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巨資二A 廖翊崴 05170131

研究:暖化升溫3.2°C 亞馬遜50%物種逃不過滅絕


發表日期 2018/03/28


本報2018年3月28日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周念學審校
研究發現,按照本世紀末預測,也就是暖化升溫3.2°C的情境下,可能導致亞馬遜流失幾乎50%的動物物種。
研究人員檢視在全球35個自然生態最豐富地區,氣候變遷對近8萬種植物和動物的影響,發現若不積極因應氣候變遷,亞馬遜、加拉巴戈群島、馬達加斯加以及歐洲海岸和加勒比海等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超過一半的野生動植物,可能因溫度上升而在本世紀末面臨滅絕。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 圖片來源:WWF
非洲象(Loxodonta africana)每天需要喝150至300升的水,氣候變遷可能衝擊牠們的水源供給。圖片來源:WWF
由世界野生動植物基金會(WWF)、東英吉利大學和詹姆斯庫克大學合作的研究,探討了三種不同的氣候變遷情境:全球氣溫上升2°C——即巴黎氣候協定中規定的上限、上升3.2°C——即本世紀末升溫預測、上升4.5°C——碳排放持續上升的結果。
結果顯示,全球平均氣溫升高4.5°C將對植物和動物造成毀滅性影響,亞馬遜面臨植物物種減少69%的風險。3.2°C的升溫可能導致亞馬遜流失幾乎50%的動物物種。
在以生物多樣性聞名的島國馬達加斯加,大約60%的物種瀕臨滅絕 ,在非洲南部的米揚博林地,則有高達80%的哺乳動物瀕臨滅絕。
研究警告,氣候變遷導致平均氣溫升高和天氣不穩定等現象,也會衝擊動植物生態,地中海、馬達加斯加和阿根廷塞拉多—潘塔納爾的降雨量會明顯減少。
這可能影響非洲象的水源供給,這些大象需要每天喝大約150-300升水。
不斷上升的海平面,將淹沒印度和孟加拉海岸線上的世界最大蘇達班紅樹林,當地是重要的老虎繁殖地。
主要研究者、UEA廷德爾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華倫(Rachel Warren)教授表示:「我們的研究量化了限制暖化在2°C對全球3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的好處。」
「我們研究了8萬種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蟲和兩棲動物發現,如果沒有氣候政策,50%的物種可能會從這些地區流失。但是如果全球暖化可限制在工業化前以上2°C內,這個比例可降至25%。」
「我們沒有研究將升溫限制在1.5°C以內會怎麼樣,但預期可以保護更多的野生動物。」
心得:
人類肆意破壞環境,認為自身凌駕於環境之上,然而終究逃不過極端氣候、全球暖化所造成的影響,最終人類也只不過是環境中的一份子 。在各國不斷開墾雨林、經濟建設的同時,我們應當思考如何與環境共存,繼續濫墾濫伐不斷建設的成果,最終可能導致地球的滅亡。過去人類曾因過度使氟氯烃,造成南極臭氧層的破洞,從而導致白內障、皮膚癌的患者增加,如今因為人們大幅減少使用該物的產品,臭氧層的破洞已逐漸恢復。正如上述的例子一樣,對於動植物物種的保護,也是如此,我們應當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多多使用綠色能源,將升溫的限制在一定範圍內,保護更多的物種。









