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6日 星期一

工一A 06116131 洪子媞 讓黑琵巨星降落茄萣國際機場! 茄萣青年籲勿讓濕地降級


讓黑琵巨星降落茄萣國際機場! 茄萣青年籲勿讓濕地降級
時間:2018/03/26 作者:鄒敏惠

全台濕地面積在去年內政部營建署的再評定作業中大減30%,其中黑面琵鷺來台的主要棲息地西南沿海和北高雄濕地,更面臨政府發展綠能政策和地方開發的壓力,造成棲地破碎、鳥況下滑的危機。高雄鳥會總幹事林昆海指出,黑面琵鷺來台的主要棲息地台南七股、四草的台江國家公園,近年觀察到的黑琵數量有減少趨勢,周邊濕地的鳥況卻變得更好,例如布袋、鰲鼓、茄萣、永安等濕地,然而政府對《濕地保育法》的消極態度和不作為,造成這些大量度冬候鳥的棲地遭遇前所未有的隱憂。
茄萣濕地每年有超過200隻黑面琵鷺到此棲息度冬,約占全球黑琵數量的5%,但是高雄市政府對茄萣濕地的評估報告,卻因1-4道路的開發計畫而將之劃為地方級,在內政部國家重要濕地審議專案小組會議中,因缺乏在地共識和道路開發對生態的影響評估而被打回票,目前茄萣濕地級別仍未有定案。
SAVE創辦人赫斯特指出,1-4道路的開發可能對茄萣在地經濟有負面影響。攝影:李育琴SAVE創辦人赫斯特指出,1-4道路的開發可能對茄萣在地經濟有負面影響。攝影:李育琴
2014年,國際黑面琵鷺後援聯盟(SAVE International)提出報告指出,茄萣濕地擁有國際級濕地潛力。他們關注1-4道路開發案,結合國內學術和在地團體調查,完成了完整的評估規劃報告。SAVE指出,茄萣濕地在發展永續生態旅遊的道路上已經起步,需要政府大力捍衛生態保育的價值,不應堅持開發道路,破壞珍貴的濕地。
2015年起,SAVE多次來到茄萣,參與在地青年團體舉辦的「茄萣濕地環境行動國際工作坊」。上週六(24日)在守護茄萣濕地青年聯盟和搧海風市仔青年帶領下,來自美國柏克萊大學、奧勒岡大學、日本東京工業大學教授和學生,以及台灣成大、文藻大學的師生一起騎乘單車,走訪茄萣雙濕地,包括二仁溪畔的白砂崙濕地和茄萣濕地,探討1-4道路的開發將可能帶來的社區衝擊,以及茄萣濕地未來發展的出路
茄萣青年林家薏說,地方里長、民代在多次的會議上堅持1-4道路要開發,因為「茄萣人需要一條往南求生的道路」,要讓茄萣人更方便到路竹工業區工作。但是護茄青根據高市府的都市計畫發現,市府已在莒光路北端規劃一條新道路連結主要快速道路,屆時1-4道路可能淪為和1-1道路一樣,開發不當且少有人使用。
SAVE創辦人、柏克萊大學景觀建築與環境規劃學系退休教授赫斯特(Randy Hester)表示,為了節省90秒交通時間而興建一條破壞棲地的道路,對目前茄萣市區的商業發展恐有不利影響。這樣的案例已經發生不少,對於永續生態觀光的發展是最糟的情況。所幸在地公民團體發揮極佳的創意和行動力,在捍衛茄萣濕地的挑戰中持續付諸行動,勇敢面對地方開發勢力的進逼,堅守民主社會的價值。護茄青是一群平均20幾歲的茄萣青年,透過網路把關心家鄉議題的人串聯起來,過去幾年,他們不僅透過工作坊完成茄萣生態觀光資源的調查,還發起「搧海風市仔」,以市集的方式在茄萣推動公共議題的探討,用柔性的活動推廣在地特色。
搧海風市仔在茄萣的廟口舉辦,用柔性的活動推動在地議題討論。圖片來源:搧海風市仔搧海風市仔在茄萣的廟口舉辦,用柔性的活動推動在地議題討論。圖片來源:搧海風市仔
「搧海風市仔」也與茄萣舢筏協會合作,發起茄萣雙濕地單車和二仁溪遊船活動,帶著遊客走訪濕地,認識在地生態資源和環境議題。發起人林家薏說,在舉辦市集的一年中,也重新思考茄萣作為漁村的角色,「漁村過去是通往世界的開口,我們應該透過漁村去看世界,而非把漁村視為城市的邊陲。」
1-4道路預定切過茄萣濕地,近年每年有超過200隻黑面琵鷺來次度冬,占全球總數5%。攝影:李育琴1-4道路預定切過茄萣濕地,近年每年有超過200隻黑面琵鷺來次度冬,占全球總數5%。攝影:李育琴
國際瀕危稀有鳥類黑面琵鷺每年從中國、北韓一路南飛過冬,台灣是其國際航線中重要的一站,過去在地漁民和保育團體成功擋下濱南開發案,守住了黑琵來台的主要棲息地,讓全台原本僅數百隻的黑琵大增超過2600隻,佔全球總數六成以上,顯示台灣在國際保育行動上的成效。不過近兩年黑琵棲地不斷面臨開發風險,以及政府對於《濕地保育法》的執行不彰,SAVE再次提出對台灣民進黨政府生態保育意識的憂慮。護茄青也在工作坊後發出聲明,呼籲內政部濕地審議小組,在評定茄萣濕地級別時應回歸科學專業審查,不應被地方發展的過時想像綁架。
心得:看見各個國家能為了本國生態保育投入心力,感動的同時也加深了對於台灣環境保育的信心,雖然關於都市發展與生態資源的問題常常是極具爭議性的,但兩者都是為了未來做出的改變,期待今後能兩者相融繼續努力。


