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想買環保餐具?食藥署教你這樣挑才真環保

系級:哲二
姓名:王曉琳
學號:05113034
想買環保餐具?食藥署教你這樣挑才真環保
新頭殼newtalk | 丘秝榕 綜合報導 發布 2018.05.26 | 11:55

環保餐具商品愈來愈熱門,各種造型、材質競相比美,只是市面上環保餐具類型那麼多,究竟怎麼選才能真正愛地球,又符合自己的生活需求?食藥署提醒,選擇環保餐具前,除了看產品的行銷訴求,也應該了解餐具實際材質、使用注意事項,確認是否符合自己的生活所需,而木製餐具出現毛邊、刮痕就該更換,買環保餐具前,也要記得先看合格標章及成分,才能用到真正安全又環保的餐具!


衛福部食藥署指出,環保餐具這類可經清洗再重覆使用之杯、碗、盤、碟、餐盒、筷子及湯匙等用具。最常見的材質包括玻璃、不鏽鋼、PP塑膠(聚丙烯),而矽膠密封袋(食物袋)和號稱可分解的PLA聚乳酸材質則是近來熱門話題。

小麥、玉米餐具是塑膠?

食藥署說明,市面上的環保餐具大多以「無塑」為標榜,目前又以號稱可分解的玉米、小麥材質最流行,事實上,以小麥桿或玉米桿為材質的餐具,雖然本身擁有可分解性,但卻不耐熱,一旦溫度超過了60度就會開始變軟或變形。為了克服耐熱、塑形問題,有許多號稱玉米小麥製造的餐具,其實添加了PP(聚丙烯)或PE(聚乙烯)塑膠。

食藥署建議,選擇環保餐具前,除了看產品的行銷訴求,也應該了解餐具實際材質、使用注意事項,確認是否符合自己的生活所需(例如耐熱程度、能不能用洗碗機清洗)與價值觀(輕便考量還是環保考量),以免買了太多不適合的環保餐具,徒占空間甚至增加垃圾量。

木製餐具出現毛邊就該換

很多人偏好質感溫暖、拍照無敵的木製環保餐具,然而,由於木頭本身有毛細孔,水氣、空氣及油垢都很容易滲入,使用與保養木製餐具時,要注意使用完盡快清洗;並且別把木製餐具泡在水裡擱置很久再洗,以免水分、油脂、清潔劑滲入;清洗最好使用柔軟海,不要跟容易刮傷餐具的刀叉一起洗;另外,也要注意保存條件,由於台灣氣候潮濕,餐具洗完之後,可以用專屬布巾將水分吸乾(不要用平常擦拭油污與灰塵的抹布),半濕不乾容易導致餐具發霉。

木製餐具最好放在通風處晾乾,但別放在水龍頭旁、瓦斯爐、微波爐、烤箱旁邊,以免因濕氣和熱氣而發霉。但曬太多太陽也不好!食藥署不建議將木製餐具直接曝曬陽光、使用烘碗機、洗碗機,因為溫度過高、濕氣過重,或者經過洗碗機水柱強力沖擊,都容易使木頭滋生霉菌、變形、龜裂。
心得:
現在許多人環保觀念意識抬頭,選擇購買環保餐具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在購買時若買到不適合自己的,放著不用或者亂用很快就需丟棄反而是一種浪費,所以購買時還是了解清楚才是真的為地球盡一份心力。