巨資二A 廖翊崴 05170131

氣候變遷加速沙漠化 撒哈拉面積一世紀擴張10%



發表日期 2018/04/03




根據一篇發表於《氣候》期刊的新研究,撒哈拉沙漠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間顯著的擴張,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氣候變遷。
研究作者表示,這對於生活在撒哈拉沙漠邊陲、依賴農業經濟的薩赫爾(Sahel)居民來說,影響是毀滅性的;同時也警告,這樣的沙漠化擴張現象,很可能也在世界上的其他沙漠發生著。
衛星圖顯示撒哈拉沙漠、沙漠邊陲地帶。圖片來源:NASA/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Studio
研究團隊分析自1923年至2013年以來的資料,檢視了影響撒哈拉地區降雨變化的各種因素後發現,這段期間原本面積已經跟美國差不多大的撒哈拉沙漠,擴大了約10%。
研究第一作者、馬里蘭大學大氣海洋科學家尼格姆教授說:「我們的研究範圍僅限於撒哈拉沙漠,但很可能可以推論到世界其他沙漠。」
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成長,生活在沙漠邊緣地區的人們無法承受繼續失去可耕地。
跟其他沙漠一樣,撒哈拉地區也會隨著季節擴張和收縮,但尼格姆教授及其團隊已經確立其整體擴張的程度。為了獨立出氣候變遷的效果,科學家們使用統計方法來消除自​​然氣候週期的影響,例如大西洋多年代振盪(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對降水變化的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是自然氣候循環與人為氣候變遷兩個因素的結合,導致過去一個世紀間產生這樣的變化,後者約貢獻了1/3的擴張。
Natalie Thomas, Sumant Nigam;University of Maryland
撒哈拉沙漠自1923年至2013年的邊界變化,虛線及實線分別代表1920年、2013年的位置;綠色代表沙漠後退範圍,棕色代表沙漠擴張範圍。圖片來源:Natalie Thomas, Sumant Nigam;University of Maryland
這份研究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基金會計畫主任蔡明(暫譯)博士說:「非洲夏季越來越熱和雨季越來越乾的趨勢,跟大氣中溫室氣體和氣膠等因素有關。這些趨勢對依賴農業經濟的非洲人民來說有毀滅性的影響。」
Mamadou Faye;courtesy Wassila Thiaw, NOAA CPC
這張照片拍攝於2018年3月,塞內加爾的Diakhao小鎮,顯示非洲撒赫爾(Sahel)地區的旱季景象。圖片來源:Mamadou Faye;courtesy Wassila Thiaw, NOAA CPC
研究作者之一、大氣和海洋科學研究生湯瑪士(Natalie Thomas)說:「這份研究的首要任務是記錄撒哈拉降雨和溫度的長期趨勢。我們的下一步將是檢視推動這些趨勢的因素,包括在撒哈拉沙漠和其他地區。」
該團隊已經開始研究自家北美地區的季節性溫度趨勢。
「在這裡(北美),冬天變暖了,但夏天大致相同。但在非洲,情況正好相反,冬季保持穩定,夏季變暖。非洲的壓力已經更趨嚴重。」湯瑪士說。
心得:
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十分劇烈,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極端氣候....,就連台灣最近也不時有地震災情,這些情況都大大的顯示地球正逐漸崩壞,人類對自然環境的迫害最終還是回歸於人類。
以往教科書上的氣候變遷、環境的變異,雖時有所聞卻僅止於此,僅有少數人會動身行動、改善環境。然而,生態環境的破壞已逐漸加速,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與林面積正在縮減,也有小島正處於沉沒的危機,甚至以往不會下雪的地方開始下起大雪,對於我們來說環境的保護問題已是不容忽視的嚴重情形,沙漠的擴張就是其中之一,環境的保護應當從生活做起,不單只是環保團體的工作,也是全人類應當面對的問題。


















系級:英三A
姓名:沈子銓
學號:04121145

「天宮一號」重返地球!墜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絕大部分在大氣層燒毀


 2018/04/02 風傳媒 Emma stein



國2011年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2日上午8時15分左右重返大氣層,墜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西經40.4度、南緯27.4度附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26日表示,絕大部分元件在重返大氣層過程中燒毀。長約10.4公尺、重約8.5噸的天宮一號,由於電池等元件故障,以「不受控」方式墜落地球,引發各方關注,所幸目前並未造成任何損害。
「天宮一號」被中國稱為「目標飛行器」,因為它的任務就是作為其他太空船的「對接練習」的目標之用,主要由實驗室、儲藏室、推進器、對接裝置、太陽能板等部分構成。「天宮一號」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後,先後與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進行6次交會對接。2016年3月16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正式終止數據服務,進入軌道衰減期。

中國太空站「天宮一號」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AP)
中國目標飛行器(太空站)「天宮一號」2011年9月29日發射升空(AP)