系級:哲學二
姓名:鄭麗儀
學號:05113972

環保滿意度逾8成!北市禁用一次性餐具推廣至夜市市場

 2018/03/24 新頭殼Newtalk  作者:程宗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台北市政府研考會民調結果顯示,市民對市府施政滿意度最高的是環保,滿意度超過80%。台北市長柯文哲今天據此指出,北市府推動禁用一次性餐具的政策,已推廣到寧夏夜市與中崙、士林市場,下一步要在南機場、華西街夜市,以及士東、南門和西湖市場推動這項政策。
柯文哲今晚參加2018「地球一小時」關燈活動,他在致詞時表示,環保最能突顯一個城市的文明,北市研考會民調結果顯示,台北市民對市府施政滿意度最高的就是環保,滿意度超過80%。
柯文哲除了感謝北市環保局,也要歸功台北市有著全亞洲素質最高的公民。
柯文哲說,他上任以來認真推動的環保行動,是禁用美耐皿與一次性餐具,從市政大樓開始,推廣到市府所轄的公務機關與國高中、小學,杯水也從國中小學消失。
柯文哲說,現在寧夏夜市已經在推動這項政策,接下來要推廣到南機場與華西街夜市;市場部分,目前在中崙與士林市場推動,下一步要將禁用一次性餐具政策推廣到士東、南門與西湖市場。他並鼓勵大家垃圾減量,到市場購物自備環保袋。
心得:
      我同意柯文哲所說的“環保最能突顯一個城市的文明”,我是同意這句話的,就如同看一個城市的公民素養,就看那個城市的公共廁所的乾淨程度,換句話說,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的軟實力,公民素質也是構成現代化國家的一大指標。
      由上可見,台灣的環保滿意度接近8成這是可觀的,台灣的回收工作、垃圾減量工作已經做的相當多,在亞洲而言是數一數二的。
       但是對於上文所說,意圖推動禁用一次性餐具到各個夜市這項措施其可行性我有所保留。在台灣的垃圾桶已經不是隨處可見,平時逛街的時候如果想要丟垃圾多數只能丟在捷運站裡的垃圾桶。至於夜市裡的垃圾桶其實也不多,一個大的士林夜市可能也只有一兩個。那麼,經常逛夜市的多數都是遊客,外地的遊客未必適應台灣那麼高度的環保行為,難道要遊客拿著各種垃圾在逛夜市嗎?這樣也未免不太雅觀,更會影響遊客的逛街興致。所以本人認為,還是那句話,不要盲目環保,要有計劃、真正培養公民的環保意識,不是什麼有環保的地方就必然要去做,要經過多方的考量,才能做到真正的永續發展。

