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系級:中三A 03134034 黃暐智 鼓勵少採天然礦石 回收料成分達15%、10% 環署將發水泥環保標章

去年因為礦業爭議,立委蘇治芬去年8月提出設置水泥環保標章的建議,經過半年的研議,環署拋出草案,16日為此舉辦公聽會,管考處處長洪淑幸表示,目標8月底前上路。
這此水泥環保標章適用於「CNS61」也就是俗稱「卜特蘭」水回收料來源包括《廢清法》公告或許可再利用、《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公告再生資源、營建剩餘土石方及污染防治設備所產生的脫硫石膏。
洪淑幸表示,水泥環保標章是鼓勵性質,鼓勵業者使用回收料來取代開採天然礦石。而政府的公共工程必須優先採購有環保標章的水泥。
把回收料的比例訂在15%、10%,這是業者「再努力一點就能做到」的目標,洪淑幸表示,若是定得太高,大家都拿不到也不是他們的本意。
環保署表示,目前國內業者的回收料使用比率,約是2%、6%、8%左右,最高的約有19%,從過去水泥工業同業公會曾所提供的資料來看,國內水泥生產兩大龍頭替代原料的使用狀況,2016年台泥是18.46%、亞泥則是1.32%。泥上,環保署提出金級環保水泥標章的水泥摻配回收料比率高於15%、銀級10%的規定。中聯資源公司提問,反觀鄰國日本所提出國家環保水泥規範「JIS」將國家標準的環保水泥訂在回收料50%,不過後續環發會解釋,指出日本目前將水泥窯當作焚化爐在使用,處理生活廢棄物,因此JIS的環保水泥,其實只能用在非結構上。但台灣的水泥環保標章,將同時符合「CNS61」,在使用上需要確保安全性,兩者並不相同。
亞泥花蓮廠副廠長陳志賢則從實務上提出顧慮,先問了回收料是否需要百分之百來自國內,不得使用進口的回收料?再者他也對將高爐爐碴、高爐爐石粉、煤灰等摻入水泥的可行性提出質疑,表示一般而言
水泥廠不會加飛灰、爐渣,石膏才是主要可能摻入的回收料,然而石膏要採用天然石膏的,或是脫硫石膏,目前多是看當時的價格來決定。
陳志賢也提出,目前政府將廢棄物作為輔助燃料列為循環經濟的一環,因此亞泥建議將製程中水泥窯有使用輔助燃料也列為環保標章認定的條件之一,台泥也附和贊同。不過循環台灣基金會專員劉李俊達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將物質做為燃料屬再利用中的最下策,因此他不贊同將此列入環保標章。

心得:
台灣作為出產水泥原料的一個重要產地,有相當的產量來自花蓮新城一帶的水泥場所開採的石灰,部過開採砂石也同樣對於環境造成很可觀的影響,跟進日本所標註的回收原料水泥是很的一個辦法,雖然短期內不可能誠為大宗,但相信日區的同業跟進,不僅對環境有正面的影響,也落實資源再利用的想法。目前雖然僅能使用在非重要主建物的材料上,但是作為燃料的替代可能也要有關單位的貧孤後才能得知是否為好的處理廢棄物辦法。






科學家發現磷蝦可分解微塑膠 但無助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2018/03/14環境資源中心  上稿編輯: 鄒敏惠