系級:工二A
姓名:陳宥蓉
學號:05116159

印度死於空汙人數 5年增7萬多人

2017年05月23日大紀元
印度環境與森林部最新報告指出,印度5年來死於空氣汙染的人數成長逾7萬人,從2005年的62萬人成長到2015年逾69萬人。
根據印度環境與森林部發表的印度「2015年環境狀況」(State of the Environment 2015)報告顯示,印度死於空汙的人數從2005年的62萬人,到2015年增加達逾69萬人;這份報告將徵詢各相關方的意見,直到30日為止。
報告指出,造成印度空氣汙染最主要的如懸浮微粒(PM)、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一氧化碳(CO)和臭氧等,空氣中含量常超過國家標準,尤其是在城市地區。
這份報告也提到印度面臨嚴峻的衛生環境問題,超過9640萬公頃土地出現風化等剝蝕(degradation),還有1/4的土地(8264萬公頃)出現荒漠化
印度政府目標要讓森林占國土的33%,但目前只有21.34%;印度的保護區僅占整體國土的5.07%。
報告還說,受威脅的物種增加,象徵印度逐漸喪失生物多樣性
這份報告指出,印度如果持續過往的管理水資源模式,到2050年經濟將因水資源枯竭損失6%
報告顯示,印度有3260個高度汙染工業單位,但僅有不到1/3(929個)安裝汙染減排裝置,且有更少(920個)高汙染工業單位擁有即時監控系統。
報告說,微型和中小型企業所產生的工業汙染,大約占全印度工業汙染的70%。
但這份報告也指出,在致力潔淨能源上,印度已有成果。可再生能源占印度混合能源結構的比重,在7年間由3.7%上升到14.2%。(轉自中央社)
心得:
我覺得空氣汙染是很棘手的一件重要的事,我們生活在這地球上的萬物都需要空氣,但是現在的空氣卻被最自私的人們嚴重的污染,尤其是落後的國家更是深受其害,已開發的國家應該要發揮人道的精神,幫助開發中或是未開發國家改善現在一直趕不上的惡化現況,為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盡一份心力。

黃敏兒03117075 音樂四 明將打破高溫歷史紀錄? 專家舉3理由稱「還會更熱」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歷年台北5月最高溫紀錄創於1991年5月31日,當時氣溫高達37.7度,與本月18日創下的歷年第2高溫紀錄37.4度僅差0.3度,氣象專家賈新興表示,明天台北市與當年創下高溫紀錄的大氣環境相當類似,他接著更舉出3大原因,認為台北市明天很有可能打破高懸27年的歷史紀錄。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賈新興今天上午PO文指出,1991年5月31日台北飆出37.7度高溫,創下歷年5月最高溫紀錄,當天太平洋高壓籠罩全台,被認為是造成此高溫主因。他進一步表示,據氣象局公布的預報資料,明天將有同樣的場景出現在台北上空,不同的是這些年台北都市發展形成了熱島效應,「再加上明天明顯的下沉增溫,伴隨濕度降至30-40%」,很有可能打破歷史紀錄。
    賈新興分析指出,2016年6月1日台北當日最高溫為38.7度,創下史上6月最熱紀錄,而此高溫現象背後成因就是前述「熱島效應」、「下沉增溫」及「濕度降至30-40%」等3種要素加成的結果,他說,以上3種要素若湊齊,「台北氣溫明天最高將升到幾度呢?」
    此外,氣象專家吳德榮本週也頻頻發文警告,稱大台北地區週末將出現超過37度的「極端高溫」,提醒民眾若欲安排戶外活動應做好防曬工作,同時更要適度補充水分,慎防中暑等熱傷害。

    黃敏兒 03117075 音樂四 離島實施總量管制?綠島業者:提高遊客素質才是根本

    交通部觀光局正評估將綠島蘭嶼及小琉球納入總量管制的可行性,期盼產業發展同時兼顧旅遊品質,蘭嶼鄉民支持,但綠島鄉民反對聲浪高。浮潛業者趙世偉說,管制遊客人數無意義,政府應從教育提高人民素質,才是根本。
    綠島反對總量管制的聲浪高,鄉長鄭文仁及鄉代會主席何富祥均稱「綠島1年只有半年能做生意,如果夏天旺季管制、冬天又沒遊客,嚴重影響鄉民生計,會被地方罵死。」前鄉長李數奼也說,現在綠島不是生意蓬勃,旅遊業者個個愁容滿面,還要管制,太離譜。
    浮潛業者趙世偉說,生態保育與環境維護的根本,不在管制遊客人數多寡,而是將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觀念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他說,如果綠島1天有4千遊客,人人都守規矩,不破壞生態,不亂丟垃圾,但實施管制後,就算1天只有100人到綠島,素質都很差,在島上四處破壞生態,亂丟垃圾,管制就無意義。
    財1B
    陳加偉
    06155222