2018年3月25日 星期日

系級:財1B
姓名:陳加偉
學號:06155222

劉商隱:夢幻鯊魚巨口鯊的保育 我漁業管理責無旁貸

2018/03/21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鄒敏惠
本月初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公開典藏研究中心存放的珍貴海洋生物標本、化石,及達悟族的拼板舟,其中最具可看性的為2005年於花蓮外海捕獲的全球第32號的巨口鯊樣本,此樣本原為中研院生物多樣性所屬魚類資料庫所典藏,隨後轉贈海科館,媒體報導多聚焦於其稀有性,而忽略其保育現況。
Image1
媒體報導多聚焦在巨口鯊的稀有性。圖片擷取自民視新聞,僅供示意。
巨口鯊為1976年在夏威夷首次被捕撈到,並於1983年描述與命名,為少數濾食性鯊魚之一,有日夜垂直遷徙的習性,並具有全球性的分佈。
筆者與海洋大學莊守正教授與劉光明教授,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蔡文沛教授所組成的團隊,於本月5日於國際期刊Peer J上發表了世界第一篇有關巨口鯊族群聯通性的研究[註一],在此文章中我們推測全球的巨口鯊應屬同一族群,不同洋區間可能有很高的基因交流,並整理從1976至2016年12月間的科學文獻與紀錄,發現全球只有99筆紀錄,並推論黑潮可能是巨口鯊季節性迴游的通道,在春末夏初隨著黑潮北上至日本海與黃海攝食磷蝦,造就菲律賓、台灣與日本為巨口鯊出沒的熱點(74筆紀錄佔全球74%),台灣更佔了驚人的45筆(約45%),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圖片作者:Kaewnuratchadasorn, Pattarajit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 (發布於 臺灣生命大百科)。(CC BY-NC 3.0)
巨口鯊全球紀錄相當稀少。圖片作者:Kaewnuratchadasorn, Pattarajit 。資料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發布於 臺灣生命大百科。(CC BY-NC 3.0)
圖片來源: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CC BY-NC 3.0)
台灣有多筆巨口鯊發現紀錄。圖片作者: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來源:臺灣魚類資料庫,發布於臺灣生命大百科。(CC BY-NC 3.0)
雖然其全球紀錄與研究資料皆相對稀少,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卻因為其全球性的分佈,只將巨口鯊列為無危險物種(Least Concern)[註2],而無法真實反映其野外族群的現況,也導致全球漁業管理的困難。
目前除了台灣農委會於2013將其併入「稀有鯊魚魚獲通報系統」,其他國家並無任何管理的措施,此通報系統中須通報的物種包含大白鯊、象鮫及巨口鯊,當漁民捕獲以上物種須向官方通報,並要保留魚體至少24小時,提供農委會漁業署指定學術單位進行科學採樣及蒐集生物學資料後,才能拍賣或利用魚體。也歸功於此通報系統,我們團隊才能在2013-2015蒐集到27隻的樣本,但此捕獲量卻已占全球紀錄的27%,這著實讓人擔憂台灣「目前」與「未來」的漁獲壓力對巨口鯊族群的影響。
在台灣,巨口鯊為其他漁業的混獲,主要來自東部流刺網的混獲與次要的定置漁網捕獲,此通報系統雖然能讓漁業單位追蹤每年的採補量,但對其捕撈壓力並無實質管控的功能。
目前,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中只有2014年始加入的龍王鯛與隆頭鸚哥魚,更是唯二的海洋魚類,以全球族群量的角度來看,巨口鯊可能遠遠低於此兩種珊瑚礁魚類,雖然迴游性魚類較底棲魚類較不易管理(迴游路徑經過許多國家,保育責任較不易釐清),但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台灣在全球巨口鯊漁業管理與保育上責無旁貸,因此筆者希望未來巨口鯊能進一步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錄受到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護,或循鯨鯊禁捕模式,由漁業法中明令禁捕以保護岌岌可危的全球族群。
作者:FLMNH Ichtyology;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巨口鯊。作者:FLMNH Ichtyology;圖片來源:維基百科(CC BY-SA 4.0)




心得
巨口鯊在台灣周圍海域活動頻繁,那台灣就更應該負起保護巨口鯊的責任。現今許多人還是使用流刺網, 不但造成海洋資源枯竭,更有可能回危害到一些稀有的魚種。政府應該立法或以鼓勵的方式以其他捕魚方式來替代流刺網。