學術界首次發現,磷蝦可以將某些形式的微塑膠消化成更小的奈米碎片——不過這並無助於消滅塑膠,也不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這篇由一位澳洲學者主持的研究,9日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他們發現,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可以將31.5微米的聚乙烯(PE)球分解成直徑小於1微米的碎片。
Krill-GNNN
南極磷蝦。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該研究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是主要作者道森(Amanda Dawson)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博士論文一部分。道森說,海洋中的微塑膠因為經過紫外線輻射降解,可能比實驗室中的更容易被消化。
在無塑膠環境下五天內,磷蝦體內不再有任何塑膠,這顯示微塑膠不至於透過磷蝦在食物鏈往上累積,傳給鯨魚等其他動物。消化過後的碎片平均比原始碎片小78%,最小可達94%。
不幸的是,道森說,磷蝦不太可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這不見得有助解決塑膠污染,只是改變塑膠的形式,使小動物更容易攝食,反而可能是深海塑膠污染的新來源。」道森說。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去年12月發表一項研究,在太平洋11公里深溝的深海生物胃內發現微塑膠。
道森說,磷蝦消化過的微塑膠太小,大多數海洋塑膠調查檢測不到,這表示海洋中微塑膠含量可能高於目前的假設。
共同作者、澳洲南極研究中心磷蝦生物學家川口博士(So Kawaguchi)說,磷蝦能有效地將微塑膠轉變為奈米塑膠(nanoplastic)。「這是微塑膠與生態系統互動上的新發現,我們需要更深入瞭解微塑膠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他說。
Krill-in-ocean
磷蝦被放回南冰洋。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微塑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磷蝦不能消化直徑大於2毫米的東西。「牠們沒辦法分解寶特瓶。」道森說。
「我認為其他浮游甲殼動物也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是還沒在實驗室研究中觀察到過。」她說。
纖維形式的微塑膠,如釣魚線或服飾纖維,是否能被磷蝦消化尚不清楚。 道森指出,野外磷蝦比較容易遇到微塑膠纖維。
去年美國學者進行的一項全球分析發現,塑膠污染的威脅之大,已經到了「近乎永久性污染自然環境」的地步
心得:
"「這不見得有助解決塑膠污染,只是改變塑膠的形式,使小動物更容易攝食,反而可能是深海塑膠污染的新來源。」道森說。"把人家講得好像壞人一樣,也不想想是誰搞的塑膠誰搞的汙染;害怕它進什麼食物鍊,又是那種食物鍊頂端貪生怕死的想法。沒辦法自己解決的東西造出來,又不肯接受那個後果。
之前什麼正負2度C,幾%的生物會消失什麼的;到底要以這種人類中心思想持續運作到什麼時後?人類滅絕的就可以解決的事情,竟然不是以"對環境最友善"為宗旨,而是以"人類最大福祉"為理念?然而這又只是當權者的"我國人不能死",其實是"我不能死吧!?"當然我並不否認這種生存意志,這是理所當然的本能,但是列一堆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個又一個騙局是為什麼?"「近乎永久性污染自然環境」人類"真的可以滅亡了,地球打掉重練會更好更堅強。在把人類當成一個一個的個體,而其他生物卻是以群集計算這個腐敗的思想消失之前,人類只會不斷的不斷的重蹈覆轍而已。

工一A 06116137林謐 深澳電廠 將成台灣能源轉型絆腳石?

系級:工一A
姓名:林謐
學號:06116137
昔環保鬥士關鍵一票 深澳電廠
將成台灣能源轉型絆石?
2018315 信傳媒,文/趙家緯經作者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趙家緯授權轉載。

314日的環保署環評大會中,環評委員以「九比八」得票數,通過台電提出的深澳燃煤火力更新案。然而新北市環保局已強調其將依據去年七月通過的「生煤許可審查原則」,不會發給新增生煤許可。而環評大會主席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亦決議,請經濟部說明2025能源配比路徑與逐年配比,並在前述路徑下整體考量本案定位與開發必要性。
從供電穩定度而言,備用容量率為最基本的指標,若考量當前的電源開發規劃方向,採用較保守的再生能源淨尖峰因子參數以及官方釋出的不同對外用電負載預測估算,在最不積極採行節能作為,任憑未來尖峰負載年均成長率達到1.2%的情境下,即使沒有深澳燃煤電廠,整體備用容量率也可達到15%以上。
實際上,依據現行電源開發規劃,2025年前同屬北部供電分區的林口(燃煤)、大潭(燃氣)以及協和(燃氣)三座電廠淨增加的裝置容量已經達到446萬瓩,高於核一與核二除役的324萬瓩,已可大幅填補北部供電分區現行供電能力不足之處。 而且若要強化北部供電穩定,關鍵乃是北部都會區尖峰負載抑制以及分散式屋頂型太陽光電等無悔措施的推動,而不是再次落入犧牲環境品質換取供電穩定的惡性循環。

若依據目前深澳的興建成本與未來燃煤成本的變化,興建完成後,深澳每度電的均化發電成本至少須達1.83 元,以溫管法罰款1500元加計碳稅或碳交易價格時,則發電成本將達到每度3元以上。
如果考慮到要達到「203050」的目標,燃煤的容量因素到2025年時僅能有50%下,會計成本可能將更達到3.5元左右。然依據目前成本下降趨勢,2025年時PV應該會掉到2.7塊以下,而能源局估算臺灣的節電成本約為每度1.26元。由此顯示深澳電廠更新案不僅將惡化調度彈性,更因其發電成本高於其他發電選項,反而不利於電價穩定。
深澳興建時程約需6年,若將此1000億元興建費用,投入至這6年間的節電,則依新節電運動政策成效推估估算,可使2025年累計節電量達到200億度(深澳發電量的兩倍以上),尖峰負載抑制量達到440萬瓩(深澳淨尖峰能力的3倍以上)。且若投資至設備汰換上,其可帶動1580億元以上的投資,創造的產業關聯效果更為顯著。
針對深澳燃煤機組更新案,新北市環保局以及關注此案之公民團體亦已指出其對於空氣品質、當地生態以及減碳目標之影響,輔以本文所指出對於調度彈性的負面影響以及機會成本兩觀點,其實深澳燃煤電廠實在沒有興建的必要性。
心得
我認為看新聞要保有中立思想是很困難的,因為必定會被新聞內容或評論所影響。新北市環保局長說,電廠環評通過是「政治性決定」,他覺得「被耍了」,新北市不會再核發生煤許可,電廠完工也不能運轉,不希望浪費納人的血汗錢,希望台電重新檢視深澳電廠環評案,不代表通過就要做。
這方面的議題永遠都充滿爭議,不會有人希望電廠離自己太近,但也不能完全沒有電廠,每個人心中的正答不一樣,但深澳電廠預計設置在深澳灣附近,我就覺得不是很妥當了。那附近的海洋生態是很寶貴的,若就此破壞我覺得非常可惜也非常過分。
究竟需不需要這個電廠其實我沒有太大的感受,如同其他新聞所寫,大部分的北部市民根本不知道有這件事,人民無法參與那些環評、投票,能做的就只有節約用電,多愛地球一點吧。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綠色地毯」癱瘓疏洪功能 