    無采工 !那些上了回收車 卻進焚化爐的塑膠垃圾

    2018年05月22日環境資訊中心 上稿編輯: 吳宜靜

    亞洲巨型渦蟲入侵法國 趴趴走十多年沒人發現


    2018年05月25日
    科學家警告,來自亞洲熱帶地區的巨型掠食性渦蟲,已經悄悄入侵法國本土和法屬領地家家戶戶的花園,嚴重威脅當地野生動物。
    英國獨立報報導,在一份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彙整了此種生物的目擊資料。據悉,這種巨型渦蟲長度可達40公分,體型龐大卻不容易被發現。
    Pierre Gros - CCBY 4.0
    新發現入侵種之一的「柯氏廣頭地渦蟲」(Bipalium kewense),正在殺死一隻蚯蚓。圖片來源:Pierre Gros(CCBY 4.0)
    幸好,業餘自然觀察家格羅斯(Pierre Gros)2013年拍下了牠們的照片,輾轉寄到了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學家賈斯汀(Jean-Lou Justine)手裡。
    「我看著照片說,呃,這不可能——我們法國沒有這種動物。」賈斯汀說。原本賈斯汀認為這是惡作劇,因為過了幾週後,格羅斯又寄給他第二種和第三種不知名渦蟲的照片,並聲稱都是自家花園裡發現的。
    不過,在賈斯汀確認過照片後,決定評估入侵的規模。
    五年多來,他收集了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名目擊者的紀錄,包括部分法屬熱帶地區,像是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和法屬圭亞那。最早的目擊資料可追溯至1999年。
    「我們知道現在法國的大城市到處都有外來種渦蟲。」賈斯汀說。賈斯汀將這份研究發表在Peer J期刊,格羅斯掛名共同作者。
    Laurent Charles - CCBY 4.0
    圖為法屬馬約特島(Mayotte)發現的一種藍色陸生渦蟲。圖片來源:Laurent Charles(CCBY 4.0)
    報告中詳細記錄了其中一種入侵種「鎚頭渦蟲」,牠們頭部呈現鏟狀,長度可達一公尺。報告中的渦蟲都是掠食者,也就是說會對土壤中的其他小動物以及整體生態構成嚴重威脅。
    然而,研究者沒有全面評估這些動物造成的威脅,因為這必須仰賴昂貴且複雜的生態調查才能完成,但賈斯汀以紐西蘭扁蟲入侵英國為例加以說明。這些大型入侵渦蟲現在在英國較潮濕的地區繁衍,已知會摧毀當地的蚯蚓族群。因此現在已經採取措施管制牠們跨國移動。
    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賈斯汀解釋,目前在歐洲趴趴走的大多數亞洲種可能是經由熱帶植物進入歐洲。
    新研究中確認的物種之一「柯氏廣頭地渦蟲」(Bipalium kewense)因在倫敦邱園(Kew Gardens)發現而得名。科學家確認的第一個樣本是在植物園的溫室中發現的,推測牠們是隨園中熱帶植物入境。
    至於「大怪物」鎚頭渦蟲是如何在不被人們或科學機構注意到的情況下成功待了幾十年,賈斯汀教授感到莫名其妙。
    「我仍然很驚訝,我不懂在一個已開發國家這是怎麼辦到的。」他說。
    心得:外來種入侵辦隨著船隻貨櫃、植物盆栽、蔬果的進出口有移動,如十年前的紅火蟻移入便是和家具一同進入到台灣的,而日前新聞報導的荔枝椿蟓,也是因為進口植物而被攜帶進入台灣,正如法國面對這群不速之客渦蟲一樣,令人頭疼,或許在引入外來產物時,真有嚴格檢疫的需要,才能減少外來種對於生態的影響,若是造成某些物種的消失或者取代,不僅僅影響昆蟲界,連在很多如作物、日常生活、農業也會遭殃。不得不努力做好把關,也不能因為一時起貪心而攜帶進行李箱帶回自己國家。

