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科學家發現磷蝦可分解微塑膠 但無助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2018/03/14環境資源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學術界首次發現,磷蝦可以將某些形式的微塑膠消化成更小的奈米碎片——不過這並無助於消滅塑膠,也不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這篇由一位澳洲學者主持的研究,9日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他們發現,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可以將31.5微米的聚乙烯(PE)球分解成直徑小於1微米的碎片。
Krill-GNNN
南極磷蝦。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該研究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是主要作者道森(Amanda Dawson)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博士論文一部分。道森說,海洋中的微塑膠因為經過紫外線輻射降解,可能比實驗室中的更容易被消化。
在無塑膠環境下五天內,磷蝦體內不再有任何塑膠,這顯示微塑膠不至於透過磷蝦在食物鏈往上累積,傳給鯨魚等其他動物。消化過後的碎片平均比原始碎片小78%,最小可達94%。
不幸的是,道森說,磷蝦不太可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這不見得有助解決塑膠污染,只是改變塑膠的形式,使小動物更容易攝食,反而可能是深海塑膠污染的新來源。」道森說。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去年12月發表一項研究,在太平洋11公里深溝的深海生物胃內發現微塑膠。
道森說,磷蝦消化過的微塑膠太小,大多數海洋塑膠調查檢測不到,這表示海洋中微塑膠含量可能高於目前的假設。
共同作者、澳洲南極研究中心磷蝦生物學家川口博士(So Kawaguchi)說,磷蝦能有效地將微塑膠轉變為奈米塑膠(nanoplastic)。「這是微塑膠與生態系統互動上的新發現,我們需要更深入瞭解微塑膠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他說。
Krill-in-ocean
磷蝦被放回南冰洋。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微塑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磷蝦不能消化直徑大於2毫米的東西。「牠們沒辦法分解寶特瓶。」道森說。
「我認為其他浮游甲殼動物也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是還沒在實驗室研究中觀察到過。」她說。
纖維形式的微塑膠,如釣魚線或服飾纖維,是否能被磷蝦消化尚不清楚。 道森指出,野外磷蝦比較容易遇到微塑膠纖維。
去年美國學者進行的一項全球分析發現,塑膠污染的威脅之大,已經到了「近乎永久性污染自然環境」的地步
心得:
"「這不見得有助解決塑膠污染,只是改變塑膠的形式,使小動物更容易攝食,反而可能是深海塑膠污染的新來源。」道森說。"把人家講得好像壞人一樣,也不想想是誰搞的塑膠誰搞的汙染;害怕它進什麼食物鍊,又是那種食物鍊頂端貪生怕死的想法。沒辦法自己解決的東西造出來,又不肯接受那個後果。
之前什麼正負2度C,幾%的生物會消失什麼的;到底要以這種人類中心思想持續運作到什麼時後?人類滅絕的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竟然不是以"對環境最友善"為宗旨,而是以"人類最大福祉"為理念?然而這又只是當權者的"我國人不能死",其實是"我不能死吧!?"當然我並不否認這種生存意志,這是理所當然的本能,但是列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個又一個騙局是為什麼?"「近乎永久性污染自然環境」人類"真的可以滅亡了,地球打掉重練會更好更堅強。在把人類當成一個一個的個體,而其他生物卻是以群集計算這個腐敗的思想消失之前,人類只會不斷的不斷的重蹈覆轍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