排行第50大的人造太空墜落物
「天宮一號」的體積如果跟其他墜落地面的太空船、太空站相比,可以排行第50名。《紐約時報》說,幾乎每年都有這種尺寸的東西從天而降。《衛報》則指出,從來沒有任何太空裝置在墜落地面時對人類造成傷害,包括史上最大的墜落物—重達77噸的「天空實驗室」太空站(SkyLab)。「天空實驗室」最後在澳洲西部上空解體,雖然後來在地面上採集到部分碎片,但沒有造成任何傷亡。

此外,美國哥倫比亞號(Columbia)太空梭2003年重返大氣層時發生解體意外,7名太空人均不幸遇難,但地面上沒有人受傷。美國NASA重達5.4噸的高層大氣研究衛星,2011年同樣在不受控制的情況下返回地球,估計有26塊碎片墜落地表,最重的一塊據信有150公斤。
中國太空站「天宮一號」(AP)
中國目標飛行器(太空站)「天宮一號」內部情況(AP)

太空站碎片打到人的機率,遠遠低於過馬路被車撞倒
為美國空軍研究分析太空站墜毀數據的亞伯拉罕(Andrew Abraham)認為,太空站碎片打到人的機率,遠遠低於過馬路被車撞倒。他說一個人遭到大量太空金屬襲擊的機率,基本為零。或者說,還不到一兆分之一。在歐洲太空總署(European Space Agency)研究太空碎片的科學家弗洛雷爾(Tim Flohrer)也說,被太空碎片打到的風險,「遠遠低於被閃電打到」。

不過有沒有人在地面上被「太空垃圾」打到過呢?其實答案是「有」。1997年,一枚被認為是來自「三角洲2號」(Delta 2)火箭的六英寸金屬片,擦過了奧克拉荷馬州一名女子的肩膀。這位女子叫做洛蒂‧威廉斯(Lottie Williams),不過她沒有受傷,並且成為人類進入太空時代以來,唯一一位被太空垃圾擊中的人類。
中國目標飛行器(太空站)「天宮一號」(AP)
中國目標飛行器(太空站)「天宮一號」(AP)

「天宮一號」穿過大氣層時會發生什麼事?
隨著「天宮一號」的高度逐漸下降,它在穿越大氣層時也會逐漸加速。距離地球100公里的高空時,機體因為溫度過高而開始燃燒。科學家認為,只有少量高密度的零件(像是燃料箱與火箭引擎)會穿過大氣層,其他零件應該都已經在大氣層中解體消失。

由於中國並未公布「天宮一號」的結構細節,因此各國科學家無法詳細估算最後的殘骸體積。歐洲太空總署的太空垃圾部門負責人克雷格(Holger Krag)說,這類體積的物體通過大氣層時,落到地面的殘骸大約佔原來體積的20%到40%。澳洲太空工程中心副主任阿博塔尼奧斯(Elias Aboutanios)說,「天宮一號」燃燒時,地球上處於夜晚地區的人們可以看到流星一般的發光物體在夜空劃過。
若真砸到人,誰該負責?
西雪梨大學法學院院長佛里蘭(Steven Freeland)教授表示,1972年的《太空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for Damage Caused by Space Objects) ,就是針對這類問題作出規範。該公約的第七條規定:太空物體所造成之損害,須由發射該物體的國家負責賠償—所以要是發生意外,中國政府理應要賠。
1978年蘇聯所發射的「宇宙-954」(Kosmos 954)軍事衛星墜落加拿大,由於上面裝有核動力裝置,造成墜落地點大奴湖區遭到輻射污染。幸好當地沒有人員居住,但時任加拿大總理的皮耶‧杜魯道(Pierre Trudeau,現任加拿大總理賈斯汀‧杜魯道的父親),仍向蘇聯政府提交了一份包括除污費用在內的帳單。《衛報》稱,老杜魯道索賠600萬加幣,最後蘇聯政府只願意賠償300萬。
心得:
這次天宮一號墜回地球一事不只再次顯示了中共只求科技革新而不顧環境汙染的惡習,更讓人們重新正視太空垃圾的問題。2015年時科學家就估計圍繞著地球的太空垃圾約為50萬個,重量超過4500噸。太空垃圾在高300-450公里的近地軌道上以每秒7-8公里的速度高速運動,根據軌道傾角碰撞時的相對速度甚至可以達到每秒10公里以上,因此具有巨大的破壞力,若太空垃圾與運作中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或國際太空站相撞,會危及到設備甚至太空人的生命,據計算一塊直徑為10厘米的太空垃圾就可以將太空飛行器完全摧毀。這種危險的狀況該如何處理也是我們這一代的重要課題之一。
系級:英一B
姓名:謝妮庭
學號:06121203