綠色和平針對「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環評案之聲明

系級:歷史二
姓名:許悅琪
學號:05112017
 綠色和平針對「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環評案之聲明
 新聞稿 - 2018-03-14綠色和平組織
備受爭議的「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於今日(3/14)闖關環評委員會,經過將近四小時的辯論,委員會最後作出通過深澳環評案的決議。綠色和平謹代表超過一萬六千名連署民眾,對此表示強烈抗議與不滿。
備受爭議的「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於今日(3/14)闖關環評委員會,經過將近四小時的辯論,委員會最後作出通過深澳環評案的決議。綠色和平謹代表超過一萬六千名連署民眾,對此表示強烈抗議與不滿。環評大會無視本案對於生態、空氣品質的強烈衝擊,選擇罔顧民眾健康,強行通過。綠色和平認為,本次環評已經點燃社會的憤怒,未來將號召更多民眾,並採取必要手段,要求經濟部撤回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
興建深澳燃煤電廠,勢必會使北臺灣的空氣品質雪上加霜。根據台電報告書的估算,新建深澳燃煤電廠每年將會增加包括 PM2.5 在內的粒狀污染物 268 公噸,至於對呼吸道系統會造成嚴重危害的硫氧化物與氮氧化物,每年也都會超過 1000 公噸 。荒謬的是,根據新北市環保局提出委託中興大學莊秉潔教授的深澳電廠污染模式模擬結果,發現深澳電廠 PM2.5 日平均增量,竟是台電環境差異分析報告書中模擬值的 3 倍以上。兩者之間的矛盾,都應該有更謹慎的衝擊評估與替代方案分析。
在空氣污染如此嚴重的此刻,台電竟然要再花 7 年的時間和 1000 億的預算去興建另一座燃煤電廠,而不是把這些鉅額成本投資於再生能源發展,等於是無視於臺灣已經在再生能源發展上落後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困境,更是置民眾健康於不顧。
除了對於空氣品質的衝擊,深澳電廠卸煤碼頭的興建,也會對於當地海岸生態造成無可回復的影響。根據在深澳長期研究的學者指出,卸煤碼頭將直接破壞深澳岩岸環境的底質,衝擊珊瑚礁與藻類生育地;數百公尺的防波堤也會造成的水文改變,對岬角岩岸生態系的衝擊。深澳岬角的蕈狀岩、單面山為整體的地質環境,防波堤興建造成不可逆的自然海岸損失,也與海岸管理法的自然海岸零損失的精神完全悖離。
最後,綠色和平必須強調,根據政府的能源轉型目標,現有之深澳燃煤電廠完全沒有興建的必要性。政府規劃在 2025 年燃煤發電占比從現在的 45.4% 降至 30%,若依據政府 2025 年燃煤發電需求之最大預測值進行推估,屆時燃煤發電需求量將會下降。簡言之,現有的燃煤發電裝置容量已可以供應 2025 年燃煤發電量之需求。她質疑,政府若執意興建深澳燃煤電廠,將使原本 2020 年後逐步下降的燃煤發電總裝置容量,在 2026 年又會淨增加 500MW,可見政府在減煤規劃上說一套,做一套!
對於一座會加重空氣污染、危害珍貴的海岸生態、不符合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深澳燃煤電廠,政府仍然選擇要強渡關山。一座煤電廠興建之後,至少將持續運轉 30 年。面對高污染的燃煤發電,政府乃至環評委員,都必須要承擔歷史責任。
確認深澳環評案一個多禮拜以來,在各方緊急奔走之下,至今已有超過 16,227 憂心的公民加入連署,對此綠色和平表達衷心的感謝。我們也承諾廣大憂心的支持者,環評案只是開端,我們會再採取必要手段,要求經濟部撤回深澳電廠更新擴建計畫。請持續關注此案,為世代留住美麗海岸、海洋生物及天空。
心得:
    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是大家所關注的部分,文中也有提到2025年能源轉型政策以及牽涉到燃煤發電裝置容量和深澳燃煤電廠間的矛盾點。深澳燃煤電廠擴建計畫本身所影響到的除樂我們所能預料到的空氣汙染、海岸生態外,環評委員會評估過程的問題以及似乎沒有好好考慮附近居民的健康著想更是令人覺得不公。
     另外,是否繼續這個計畫的考量前提就要必須要將政府能源轉型政策的大架構考量進去。這樣會讓人民對於政府只會有更多疑慮和不信任。