    日本小7化身發電站!太陽能板、風力發電車攏有 供應全店46%電力

    2018年05月25日環境資源中心
    摘錄自2018年5月22日智慧機器人網報導
    自助結帳、取消 24 小時營業,日本超商為解決缺工問題,紛紛進行大變革。而考慮到能源永續發展,7-11 新型態環保概念店於今日(5/22)開幕,具備太陽能板、風力發電車,讓小 7 化身發電站,供應全店 46% 電力。
    該店位於神奈川縣相模原市。從空中俯瞰這間 7-11 可以發現,從停車場地面到屋頂都鋪滿了太陽能板。根據《流通ニュース》報導,地板型太陽能板採用著名法國建設公司 Bouygues 技術,預計一年發電量可達 1 萬 6145 千瓦,佔全店用電量 9.1%。
    特別的是,面向道路的招牌上,架設了風力發電車、太陽能板二合一設備,供應夜間招牌燈的電力,一年發電量則為 473 千瓦,佔全店 0.3%。
    綜合以上數據,該家 7-11 的再生能源發電量全年可達 8 萬 1226 千瓦,供應全店 46% 電力,大幅減少碳排量、電費,體現環保概念。
    心得:
      節能環保是一種投資,只要設計得宜,都一定會省到錢的;可惜台灣的企業主似乎看不到這點。只想降低眼前地支出,導致機具、建築、員工薪資等預先的支出都被苛刻;台灣最可怕的就是,有錢就可以當老闆這件事。沒有眼光沒有仁民愛物的精神的人,根本就不應該出來當老闆;大部分這種沒有才能的傢伙出來,不是當奸商,就是根本不賺錢。有錢的話拿去給有能力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是比較好嗎?對有錢人來說應該也比較省時省力,慎選的話風險也比自己這種庸才去自殺式突擊還要低吧!
      當然,這大概是個噱頭。7-11要的應該不是減少的電,而是新來的客源吧。

    2018年5月25日 星期五

    人類僅佔地球生命0.01% 卻已摧毀其他83%物種



    系級:日二C
    姓名:洪婉翊
    學號:05122334

    人類僅佔地球生命0.01% 卻已摧毀其他83%物種


    2018年05月24日  環境資訊中心  作者:鄒敏惠



    在地球上所有生靈中,人類僅佔微不足道的比例,卻擁有完全的主導地位。一份開創性研究顯示,全球76億人口只佔所有生物量(biomass)的0.01%,卻已使83%的野生哺乳動物和半數植物消失,並飼養大量的家禽家畜,顯著改變地球面貌。
    Eva Rinaldi(CC BY-SA 2.0)
    人類僅占地球上0.01%的生物量。圖片來源:Eva Rinaldi(CC BY-SA 2.0)

    生命以陸域為大宗 植物佔82% 海洋生物佔1%

    英國衛報報導,這份研究是學界第一個涵蓋各生物類群之生物量的綜合評估,推翻了一些長期以來的假設。
    研究顯示,細菌確實是一種主要的生命形式,佔總生物量的13%,但植物更厲害,佔總生物量的82%。所有其他生物,從昆蟲到真菌、魚類和動物,僅佔總生物量的5%。另一個驚人的發現是,最近英國廣播公司電視節目「藍色星球II」呈現的豐富海洋生命,竟然只佔總生物量的1%。絕大多數的生命分布於陸域環境,其中有8%是埋藏在地表下的細菌。
    「我希望這份研究能讓人們瞭解,人類現在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研究主持人、以色列魏茲曼科學研究所教授米羅(Ron Milo)說。米羅將這份研究發表在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他並補充說,由於畜牧對環境的影響極大,他現在選擇少吃點肉。