美、加、墨沒共識 修訂版NAFTA大綱恐延期宣布

2018-04-09 16:47 〔編譯胡志愷/綜合報導〕
秘魯高峰會即將於本週(美國時間4月13日、14日)舉行,上週傳出川普團隊希望和加拿大、墨西哥在會上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修正版大綱有初步共識,如今有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美加墨三國之間尚未達到共識,要在本週宣告修訂版NAFTA頗有難度。
《路透》報導指出,負責NAFTA的官員上週五已前往華盛頓會談,表示新版的協議已有進展。不過根據消息人士透露,在高峰會到來前,三方尚須付出許多努力來達成協議,並進一步表示如果協商持續進行,修訂版NAFTA的大綱要在4月底、5月初時才會完成,且屆時公告的修訂內容不會只有部份協商,而是全面「白底黑字」的達成共識,不會有任何重要議題留下周旋空間。而今加拿大、墨西哥的發言人都未對此回應。
美國總統川普上星期表示,美國正「非常努力地」為修訂NAFTA協商,期盼最終能有個公平的協議,過去他曾批判NAFTA是造成美國人民失業的原因之一。不過川普也補充說NAFTA修訂不用趕,「我們要就把它做好,要不然就廢除它。」
美國貿易代表萊席爾(Robert Lighthizer)則認為,修訂版NAFTA的綱要必須在7月1號前,也就是墨西哥總統大選前達成共識
原預計要在本週祕魯高峰會宣告新版NAFTA大綱,如今傳出美加墨三方協商未如期進展,最快要在4月底、5月初才會有共識。而川普日前曾說過,協商NAFTA不用急,要修就要修出個公平的結果,不然就廢除它。(路透資料照)

深澳落塵汙染,遊客還願意來九份玩嗎?

系級:哲二

姓名:韓易庭

學號:05113974


深澳落塵汙染,遊客還願意來九份玩嗎?

2018/04/08 聯合報 作者:蔡惠萍
 --------------------------------

鄰近深澳的九份一年吸引八百萬觀光客,當地擔憂未來電廠空汙會衝擊觀光。 圖/聯合報...鄰近深澳的九份一年吸引八百萬觀光客,當地擔憂未來電廠空汙會衝擊觀光。 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侯永全/攝影






「你看,以後從這裡看出去就會看到大煙囪!」九份商圈聯誼會理事楊文豐站在「阿妹茶樓」斜對門的九份商圈聯誼會辦公室朝左前方的海灣指去,滿臉憂愁。

鄰近深澳的九份過去也深受深澳發電廠空汙之苦,加上山窪地形,是新北環保局估算將來最大落塵量的所在。電廠環評通過隔天,九份商圈及附近五里聯合發表聲明反對,擔心空汙嚇跑觀光客。

九份永慶里里長王添來說,九份的觀光產值不輸給一個工業區,一年就有八百萬觀光客,其中五百到五百五十萬都是國際觀光客,尤其日本人對空汙最敏感,「九份仔若是汙染了,就很難爬起來了。」

假日的象鼻岩擠滿人潮,隨機調查遊客是否知道附近要蓋電廠,多數搖頭,更不知道卸煤碼頭就緊鄰著象鼻岩。不少遊客冒險跑到「象頭」擺出各種拍照姿勢,或在蕈狀岩上或躺或踩。

「小心,不要太靠近喔!」一位保全人員站在懸崖邊不斷提醒遊客,「我不是保全啦,自己跑來的,危險啊!」來自花蓮阿美族的林志偉搬到深澳已廿年,假日常自發到象鼻岩維護秩序與環境。