正視海廢問題 世界地球日發布「塑膠污染十大真相」

時間建立於 2018/03/22    來源:環境資源中心

塑膠污染正在扼殺我們的星球、侵害我們的海洋,世界地球日今年鎖定「終結塑膠污染」為行動目標,呼籲正視以下十大真相,號召周遭的親友、同事和社區採取行動,響應世界地球日終結塑膠污染的目標。
  1. 從1950年代以來,人類已製造83億公噸的塑膠。一年生產的塑膠重量相當於全人類的體重總和。
  2. 人類所製造的塑膠,除了少數被焚化燒掉外,至今都依舊以某種形狀存在著。
  3. 91%的塑膠未進入回收系統。絕大部分的塑膠無法分解,將繼續存在數百年甚至數千年以上。
  4. 美國每天使用5億隻吸管,這數量足可圍繞地球兩圈。
  5. 全世界每分鐘發送出將近200萬個一次性塑膠袋。
  6. 美國每年使用1000億個塑膠袋,將它們綁在一起的長度,足可環繞赤道773圈。
  7. 全世界每分鐘售出100萬個塑膠瓶,總計到2021年,全世界將售出5000億個。但回收量不到一半。
  8. 每年有800萬公噸塑膠垃圾進入海洋。這些塑膠足以覆蓋全世界的每一吋海岸線,每一吋堆的量都還能再裝成滿滿的五個垃圾袋,然後每年繼續累加。
  9. 海洋裡的微塑膠數量,比銀河系裡的星星還要多。
  10. 再不減少塑膠生產量,到2050年,塑膠垃圾量將大於全球魚類總重量

心得:

以上幾點相當值得人們省思,自從上個世紀時又廣泛被人們做使用和在加工產品:塑膠製品充斥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雖然無可避免卻還是要減少使用量,目前看起來都是著重在沒有落實回收的問題上面,日前的新聞提到澳洲擱淺的鯨魚胃中都是塑膠垃圾,就能想件沒有好好回收的嚴重性。而塑膠微粒化妝品則是怕會被魚類吃下再次循環回人體。若不是這樣急遽恐懼性的預言,人類也不可能好好省思,除了日常減少使用塑膠製品外,我們也應該好好將垃圾回收循環。才不會為一厚的子孫和環境製造更大的狀況。
系級:法一D
姓名:翁鈺智
學號:06141425

十年屠殺 東亞合法野生物市場正在掏空非洲

摘譯自2018年3月15日ENS南非,開普敦報導

不止非法盜獵,亞洲的合法出口市場也正在掏空非洲生態!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TRAFFIC)最新報告指出,非洲每年出口數千噸活體、骨、皮和肉類到亞洲,而且這個趨勢目前看不到盡頭。
根據最近十年有紀錄的「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貿易資料,從2006年到2015年,約有140萬隻受管制的活體動植物、150萬件毛皮和200萬公斤肉類,從41個非洲國家合法出口到17個東亞和東南亞國家。
Hans Hillewaert(CC BY-SA 4.0)
非洲毛皮海獅(學名:Arctocephalus pusillus);圖片來源:Hans Hillewaert(CC BY-SA 4.0)

看不到盡頭! 非洲野生物合法出口至東亞

談到非洲野生動物貿易,焦點主要集中在非法貿易以及大象和犀牛等代表性物種的大規模盜獵活動上,合法野生動物貿易較少受到關注。然而,TRAFFIC最新報告〈一路向東 - 從非洲到東亞及東南亞的CITES動植物出口分析〉指出,東亞市場正大量掠奪非洲野生動物,而且出口量不斷增加。
這些出口的物種包括來自CITES附錄I(最瀕危的物種)或附錄II(目前並無滅絕之威脅但需要密切監控貿易情況之物種)的975個不同物種。
南非是活禽、哺乳動物和植物的最大出口國。截至目前為止,納米比亞是最大的哺乳動物皮毛出口國,主要是軟毛海豹毛皮,大多數賣往新加坡和香港。
非洲毛皮海獅,拍攝於納米比亞克羅斯角。CC BY-SA 3.0
非洲毛皮海獅。(CC BY-SA 3.0)
出口量第二大的哺乳動物皮是象皮,總計1萬1285件來自辛巴威(8744件)和南非(2533件)。
數量最龐大的出口皮革是尼羅河鱷魚皮,超過140萬。
200多萬公斤的肉類出口大部分來自三種動物——尼羅河鱷魚、歐洲鰻魚和軟毛海豹。最大的爬行動物肉進口國是香港。
另外,從一項詭異的野生動物商品可一窺屠殺的規模——短短十年內,烏干達和坦尚尼亞出口超過50噸的河馬牙齒到亞洲。
河馬牙齒。Carol Tanzola(CC BY-NC-ND 2.0)
河馬牙齒。Carol Tanzola(CC BY-NC-ND 2.0)
現貨交易主要商品是兩種很少受到關注的物種——豹龜和球蟒。活體動物的主要進口國是日本、新加坡和香港。這些國家和中國是毛皮進口大國,新加坡和韓國則是主要的肉品進口國。