    新的地質分界  大量養殖禽畜、大量物種滅絕

    人類活動顯著改變地球,科學家們宣布新的地質時代——人類世來臨。這種變化的其中一個指標是,現在地球上無處不見家雞的骨頭。
    新研究顯示,今日養殖禽類佔地球上所有鳥類生物量的70%,也就是說只有30%是野生的。哺乳動物情況更糟,地球上哺乳動物的總生物量中60%是畜牧動物,主要是牛和豬,36%是人類,只有4%是野生哺乳動物。

    John Hogg/World Bank(CC BY-NC-ND 2.0)
    科學家認為地球正經歷第六次大滅絕。攝影:John Hogg;圖片來源:世界銀行 World Bank(CC BY-NC-ND 2.00)


    農業、伐木和開發活動破壞野生棲地之嚴重,許多科學家認為這已經是地球40億年歷史中的第六次大滅絕。過去50年間,大約一半的動物被認為已絕種。

    飲食習慣能夠改變的事  生態版圖物換星移

    新研究比較前農業和前工業革命的地球生命狀況,計算出衰退的規模。只有1/6的野生哺乳動物仍然存在,包括老鼠和大象。長達三個世紀的捕鯨,導致海洋中只剩下1/5的海洋哺乳動物。儘管人類至高無上,但是從生物量的角度來看,人是微不足道的。病毒的總生物量是人類的三倍,蚯蚓也是。魚比人大12倍,真菌大200倍。
    但是米羅說,人類對自然界的影響依然巨大,尤其人類的飲食習慣,大幅改變動植物和其他生物的棲地。「我希望這份研究能影響人們的消費觀。我還沒有成為素食主義者,但是我確實將環境影響納入了決策過程中,這讓我思考,是要吃牛肉還是家禽,還是改吃豆腐?」

    地球上所有生物量首份研究  兩個重要啟示

    利用數百份研究的資料,研究人員計算出生物量估計值。這些研究大多應用現代化的科技,像是可大面積掃描的衛星遙測技術,以及可在微觀世界中解讀無數生物的基因定序技術。

    研究人員首先評估某生物類群的生物量,接著透過環境資料推測出該生物類群在全世界能棲息的環境,最後估計該生物類群在全球的總生物類。他們以碳作為關鍵指標,發現所有生命總共含有550億噸的碳元素。研究人員坦言,部分估計仍然有很高的的不確定性,尤其是地下深處的細菌,但這份研究仍提供了實用的概述。
    未參與研究的美國羅格斯大學學者佛科斯基(Paul Falkowski)說:「在我看來,這份研究是第一個地球上所有生物量(包括病毒)分佈的全面分析。」
    「這份研究有兩個重要啟示。第一,人類開發自然資源非常有效率。人類為了吃或是娛樂,撲殺甚至根除野生哺乳動物。第二,陸地植物的生物量是地球上最高的,其中大多數生物量都是木材的形式。」
    心得:
    此篇報導中最令人震撼的是人類在地球上一開始所扮演的是為不足道的角色,緊緊0.01%的存在感,卻在近幾萬年來為自身的生存改變整個地球的生態,人類的每一步發展都將有可能影響地球大環境以及生物的組成,研究一方面展現人類對大自然資源的蠶食鯨吞,另一方面也讓我們更了解地球生物的組成結構,如今人類不斷希望延緩地球暖化、響應環保,從研究中的資訊可以知道,如果想要地球恢復往日生機可以朝往重建生物組成的方向前進。