一提到又要建電廠,「當然反對啊,那魚怎麼辦?漁民怎麼辦?」他說,這裡的環境已經很乾淨了,「汙染它幹什麼?」

假日人潮雖讓小漁村活絡,但比起地質條件相仿的野柳有觀光局北海岸國家風管處管理,九份也有運作成熟的商圈組織,深澳反成三不管地帶,欠缺整體性的管理與規畫,停車、垃圾問題隨之而來,遊客帶來的商機有限,反給居民帶來困擾。最近才新設了停車場,公廁剛要發包興建。

「深澳真的很可惜,它的條件太好了,卻沒有好好利用。」九份商圈聯誼會理事長許立育說,深澳離九份這麼近,漁港又是九份所沒有的景致,更別說象鼻岩、酋長岩等,可以大地區帶動小地區的方式,將九份深澳串連成一日遊的行程,帶動更多觀光人潮,「就怕是一次性消費」。

潛水教練王銘祥說,深澳具國際級觀光景點潛力,又有漁港,絕對可賺大筆綠金,為何要以破壞永續的方式繁榮地方呢?

深澳電廠重啟,恐怕空汙會影響附近的象鼻岩,環保人士擔心電廠衝擊觀光。 記者游明煌...
深澳電廠重啟,恐怕空汙會影響附近的象鼻岩,環保人士擔心電廠衝擊觀光。 記者游明煌/攝影

 --
心得:

以上的新聞正正又是一個政府無法在社會經濟發展及環境之間取得平衡的例子, 當面對這類問題時,政府似乎都會以發展為首個考慮要素而忽視其方案更多的負面要素。

其一,就環境而言,就如報章所指,再建電廠是必然會做成空氣污染,因火力發電的關係,電廠會持續排放大量懸浮微粒,令新北市空氣質量回到從前的劣況,以往新北市對於改善污染這方面的努力就會毀於一旦。而且大量懸浮微粒不但影響市民健康,更會導致海洋酸化,影響海洋生物繁殖,從而破壞生物多樣性。

其二,在新北幾個地區像九份一樣經常下雨,懸浮微粒會導致酸雨的情況發生,破壞建築物的外型和結構,農作物的礦物質大量流失,植物会因此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枯萎,從而影響市內生產力及外觀。

而就他們所關注的旅遊業而言,空污自然影響九份的旅客流量,更何況九份是台灣一個十分標誌性的地區,日韓兩地的旅客經常到此,他們是台灣一個很大的遊客源頭,旅遊業必然會受到打擊。

但於我而言,最為諷刺的卻是政府的態度,環境本身並非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只有環境污染所影響的旅遊業才能成為市民說服政府的理由,這個執政方向要推行永續及保育的發展,相信仍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系級:法一A
姓名:褚繼桓
學號:06141151

進口大麥農藥超標 日清回收逾31萬包麥片

2018/04/09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林子堯

       日本伊藤忠商事從澳洲進口大麥,被驗出部分含農藥超標5倍的情況,而以這批大麥做為原料的日清Cisco公司,今天(3日)宣布回收31萬5000包產品。
       日本放送協會(NHK)報導,日本農林水產省表示,伊藤忠商事去年8月從澳洲進口的大麥,部分被驗出農藥「亞托敏」(azoxystrobin)超過法定標準值5倍。由於伊藤忠商事涉進口違法食品,可能將受處分。
       伊藤忠商事表示,這些被檢出超標農藥的大麥,是去年8月從澳洲進口85噸大麥中的一部分。
       雖然日清Cisco公司認為,這些商品即使吃下肚也不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但還是呼籲已買這些商品的民眾不要食用。
心得:
       食安問題在台灣層出不窮,已經常見到見怪不怪了,但心裡還是會有想吃到健康的食物。看到這則新聞,就想把它報出來,讓這些廠商受到輿論的打擊,讓我們離安全的食品更進一步。
法一D
06141425
翁鈺智