鳥類出口屬非洲灰鸚鵡最常見

野生動物貿易中最常見的鳥類是非洲灰鸚鵡,2006年至2015年期間南非出口4萬475隻,剛果民主共和國出口3萬4283隻。
2017年,非洲灰鸚鵡被列入CITES附錄I,不允許國際貿易,但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內的多個締約國對禁令提出了保留意見。
Terese Hart
非洲灰鸚鵡。圖片來源:Terese Hart(CC BY-NC-SA 2.0)
由於某種原因,2013年突然出現大量的費沙氏情侶鸚鵡出口,共6萬5315隻銷往亞洲。這種鳥原生地是坦尚尼亞,但所有出口都來自南非的圈養鳥園。
報告檢視的這十年期間,木材是其中一項出口大宗,總量達1000萬平方公尺,其中大部分來自原始森林,最終也是銷往東方。木材種類大部分是非洲柚木,超過900萬平方公尺的木材來自剛果民主共和國脆弱的雨林。

合法市場掩蓋非法  交易數量被低估

根據這份報告,非洲大陸實際上的出口數量可能不止於此。報告指出,「並非所有在CITES貿易資料庫中的交易都是合法的,這是公認的事實。例如採伐數量很可能超過國家限額,或是野外採伐偽裝成人工飼養。」
「這類製品可能佔報告總貿易量中很高的比例。此外,許多物種最近才被列入CITES,因此在2006至2015年的貿易資料審查中看不出龐大數量或根本沒有出現。」報告寫到。
「在這項分析中,鯊魚和鬼蝠魟產品的出口並不顯眼。雖然許多鯊魚和鬼蝠魟物種被列入CoP16(2013),但CoP16在2014年9月才生效,締約方要到生效時才會報告交易。」
對於列入CoP17(2016)的所有物種,包括鯊魚、魟和木材物種如黃檀木,要到2017年管制才生效。

