論修正錯誤的階段,尚未有能全面解決海廢問題的方法。


全球動員解決海洋垃圾危機

「科學不是孤單的,科學必須跟民眾的生活連結。」有生物學家背景的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助理教授雀兒喜(Chelsea Rochman),活躍於各種政策制定會議,在大會的最後一天總結。
於 2011 年舉辦的第五屆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集結眾多科學家建議後發展出檀香山策略(Honolulu Strategy),提出一個預防與管理海洋廢棄物的全球框架,全球因而依循檀香山策略,產出許多國際與區域層級的夥伴關係與計畫,旨在減少進入海洋的陸源垃圾,海漂垃圾以及海岸、底棲環境與遠洋水域裡累積的海洋廢棄物。海洋廢棄物議題也被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七大工業國亦發佈宣言,承諾將致力減少海洋廢棄物,之後各國也紛紛擬定行動方案,在世界各地以實際行動減緩海廢惡化。面對僅次於氣候變遷的全球災難——海洋廢棄物,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每個人都是解決海廢的可能。
澎湖長期飽受海洋垃圾之擾,尤其在冬季,隨著東北季風而來的海漂垃圾累積在北岸,觸目驚心。

持續減塑淨灘有助清淨海洋

教育、溝通與公民參與在各國行動方案以及各種政策制定裡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淨灘是現在公民最能直接參與清淨海洋的行動,也能親眼看見海洋備受污染實況,即使淨灘是末端手段,在等待更多的政策規範和科技能從源頭解決海廢之前,我們都還是必須持續不斷的淨灘。當我們了解拋棄式塑膠製品對海洋的傷害,便能從生活中改變依賴拋棄式塑膠製品的習慣,進一步支持禁用拋棄塑膠製品的法案。
綠色和平的船艦「彩虹勇士號」去年底駛抵澎湖,號召在地學生、居民一起加入淨灘。

臺灣 2030 年減塑時程獲國際讚許

臺灣目前許多領先國際的減塑政策也是從大眾發聲連署開始。臺灣在全球治理海洋廢棄物的版圖中,在科學研究的腳步慢了許多,也缺乏在地研究,不過去年由民間團體與環保署共組的「海廢治理平台」將在今年建置監測資料庫,補足過往資料缺口,加速制定清理海廢的相關法規。臺灣預計在 2030 年全面禁用拋棄式餐具的減塑時程表與規劃,在這次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也讓其他國家感到十分驚豔。為不辜負全球及全民期待,作為「海廢治理平台」的一分子,綠色和平也將繼續監督政府政策執行,早日迎接無塑臺灣的到來。


——

心得:
塑膠問題對於生態環境一直是個嚴重的威脅,文章顯示出除了會做成海洋動物誤服塑膠顆粒外,更會使牠們受束縛,以致於行動不便而無法覓食、甚至做成牠們的死亡,長久下去更會影響整個生物鏈系統。


但我認為文章少了一個讓人思考的點,就是其實塑膠更會影響植物生長,塑膠薄膜中的致癌物質會滲入土壤、塑膠同時是難以分解的物質,毒素和農藥有機會會依附在塑膠顆粒上,到最後還是會使土壤受污染,以及陸地動物誤服的情況出現。而且,土壤受污染,農作物的種植也會受其影響,人類最後會因貪圖方便而自食其果。



因此,我認為台灣這次的確是做了一件值得嘉許的事,但同時我認為環保人士在處理塑膠問題時,眼光不能只局限於海洋之上,也得設法解決陸地上的塑膠問題。我們在日常也該思考塑膠對整個生態環境的影響,減低自己使用塑料製品的數量,同時也是在降低自己吸收塑膠致癌物的風險。比起發起清潔的運動,減低塑膠的使用量始終是最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法。
系級:法一D
學號:06141425
姓名:翁鈺智

全球最大環境問題之一 聯合國:土地劣化威脅32億人福祉

本報2018年3月29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周念學審校
-----------------------------------------------------------------------

土地劣化問題雖不如氣候變遷和生物多樣性那麼的廣為人知,但是一項聯合國研究發現,這三者其實密切相關,且正對於我們的經濟和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土地劣化問題當前,這份研究報告堪稱是最全面的全球性評估,也顯示消費者、企業和政府迫切需要控制過度消費,特別是對牛肉的過度消費,而且不應再讓森林和濕地變成農地。
土地劣化已是全球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圖片來源:IPBES。

IPBES研究:土地劣化威脅全球2/5人口

根據這份聯合國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服務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簡稱IPBES)的研究,土地劣化威脅全球2/5人口的福祉,增加了移民和衝突的風險。
英國衛報報導,IPBES共同主席斯科爾斯(Robert Scholes)指出,土地劣化影響超過32億人,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問題之一,如果不快速採取補救行動,問題將繼續惡化。
「隨著土地面積減少和人口增加,這個問題將越來越難以解決。」斯科爾斯說。

百位科學家投入  建構全球土地劣化知識庫

這份IPBES報告經129國同意進行,由100多名科學家耗時三年完成,26日在哥倫比亞第二大城麥德林發表。其旨在提供全球性的土地劣化知識庫。
去年科學家曾警告,肥沃的土壤正在以每年240億噸的速度流失,主要原因是非永續農業,引起各界關注。
IPBES報告進一步檢視植被損失、森林砍伐、濕地排水、草地開墾、城市擴張和污染,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人類健康、財富和福祉。

成本佔全球GDP10%  土地劣化還加劇遷徙、動盪

作者引援3000多個科學、政府、原民和地方知識文獻,估算出土地劣化產生的成本,體現在碳吸存和農業生產力方面的生態服務損失,佔全球年度GDP的10%,還可能會增加洪水、山崩、伊波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等傳染病的風險。
土地劣化和地緣政治也有關係。作者提出土地劣化、遷徙和政治動盪之間高度相關的證據。
在乾燥地區,多年的極低降雨量與暴力衝突升高45%有關。依各國政府為解決氣候變遷和土壤品質下降而採取的行動,作者估計到2050年將有5000萬至7億人被迫離開家園。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可能是伊拉克南部的乾旱地區、阿富汗、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
科學家發現長年乾旱與暴力衝突升高45%有關。圖片來源:IPBES

各國應加強土地修復  鼓勵永續生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作者呼籲各部會之間進行協調,鼓勵永續生產,停止會促進土地劣化的農業補貼。他們敦促消費者減少浪費,並且多加思考自己吃的食物。蔬菜對土地的影響要比牛肉低得多。鼓勵農民提高生產力而不是清除更多的土地。
作者也建議企業和政府加強復原土地的工作。在中國黃土高原、薩赫勒和南非已經出現了幾個成功的前例。
該報告稱,土地修復能帶來可觀經濟利益,好處(如就業和企業支出等方面)比成本高10倍,比無作為的成本高出三倍。但在大多數地區,補救工作為時已晚。各國政府目前的步調還無法達成2030全球土地淨劣化為零的目標。
心得:
依敝人愚見,我覺得多數企業、國家對於環境保護是消極的,總是在這方面不那麼未雨綢繆,即使他們擁有龐大的資源與能力,常常到了事情急速劣化的情況下,才開始協商,地球環境牽一髮而動全身,綜我台灣地區尚未受到嚴重土壤惡化的侵擾,然氣候變遷的連鎖效應,早已接踵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