川普再築美墨高牆 德州瀕危動植物處境更危

摘譯自2018年4月2日ENS美國,德州,奧斯汀報導

學者警告,美墨邊界牆可能危害德州境內瀕臨滅絕的動植物,也不利於當地成長中的生態旅遊業。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整合生物學系教授富勒(Norma Fowler)和凱特(Tim Keitt)的研究,2日刊登於同儕評閱的《生態與環境前線》(Frontiers of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期刊。
文中分析,如果德州1900多公里的墨西哥邊界被進一步封閉,將造成棲地破壞、破碎化和生態系統破壞。
美墨邊境牆。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現有的美墨邊境牆。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跟德州相比,其他州的美墨邊界牆較短,且設有許多障礙物。德州目前的邊界牆只有大約160公里。
美國總統川普視美墨長城為他任期內的重要計畫。1日川普更將美墨長城計畫與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談判掛鉤。
美國國會剛通過決議,聖安娜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Santa Ana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免築邊界牆,但也提出許多其他聯邦土地上蓋邊界牆的新建議,總計好幾公里,大部分位於下大河谷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Lower Rio Grande Valley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目前這些邊界牆不是在城市就是在沙漠。但是蓋在格蘭德河(Río Grande)附近完全是另一回事。因為這條河流的存在,加上德州向南延伸,我們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和另外一位德州生物學家非常擔心(邊界牆)影響我們的自然遺產。」富勒說。
兩位作者回顧14篇相關文獻,包括部分研究現有邊界牆後續效應的文章,條列出對新邊界牆的種種擔憂,包括建築圍牆和在牆兩邊鋪設道路可能造成棲息地破壞。
美洲豹貓是一種被列為瀕危物種的小型本土野貓,其棲息地已經嚴重流失。德州公園和野生動物相關單位估計,德州只剩下不到120隻,科學家擔心圍牆會進一步減少其個體數量。
圍牆造成棲息地的破碎化,可能使德州和墨西哥的豹貓、黑熊與其他物種的成員間無法聯繫,導致部分種群數量太少而無法延續。
Margie Savage(CC BY-NC 2.0)
美洲豹貓(Ocelot)。圖片來源:Margie Savage(CC BY-NC 2.0)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破壞Tamaulipan荊棘灌叢生態的可能性。南德州有豐富的Tamaulipan荊棘灌叢生態,許多當地生物依賴這個生態系統生存,但隨著城市、農場和牧場的擴張,這個生態正在消失。
富勒說,要是這堵牆建起來,Tamaulipan荊棘灌叢生態將更岌岌可危。如果這堵牆阻礙了動物授粉和傳播種子,植物也會受到破壞。
因為這座牆應該不會建在格蘭德河的氾濫平原上,必須離河有點距離,可能會超過一英里(約1.6公里)。這可能破壞珍貴的河岸森林生態系統,阻擋需要進入河流的生物的路線,也阻止人們進入數個生態旅遊野保區。
Anne McCormack(CC BY-NC 2.0)
美墨邊境牆可能阻斷生物交流路徑。圖片來源:Anne McCormack(CC BY-NC 2.0)
對於邊界牆計畫免做某些環境審查,科學家也表示擔憂。
「減少屏障和相關道路的範圍,設計一些讓動物可以通過的屏障,用電子感測器等對生物比較無害的方法替代物理屏障,可以減輕負面影響。」作者寫道。
同樣在美墨邊界附近的亞利桑那州土桑生物多樣性中心,也對這個問題表示擔心,並稱川普的邊界牆對「當地多樣化野生動物、居民,以及崎嶇壯觀的風景來說都是悲劇。」該中心在法院、國會和邊界社區遊說反對長城時警告,這座牆「會破壞成千上萬英畝的棲息地並阻擋數十種動物物種的遷徙。」
Mark Watson(CC BY-NC-ND 2.0)
瀕臨絕種的橙頭擬黃鸝(Altamira Oriole)。圖片來源:Mark Watson(CC BY-NC-ND 2.0)
心得:
美墨長城—政治利益下的糾紛,導致了部分富饒地區的生態圈被切割,在這些區域中,已頻臨絕種的動物變得更加岌岌可危,然此種龐大的政治產物,勢必需要眾多體制內甚至體制外抗議才有辦法解決,但又有多少人願意為了這些動物站出來發聲呢?