【研究報告的重要發現】※整理:東亞野生物貿易研究委員會
  • 共有41個非洲國家出口CITES附錄野生動植物至17個亞洲國家/地區
  • 從2006年開始,活體野生動植物的出口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中人工繁殖來源的比例從2006年的42%增加至2013年的66%,達到高峰
  • 某些貿易量大的物種在CITES公約中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特別是豹紋陸龜跟球蟒
  • 南非是活體鳥類、哺乳類和植物的最大輸出國
  • 納米比亞是哺乳類皮製品的最大輸出國,主要來自南非海狗
  • 自非洲出口的動物皮有91%(141萬8487件)以上來自尼羅鱷
  • 出口量排名第二的哺乳動物皮為非洲象, 1萬1285件,主要來自辛巴威跟南非
  • 馬達加斯加是唯一有出口活體兩棲動物到亞洲的國家
  • 日本是活體兩棲及節肢動物的最大進口國
  • 新加坡進口最多的活體鳥類
  • 香港在活體爬蟲類的進口上佔有重要地位,大部分是豹紋陸龜及球蟒
  • 辛巴威是爬蟲類皮的最大輸出國,排名第二的是尚比亞
  • 只有三個動物物種的肉有申報出口的紀錄:尼羅鱷、歐洲鰻及南非海狗
  • 南韓是歐洲鰻的最大進口國,香港排名第二
  • 烏干達和坦桑尼亞出口50多公噸的河馬牙。近年來馬拉威成為重要的河馬牙出口國
  • 2015年起,肯亞及坦尚尼亞突然開始出口活體絲葦(一種仙人掌)及同屬中其他仙人掌物種(4萬4575個標本)
Legal East Asian Markets Are Gutting Africa’s Wildlife
CAPE TOWN, South Africa, March 15, 2018 (ENS)
Quite apart from the decimation of illegal poaching, legal export to Asian markets is tearing the wild heart out of Africa. Each year thousands of tonnes of live animals, bones, skins and meat head East in a plunder with no end in sight.
The scale at which Africa’s wildlife is being drained by Eastern market demand is enormous, according to a new report by the wildlife monitoring network TRAFFIC based in the UK.
The focus on wildlife trade from Africa generally centers on the illegal trade and the massive poaching of iconic species such as elephants and rhinos. Comparativel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legal wildlife trade from the continent.
According to TRAFFIC, between 2006 and 2015, almost 1.4 million live animals and plants, 1.5 million skins and two million kilograms of meat from species listed by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CITES, were legally exported from 41 African countries to 17 countrie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The report, “Eastward Bound – Analysis of CITES-listed flora and fauna export from Africa to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warns that these export volumes are huge and escalating.
South Africa proved to be the largest seller of live birds, mammals and plants. Namibia was, by far, the greatest exporter of mammal skins – mainly those of Cape fur seals – most going to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The second most common mammal skin exported was from elephants, with 11,285 sold from Zimbabwe (8,744) and South Africa (2,533).
The greatest overall number of skins exported, however, were from Nile crocodiles – over 1.4 million.
Over two million kilograms of meat was also exported, most of it being from just three species: Nile crocodile, European eel and Cape fur seal. The largest importer of reptile meat was Hong Kong.
The scale of killing can be guaged by one seemingly bizarre export. In just 10 years, more than 50 tonnes of hippo teeth were marketed to the East from Uganda and Tanzania.
Live trade was dominated by two species which generally receive little attention: leopard tortoises and ball pythons. Importers of live animals were predominantly Japa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These and mainland China dominated skin imports, and Singapore plus the Republic of Korea were the main meat importers.
The most commonly exported birds were African grey parrots, with 40,475 leaving South Africa between 2006 and 2015 and 34,283 from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DRC.
In 2017, the African grey parrot was uplisted to CITES Appendix 1, where international trade is not allowed, but several parties, including the DRC, took out a reservation against the ban.
For some reason, there was a run on Fischer’s lovebird in 2013, with 65,315 heading for Asia. Although the bird is native to Tanzania, all exports were from captive sources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10-year period under review, a major export was wood, with 10-million square meters – much of it from virgin forest – bound for the East. Most of this was driven by exports of African teak, more than nine million square meters coming from the DRC’s fragile rain forests.
It is likely,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that these overall export numbers are low in terms of what actually leaves the African continent.
“It is recognised,” reads the report, “that not all trade reported in the CITES Trade Database was sourced legally. For example, specimens may have been taken which exceeded national harvesting quotas, or taken from the wild and falsely claimed to be captive-bred.”
“It is possible that such specimens make up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total trade reported. Also many species were only recently listed in CITES, so will not appear in this review of trade data for 2006 to 2015 in large amounts or at all,” the report states.
“Exports of shark and manta ray products do not feature highly in this analysis. Although many were listed at CoP16 (2013), the listings did not go into effect until September 2014 and therefore Parties will not have reported trade until then.”
For all of the species listed at CoP17 (2016), including sharks, rays and timber species such as Dalbergia, restrictions did not enter into effect until 2017.
心得:
許許多多的物種被人類做以斂財的工具,但自古皆然,是非對錯無一標準,但就瀕臨絕種的保育動物,以及其衍生出的永續資源問題,我們應該重視之,但方法絕對不是僅就頒布一項法令,便要求國家及百姓去遵守,應當找出為何他們要如此大量地獵捕動物,忽略保育的原因,是否是貧窮使然等等因素,國際社會亦非對此獵捕行為加以譴責,若不是資源分配問題,若不是國際互助問題,若不是黑市炒作,百姓何以不與當地物種和平共存,以上。

                   國際海洋廢棄物大會 

                          綠色和平:

             台灣回收表現,世界「看見台灣」

系級:社一B
姓名:郭綺筠
學號:06115206
大綱:

台灣綠色和平參與「第六屆全球海洋廢棄物大會(The Sixth International Marine Debris Conference,6IMDC)」,會中各國交流海洋廢棄物相關政策,行政院環保署也報告台灣回收制度。綠色和平表示,台灣的限塑政策與回收表現走在許多歐美國家之前,也透過這次會議,讓世界「看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