威脅養殖牡蠣、文蛤收成

系級:社一B

姓名:郭綺筠

學號:06115206

大綱:

清明前後天氣轉為高溫多濕,促進普遍分佈在彰化縣各灌排系統的布袋蓮繁殖快速,其中橫貫有十多個鄉鎮的「員大排」和大埔排水溝等多條河川,幾乎都慘遭布袋蓮滅頂,造成部份河面疏洪功能幾乎癱瘓,漁民憂心,等防汛期大雨一來,大批布袋蓮將往沿海沖刷,會嚴重威脅養殖牡蠣、文蛤收成;縣府水資處已要求廠商儘速撈除。
出處:記者張文熹/彰化報導  2018-03-14 13:30


系级:会三D
姓名:吴建华
学号:04155248
吉林延邊再現40多隻一級保護動物紫貂
建立於 2018/03/14

2018年3月14日 星期三

系級:資一B
姓名:陳昱彤
學號:06156256 

科學家發現磷蝦可分解微塑膠 但無助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2018/03/14 環境資訊中心  姜唯編譯;鄒敏惠審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學術界首次發現,磷蝦可以將某些形式的微塑膠消化成更小的奈米碎片——不過這並無助於消滅塑膠,也不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
這篇由一位澳洲學者主持的研究,9日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他們發現,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可以將31.5微米的聚乙烯(PE)球分解成直徑小於1微米的碎片。

Krill-GNNN
南極磷蝦。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該研究在實驗室條件下進行,是主要作者道森(Amanda Dawson)在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博士論文一部分。道森說,海洋中的微塑膠因為經過紫外線輻射降解,可能比實驗室中的更容易被消化。
在無塑膠環境下五天內,磷蝦體內不再有任何塑膠,這顯示微塑膠不至於透過磷蝦在食物鏈往上累積,傳給鯨魚等其他動物。消化過後的碎片平均比原始碎片小78%,最小可達94%。
不幸的是,道森說,磷蝦不太可能解決塑膠污染問題。「這不見得有助解決塑膠污染,只是改變塑膠的形式,使小動物更容易攝食,反而可能是深海塑膠污染的新來源。」道森說。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去年12月發表一項研究,在太平洋11公里深溝的深海生物胃內發現微塑膠。
道森說,磷蝦消化過的微塑膠太小,大多數海洋塑膠調查檢測不到,這表示海洋中微塑膠含量可能高於目前的假設。
共同作者、澳洲南極研究中心磷蝦生物學家川口博士(So Kawaguchi)說,磷蝦能有效地將微塑膠轉變為奈米塑膠(nanoplastic)。「這是微塑膠與生態系統互動上的新發現,我們需要更深入瞭解微塑膠如何與環境相互作用。」他說。

Krill-in-ocean
磷蝦被放回南冰洋。圖片來源:Rob King / Australian Antarctic Division
微塑膠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碎片。磷蝦不能消化直徑大於2毫米的東西。「牠們沒辦法分解寶特瓶。」道森說。
「我認為其他浮游甲殼動物也應該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是還沒在實驗室研究中觀察到過。」她說。
纖維形式的微塑膠,如釣魚線或服飾纖維,是否能被磷蝦消化尚不清楚。 道森指出,野外磷蝦比較容易遇到微塑膠纖維。
去年美國學者進行的一項全球分析發現,塑膠污染的威脅之大,已經到了「近乎永久性污染自然環境」的地步。
心得:
對於塑膠垃圾的處理,平常所知大概就是火化、掩埋或是回收再利用這三種,這篇報導的磷蝦應該也是和掩埋相同原理,透過生物分解。文章中提到「南極磷蝦(Euphausia superba)可以將31.5微米的聚乙烯(PE)球分解成直徑小於1微米的碎片」,在這裡我發現,就算是生物分解,塑膠也只是由大的碎片變成小一點的碎屑,但它依然存在,只是看不見而已,那麼這樣的方式就不算真正解決塑膠廢料的問題,隨著時間日積月累加上食物鏈的層層相連,最終這些看不見的小東西還是會到達金字塔頂端-人類的身體之中,更可能因為它的微小導致無法治療的情況,因此改善塑膠廢料數量的方法還是少用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