供電或環保優先?日本能源戰略 上演部會大戰

系級:哲學二
姓名:鄭麗儀
學號:05113972

供電或環保優先?日本能源戰略 上演部會大戰

2018/04/09 聯合報 東京記者蔡佩芳


台灣為「乾淨的煤」爭論不休,日本為了未來能源戰略,應以穩定供電優先,還是全力追求環保,不同部會攻防也日漸激烈,環境省與外務省聯手對抗經產省的局面隱隱成形。
日本政府近日檢討能源基本計畫,預計夏天拍板二○五○年長程目標。經產省為求維持穩定供電,著重火力發電,力主新設電廠。
日本現行能源基本計畫將石油發電與核能發電同列為重要的基礎電源,經產省希望新基本計畫維持這項基調,並繼續推進日本國內逾四十件火力發電廠的興建案。經濟團體連合會日前更呼籲政府,將興建新核電廠寫入能源計畫中;但經產省為了避免反核團體反彈,有意將核電發電比例模糊帶過。
環境省則要求實踐巴黎協定。環境大臣中川雅治去年中起,對中部電力、中國電力的火力發電廠興建計畫都提出減排要求,甚至罕見對電力公司以外單位的電廠興建計畫都要求減排。
二月十九日,環境省發表二○五○減排八成目標須面對的課題,積極說明導入風力發電、氫動力等綠能新技術的重要性,力圖影響今年夏天通過新能源基本戰略。同時以不新設核能發電廠為想定,既存核電廠陸續除役後,二○五○年核能發電比降至百分之七至九。
對經產省而言,環境省的要求無疑是為經濟發展扯後腿。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經產省幹部甚至飆罵環境省「經產省正在進行怎樣的討論,難道你們不清楚嗎!」
更出乎經展省意料的,連外務省加入了戰場。外務大臣河野太郎在專家會議提出了階段性廢止火力發電、降低核能依存度與擴大再生能源比重的論點,對經產省放了一支冷箭。與環境省思維不同,外務省擔憂的是能源政策對經產省讓步後,日本減排成效不彰,將使日本在未來的國際談判中居於劣勢。
隨著未來能源戰略拍板的腳步逼進,外務省與環境省與經產省因能源政策差異的衝突很可能會再進一步擴大。
心得:
到底是先發展經濟還是保守地主張減碳環保真是一個政府的兩難,以上新聞可見日本的兩方爭執不休。日本政府有意在興建發電廠的時候興建一些較綠色環保的發電方法,如風力發電,但是往往這些較環保的發電方法所產生的電量並不足夠,然而由於核電的危險性實在太大,故遭受各環保代表反對。
本人認為,在關於環保還是發展優先的爭論上,要視乎不同國家的情況斟酌決定其中的平衡,但最重要的是要源頭倡導節約電量,如各商業大廈、市民的用電如何省、怎樣良好的用電不致浪費,政府要做到足夠的措施去嘗試改變大家對環保的意識形態。這才是最重要的。

日本櫻花正盛開!生態專家卻敲響警鐘

建立於 2018/04/01環境資源中心上稿編輯: 謝曙霞
《全日本新聞網》報導,埼玉縣草加市下週舉行「草加櫻花祭」,當地河兩岸有450棵櫻花樹是賞櫻名所,但市政府要臨時斬掉兩棵,原因是出現外來生物吃掉櫻花樹。
名為「首赤艷天牛」的幼蟲會吃掉櫻花樹的樹幹,這很可能導致樹的枯死。不只是埼玉,全國已有八個縣發現這外來生物的蹤影,包括大家熟悉的東京及大阪。為了阻止其大量繁殖,要把被其侵害的樹砍掉,雖然可惜,但為了守護其他多數的櫻花樹,也只有這個辦法。
心得:
又下這種危言聳聽的標題,果然記者到處都一樣。
唯獨日本是絕對不可能沒有櫻花的;「パッと咲いてパッと散る(倏忽綻放倏忽凋零)」是日本人美意識、是民族國家的總體精神展現,就算再鎖國應該都在所不惜吧!
每次都是商人在賺錢,然後要自然要國民負擔成本,不愧是人類。當然,天牛跟櫻花物競天擇,如果櫻花輸了那也就沒辦法,但這很明顯就是人為疏失,也就是完全就是人類無意識的迫害了整個物種,不愧是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